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反国民党经济封锁斗争的时代意义

2023-10-20刘勇舒龙廖永平

党史文苑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外贸贸易

刘勇 舒龙 廖永平

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严密残酷的经济封锁,企图使苏区“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危急关头,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党领导中央苏区人民开展了可歌可泣的反经济封锁的斗争,取得了重大战果,淬炼出极其丰富、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可歌可泣的经济斗争

(一)严密残酷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主要包括物资、交通和通讯三个方面,但最核心的是对涉及中央苏区“国计民生”的特殊物资实行最严厉的封锁。如输入的食盐、布匹、药品、火油、硝磺等工业品,输出的钨砂、粮食、食油、木材、纸张、烟叶等矿产品和农产品。出入断绝,中央苏区的经济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不利于中央苏区的社会稳定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二)务实灵活的突破举措。中央苏区初创时期的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33年1月下旬,毛泽东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打通对外贸易。1933年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下设对外贸易局,之后改称对外贸易总局,在军事交界地带下设赣县江口、汀州、会昌筠门岭、罗塘4个外贸分局及10个采办处。

为了迅速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确定了“国家采办与鼓励私人自由经商相结合,专业办外贸和群众办外贸相结合”的外贸总方针,保证商业的自由,并重视保护商人利益,鼓励商人投资工商业,开展赤白贸易,且允许私人开采矿山。此外,根据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多次调整和优化关税政策,大大激发了白区商人的贸易积极性,中央苏区紧缺物资的输入量骤然增加。

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发行300万经济建设公债,以最主要的部分用于发展合作社、调剂粮食及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布了修筑22条干线及县区乡支路的计划,以瑞金为中心,形成5条贸易线,同时加强了水上通道的疏通;号召苏区人民想方设法参与贸易,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三)彪炳史册的重大战果。中央苏区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强领导下,在血雨腥风中绝地出击、巧妙周旋,反经济封锁斗争取得了彪炳史册的重大战果。

一是畅通了经济循环。中央苏区对外贸易中,大宗的出口是粮食、钨砂,大宗的进口是食盐和布匹,商品流通,相应减少了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剪刀差现象。“枢纽”打开,流通活了,商业繁荣,“剪刀差”缩小,农业和手工业恢复生机,中央苏区的国民经济进入较为良性的循环。二是增加了财政收入。对外贸易征收的税收和取得的利润占中央苏区财政收入的份额大幅提升,较好地保障了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正常运转。在中央取消了主力红军的筹款任务后,仍保障了军费拨付,并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大量经费。三是支持了军事斗争。通过对外贸易换回的大量战略物资,缓解了红军缺医少药、弹药不足等严重困难。1934年7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异常激烈时,为准备战略大转移时用的药品,要求贸易分局在两个月内筹办6万元的西药,江口分局仅40多天就采办了8万多元西药、食盐和布匹,为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作出了贡献。四是改善了苏区民生。对外贸易换回的工业品通过公卖或分配给群众,解决了群众的急需;对外贸易中修建的交通运输网络,也极大方便了赣南闽西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五是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贸易在较大程度上恢复了经济的活力与生机,缓解了物资的匮乏,稳定了市场的价格,从而稳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稳定了苏维埃政权。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人民倾其所有支持8.6万红军战略转移,又共同保守着这样一个“惊天秘密”,就是最好的诠释。六是进行了伟大预演。中央苏区反经济封锁中的许多思想和举措,都是实事求是且非常大胆的探索。比如:“一要打仗,二要建设”的指导思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重要论断;创办合作社、推动三种经济成分“同时并进”,实行特殊的外贸政策措施等,至今都闪耀着真理和实践的光芒,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进行治国理政伟大预演的重要内容。

穿越时空的时代意义

中央苏区反国民党经济封锁斗争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和宝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治国安邦、局部执政伟大预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领导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的成功探索。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必须进行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斗争”。

(一)坚定必胜信心。中央苏区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始终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善于化危为机,化被动为主动。在改革开放已然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我们更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包括中国和美西方贸易冲突在内的任何挑战。

一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必定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有力应对美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二是我们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综合国力。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跃升,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任人欺侮的国家。三是我们有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强大信心。极为庞大的经济体量,使得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中举足轻重。并且中国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对世界所有国家和企业都有吸引力的大市场。四是我们有遍布世界的好兄弟。目前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到2022年世界上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同中国就此达成合作共识,“一帶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五是我们有众志成城的民族斗志。经过多年的贸易冲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从最初的愤怒、不安、迷惘趋于坦然、自信、实干,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信念高度一致,打好打赢贸易战的信心越斗越勇、决心坚如磐石。

(二)保持战略定力。在中央苏区反经济封锁斗争中,我们党始终在战略上头脑清醒、深谋远虑,始终在行动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经贸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应对美西方技术封锁是一场总体战、立体战、持久战。

