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竹庭:军政兼优的抗日名将

2023-10-20葛江涛

党史文苑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赣榆军区抗日

葛江涛

2023年是抗日名将符竹庭牺牲80周年。追忆符竹庭烈士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能够激励年轻一代以昂扬的斗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英勇顽强打硬仗

1912年,符竹庭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曹家边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家中贫苦,父母早逝,儿时随祖母搬至头陂镇长塘塍村居住,靠祖母帮人做针线活为生。11岁时进入头陂一家杂货店当学徒。贫困的童年生活使符竹庭从小就体会到旧社会的黑暗,盼望改变困苦生活。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广昌,其中一路二十军左翼经头陂往宁都。起义部队在头陂买卖公平、待人和气、不抓夫、不抢东西,在街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张贴“打倒土豪劣绅”“保护中小商业家”等宣传标语。这支新型军队给15岁的符竹庭带来希望,他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萌生了追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想法。

年仅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在广昌古竹一带打游击,在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表现积极勇敢,于1927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符竹庭辞别相依为命的祖母,从广昌古竹徒步到黄陂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工农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当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得知符竹庭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残忍地杀害了他的祖母,这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

在革命战斗中,符竹庭有着不怕牺牲、遇难而进和遇险而上的革命精神,他英勇抗敌,身先士卒,在磨砺中成长。1929年初,符竹庭任江西独立二团大队党代表,1930年5月任红三军特务团政委,11月初调任7师21团政委,1932年调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即著名的红一团)政治委员,1934年9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反“围剿”中率领部队打过许多硬仗、胜仗,长征途中,率先头部队抢关夺隘,开辟道路,历尽艰险,为红军北上抗日作出巨大贡献。

1930年12月30日,符竹庭参加了龙冈战斗。在著名的猫嘴峰、雪山岽守备战中,不管敌人炮火如何猛烈,飞机如何轰炸,敌人冲锋如何凶猛,他始终坚守阵地。此役击毙敌方1000余人,俘虏300余人,其中军官30余人,缴获步枪800余支、机枪5挺、子弹2万余发,还有数门迫击炮和大量炮弹、手榴弹等军需物资,胜利完成守备任务,红一团被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授予“顽强守备”的光荣称号。

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1934年2月,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与符竹庭率部到达南丰与黎川交界的鸡公山(又名鸡笼峰)阵地。在战斗中,符竹庭率二营全体指战员,在主阵地三岬嶂(即三家嶂)顽强抗击十几倍于我方的敌人,打垮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国民党军第94师多次多路进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闻名全军,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赞“三岬嶂一仗是红军牵制部队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典型战绩”,并亲自在《红星报》第31期上撰写《把第一团顽强抗战的精神继续发扬起来》的社论,号召全军学习红一团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

红军总司令朱德在福建长汀大田屋代表中央军事委员会接见和检阅了红一团。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授予符竹庭二等红星奖章。在授奖事由中写道:“在五次战役中,一团担负着数次的重大守备任务,该员有时虽在病中,但受领任务时能以身作则,不怕艰难困苦地亲临阵地,坚决领导全体战士完成其任务,符竹庭,红军高级指挥员。”

经过战火的历练,符竹庭英勇善战,不仅成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战斗员,还善于通过做政治思想工作凝聚战斗力量。他既以军事指挥扬名,更以政治工作著称。1936年6月至12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有文化、有理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红军高级军事指挥员。在每次战斗中,他都会召开党团员会、干部会和士兵会,进行战前动员、战时鼓励、战后总结,分析战斗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鼓励战士树立必胜信心,层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竹庭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在全团大会上作了令人鼓舞的战斗动员:“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人民的子弟兵,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消灭日本法西斯,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为中华民族雪耻,为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在他的带领下,广大戰士燃起熊熊斗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地战斗。

符竹庭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单体现在战场上,平时做得更细致。在冀鲁边区,他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热心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这些报刊,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部队士气,唤起敌后人民的抗战觉悟,指导部队训练和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经常深入基层,走访连队,和干部促膝谈心交流思想,和战士聊家常了解思想动态,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深入调查,联系实际,和风细雨,点点入心。不仅提高了全体指战员的思想觉悟,而且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抗日战争期间,符竹庭善于运用政治手段与国民党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八路军部队到达冀鲁边区,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妄图驱赶我军。符竹庭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指出:“你们蒋委员长在庐山就说过,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有抗战守土之责。哪里有鬼子我们就到哪里打,不许打鬼子不行。”他还积极争取国民党曹振东、宋达民等地方实力派参加抗日,推动国民党军长高树勋同我军签订“互通情报、互保伤兵、配合作战”的抗日协定。

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夸奖符竹庭是“一位军政兼优的好干部”。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也评价他是“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

血洒赣榆留英名

1938年10月,符竹庭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协助萧华司令员一起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到1938年底,冀鲁边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到2万余人,建立了以宁津、乐陵为中心的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符竹庭奉命率部转入鲁西,任115师343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他不仅以强攻出名,而且智取有方,多次使部队转危为安,与杨勇、萧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春,符竹庭参与指挥青口战斗,激战三日,歼灭日伪军千余人,拔除敌据点十余处,解放了从赣榆到柏汪的沿海大片地区,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海上与华中、胶东的交通线。同时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为纪念抗战牺牲的将士,在符竹庭的主张下兴建抗日烈士纪念塔,这便是日后的抗日烈士陵园,经费来源于军区指战员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并亲自选址马鞍山,以“抗日”命名该山,告慰抗日英魂。抗日山成为战士和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也让日寇闻之丧胆。

1943年1月,第115师代师长陈光和教导第二旅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符竹庭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就翻过来打到敌人那里去),利用敌人“高枕无忧”的心理,决定主力攻打日寇重兵把守的兵站基地山东郯城。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毙伤日伪军400余人,俘日军7人、伪军政人员6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冀鲁边、清河区的反“扫荡”。

1943年3月,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成立,符竹庭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不断发展壮大滨海区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大片,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滨海区的重要出海口和集镇均为我军控制,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滨海,领导人民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11月,为打乱日军的“蚕食”计划,配合鲁中、清河区的反“扫荡”作战,遵照山东军区的指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符竹庭决定趁驻赣榆伪军未出动,先发制人,集中滨海军区第6团、第23团及地方武裝发起赣榆战役,并确定了“主攻部队外攻,地下工作内应,共同解决赣榆城”的作战方针。在我军强大火力的威慑下,敌伪71旅旅长李亚藩带领团长张星三等官兵2000余人向我军缴械投降。20日下午,赣榆城宣告解放。此战粉碎了日寇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这一战是我军以极小代价换取更大胜利的范例。当时延安《解放日报》以显要位置报导了这一辉煌战例。

日军在赣榆城惨败后,于11月26日晨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符竹庭在反击日军袭击马旦头的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31岁。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军民遵照他生前嘱托,将其安葬在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烈士的家乡江西省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竹庭公园,命名了“竹庭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题词悼念战友“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

抗日山上葬英魂,我们纪念符竹庭,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使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作者系广昌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赣榆军区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湖南省军区幼儿园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抗日英烈马威龙
今年冬天赣榆下雪了
德基机械整体式热再生“绿动赣榆领跑全球”——赣榆交通·德基机械沥青热再生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爷爷的抗日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
江苏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