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优化对策
2023-10-21赵晨
文/赵晨
高校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日常事务管理,指导班级开展各项活动,更重要的是发挥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各方面都要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责任重大,高校辅导员使命重大。现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研究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提升方法。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
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将个人与国家发展、国家命运相结合,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正确的方式方法,但方法讲究因人而异,有的学生适合“严厉”,有的需要“温柔”,讲究“因材施教”。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适应学生对象的差异,适应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努力实现最优解。
教师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角色,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拥有创新思维、不断开阔视野、自律自强、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喜爱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通过日常不断深入了解,在不自觉中,学生已经将辅导员作为自己的榜样。作为备受瞩目的角色,辅导员必须发挥好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反之,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难以磨灭,其他工作必然同样难以开展。
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在日常管理方面。学生日常管理包括上课考勤、定期召开班会、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家校联系、处理突发事件、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咨询、谈心谈话、学生党团建设等。在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开展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特别是作为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头脑中会浮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面对学生缺勤如何教育?如何召开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学生宿舍走访如何发现问题?与家长联系的方法?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就业工作如何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怎么做好学生的谈心谈话……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辅导员面前,特别是对于思政类专业毕业以外的辅导员更是难点。
课余活动的开展。高校学生的培养除了完成课程学习外,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丰富校园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之外能够学会团结、学会分享、懂得感恩、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突破自我。但在实际活动开展中,部分学生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觉得麻烦”等心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对班级活动开展造成困难,院级、校级活动难以达到一定高度,固定人员参与甚至无人报名的状态,直接影响活动覆盖面和教育的整体作用。
其他方面。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大、缺乏持久性和科学规划,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要有一个长久的、科学的规划,在不断熟悉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在真正从事辅导员工作后,需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学生日常琐碎事务,以及处理班会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等问题,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提升。辅导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直以来,辅导员工作大都呈现被动局面。作为高校一线管理人员,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案,及时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上,以说教为主,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个别学生仍然难以做到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层面。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同样需要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教育所呈现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入学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起点也影响了辅导员今后工作的开展。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较为薄弱,相关学习不够深入,了解的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需更好地树立,同时缺乏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
教师层面。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繁杂,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无暇自我提升,工作方法难以改进,没有创新,缺乏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一些高校辅导员在面对18 至20 岁的学生时,在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隔阂,不能很好地读懂学生的行为内涵,分析解读学生心理,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判断,甚至产生误解。对于未接触心理学的辅导员来说,心理辅导工作更是难以开展。高校辅导员的创新意识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春笋般出现,这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仅仅依靠经验去处理问题,容易处于被动位置,发挥不出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其他层面。除学生和教师层面,家庭、社会同样对学生的培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行为习惯、品格的表现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为困难,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内向等表现;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导致学生出现自大、傲慢等表现,不顾及他人感受;有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缺少陪伴,导致与父母沟通少,从而影响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的学生经历很多,心理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社会的大环境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唯利主义、激进主义、享乐主义等,让学生之间存在攀比,在完成布置工作时急功近利,寻找所谓的“弯道”,向往消费自由,通过各种兼职赚取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的完成,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仅仅看到眼前,缺乏长远考虑。
对策及思考
在学习上,辅导员队伍和高校学生必须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目标,用思想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好学习强国平台,读原著、学原文、了解国内和国际大事,将校园课堂和网络课堂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能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开辟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努力成为一名爱学习、能思考、有实践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个人方面,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到用心呵护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解决问题上,做到有耐心,不回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必须加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拓宽研究范围,迎合时代的发展,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增强目标性和针对性,主动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利用好高素质人才,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形成合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
努力提升辅导员队伍水平。在工作能力上,重视高校新入职辅导员的能力和在职辅导员的再学习。重视实践经验和职业规划;对于在职辅导员来说,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形成研讨小组,分享教学和带班经验,向全国优秀辅导员学习。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做到有教无类,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做好记录,在超过能力范围时主动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帮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在行为习惯上,发挥榜样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学生犯错时及时纠正,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
抓好入学教育,把握整体发展方向。在学生入学后,把握好入学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讲好“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对于在校期间专业的学习有大致的了解,对于今后从事的工作有大致的规划或方向,让学生有目标和理想,有前进的动力。
抓好整体,统筹推进。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导员,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因素。把握好事物发展的方向,分析局势,谋划未来,加强系统性研究,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中小学教育也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要发挥创新思维,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敢于大胆尝试,突破传统的方法和思路,让高校学生更易接受、适合学生心理和时代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课对于学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引导,从全局出发,不断提升自我,适应周围环境,努力创造更适宜学生的思政环境,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