一是必须深化对经济全球化复杂性的认识。在利益交织的复杂态势下,给中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争取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带来严峻风险和挑战。二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顺应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必须开放、开放、再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密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交流。三是必须咬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摇摆。牢牢把握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标准市场体系,更好地适应对外贸易需要。四是必须放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打造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共赢链,让中国发展成果由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坚决反对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五是必须放弃幻想、坚决斗争。在美西方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和霸凌行为面前,我们只能丢掉幻想,坚决反制任何挑衅,既保持快速反制力,更保持战略定力、持久耐力,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三)讲究斗争智慧。中央苏区反经济封锁的斗争,是在“敌强我弱”极其悬殊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我们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汇合成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力量,冲垮了国民党经济封锁固若金汤的堤坝。今天,我们要始终保持刚柔并济、有理有节的应战方式,沉着应对、理智行动,在世界面前展现“中国智慧”,为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方案”。

一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渠道地位,坚定不移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继续扩大进口,适时适度降低有关产品进口关税,积极参与全球海关协同治理,营造更加便利高效的通关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政务环境。二是着力构建新的外贸格局。积极优化外贸结构,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推动出口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向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投资品升级,进口由投资品和工业制成品向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转换,实现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拓展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广泛凝聚合作共识、全面提升合作水平。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三是着力培育百舸争流的外贸团队。继续加强分类指导,主动服务企业,增强中小企业贸易竞争力,培育扶持更多类似华为、大疆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显神通、各展其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往来。四是着力创新外贸方式。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一批综合展会,培育若干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际展会。积极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快贸易数字化,促进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业态发展,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五是着力强化外贸治理。严厉打击进出口环节走私、骗退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不正当竞争、逃避监管等行为,整顿与规范外贸市场秩序。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等知识产权侵权的执法力度,加强外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

(四)增创外贸优势。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中,利用钨砂这一特殊资源打开了赤白贸易突破口,“用一颗乌黑的石头,砸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水缸”。在应对美西方技术封锁时,我们同样要发挥和增创特殊优势,坚决反击,占领克敌制胜高点。

一是增创优势资源。用好用足中国在稀有金属、钒钛矿藏等战略资源储备方面的巨大天然优势和先进加工产能,加强战略物资出口管控,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在优势资源方面掌握更大的国际市场话语权、定价权。二是增创优势技术。充分用好高温超导、纳米材料、超级计算机、航天技术、量子通信、5G技术等居于世界前沿水平领域的尖端技术,以不可替代的中国技术占据制高点。三是增创优势产品。巩固拓展瓷器、丝绸、茶叶、轻纺、家具等传统出口产品贸易,充分用好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产品以及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机电产品、科技创新驱动商品的优势,以“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拓宽对外贸易空间。四是增创优势产能。中国有汽车、电脑在内的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要持续发挥产能优势,真正让中国巨大的生产规模成为其他国家摆脱不了的依赖,推动产能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的效益优势。五是增创优势服务。巩固全球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的优势地位,继续推进旅游、运输、养老、工程外包等传统服务贸易的稳定增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切实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五)锻造不坏金身。发展是硬道理,应对美西方技术封锁说到底还是实力的较量。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与美国和西方斗争还是合作,“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始终是最根本的要义。

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加强党对外贸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关于应对技术封锁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和改善对外经济贸易领域情报工作,及时研判分析国际经济态势和市场形势,及时制定、调整完善外贸政策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国际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人才。深入实施对外传播工程,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开放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切实加强对外贸企业、外贸行业和外贸队伍的监督管理,整顿秩序、整肃队伍、整装出发,在国际贸易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国的外贸优势。二是要做好战略规划。坚决守护经济全球化取得的现有成果,系统性地应对贸易战。针对美国封锁目标,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对内对外的协同与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国内国际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经济的大融合大发展。加强政府间谈判与协作,切实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三是要开拓国内需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以强大的内需抵消不良影响。积极转向以内部消费为驱动的更加可持续增长方式,不断降低外贸依存度。顺应居民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需求变化,重点推进养老、托育、旅游、体育健身等民生消费领域发展,推动产业和服务的“双升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是要加速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在突破技术封锁中赢得主动。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要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增强粮食、能源、资源系统韧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能源和资源安全。高度警惕外汇储备风险,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引导对外投资企业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切实防范、规避境外投资风险。

结语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就是历史的大逻辑。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智慧,顺应历史的潮流和发展,我们坚信,任何针对中国的封锁都注定要失败,任何封锁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经济年谱》,顾龙生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2]《毛泽东与中国经济》,邸延生编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

[3]《寻踪毛泽民》,曹宏、周燕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4]《林伯渠传》,编写组著,红旗出版社,1986年。

[5]《邓子恢传》,编委会著,人民出版社,1996年。

[6]《吴亮平传》,雍桂良等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7]《钱之光传》,编写组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8]《叶季壮传》,李慧敏、何锦洲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

[9]《曹菊如文稿》,研究所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83年。

[10]《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许毅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研究所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中央蘇区史(上下)》,余伯流、凌步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13]《中央苏区贸易史》,舒龙、谢一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刘勇系赣州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舒龙系赣州市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廖永平系中共赣县区区委书记、赣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曾莎莎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外贸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贸易统计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