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国际传播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研究
——基于53个城市样本的实证分析

2023-10-20范明

城市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留学生媒介主体

■范明

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反映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教育部历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来华留学生人数约11 万,2009 年超过23 万,2012 年超过32 万,2018 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 万多名外国留学生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高等院校学习①,来华留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截至2020 年底,我国已累计与54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因此,提升留学生规模和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方位考察留学生规模的影响因素也是必然之势。

目前,学者对影响留学生流动的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教育质量、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角度展开,鲜有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进行观察。然而,在数字和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媒介融合发展之势越发明显,“媒介化社会”已成不争事实,我们进入了“为媒介所影响、包围甚至支配的社会形态”[1]之中,展现出媒介对社会全方位渗透的影响力特征。近几年来,我国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自上而下开展相关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不少城市加大政府投入,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城市形象。城市是来华留学生的聚集地,加强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留学生来华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此,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城市国际传播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以期为该研究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对外传播的重要主题。在大众传播时代,城市形象主要依赖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建构。早期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更多地偏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推广和建设[2],关注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国际形象、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媒体外宣形象,以及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对外形象传播。随着社交媒体迅猛发展和快速渗透,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社交媒体为城市形象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从媒介认知角度看,“意见市场”[4]是塑造媒介形象的关键要素。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覆盖率和认同感,因而,国际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成为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评断尺度。

德国媒介理论家弗里德里希·A. 基特勒(Friedrich A.Kittler)认为,“城市,一种媒介”,城市是城市空间和建筑的一种综合性媒介[5]。不同于一般信息传播的媒介,城市中的多元主体在参与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也会对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对外传播产生影响。在城市媒介形象研究中,人们发现,不同城市要素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抽象化、综合化的外在反映,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区域最具差异化的核心要素之一”[6]。受著名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观念所影响,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的空间认识。尼克·库尔德里(Nick Couldry)等学者认为,空间与传播的社会建构关联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特征[7]。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就如何理解社会的关联网络进一步指出,其首要任务是找到构成网络的“行动者”[8]。而最先引发关注的城市行动者是政府。“空间包含着‘话语结构’与权力关系,规划文化空间发展的行动者即政府部门”[9]。慕玲和冯海燕在研究北京城市传播时提到,传统以大众传播为核心的城市形象传播模式正在转型升级,开始依托城市公共外交理论建构城市对外传播格局[10]。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持续增强、文化传播理念进一步创新,国家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黎铁桥将城市的对外传播视作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11],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地方政府同国外交流合作、跨文化交流、人民间双向交流”等方式开展城市与国际社会的连接与传播。“党和政府对城市的对外宣传负有主体责任”,肖军认为,城市的对外传播“不是宣传部门一家的事,应全局参与”;“以往“抓媒体、抓应急”的工作方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因为城市的各方面工作——投资、企业、旅游、教育、人员、文化等——都处于对外开放的进程中”[12]。网络行动者在城市对外形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李林和黎丹丹指出,在城市的国际化形象建构中,应该区分不同主体的行为表达,即分为政府、企业、民众三个表达层面[13]。尽管不同城市主体对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但多数研究仅将这些主体当作城市国际传播的应然角色。在具体探讨城市对外传播效果时,依然以城市这一媒介形象作为集中观察点,对城市中各传播主体缺乏深入研究探讨,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较匮乏。

就媒介传播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来说,目前国内传播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相对有限,且大多数研究聚焦(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适应、汉语(国际)教学、国家形象等内容。在这些研究中,质性研究占绝大多数,少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集中在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14]、中国文化适应[15]、对中国文化认知态度评价[16-18]等内容上。总的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下,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分析多从经济因素、地理文化因素、教育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展开[19]。而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匮乏[20-25],特别是鲜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及不同传播主体的视角来考量其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关于来华留学生和城市之间的研究,研究视角主要落在留学生对各城市的认知和印象上,且关注点多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26-27]。事实上,来华留学生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这些留学生在来华前和来华后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大量关于留学城市的信息,成为重要的传播对象。城市的国际传播效能能否有效影响这些意图明确的传播对象,是衡量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假设

综合有关理论和文献基础,笔者分别从城市空间传播和城市媒介形象两个方面来考察城市国际传播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在社会网络中,政府和企业不仅是城市传播的主体,也是社会网络行动者的构成元素,因此笔者将它们列为城市空间传播的细分指标。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城市传播主体的个人一般指城市居民,但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考察以境外游客为主的,非组织化个体在介入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一方面,城市境外游客是非组织化的个体,能够起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考虑到个人传播主体的统计数据范围过于宽泛且不容易获取。因此,笔者也将境外游客列为城市空间传播的细分指标。

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需要从政府对国际传播活动的投入情况进行考量。但政府对国际传播的投入情况并没有直接的计算方式,现有文献认为,城市的文旅业、传媒业对城市的形象传播和国际传播影响巨大。尤以文化软实力被视作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既包含强大的文化融合能力,又有着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28]。鉴于此,同时,考虑到数据获取的便捷性,本研究以城市年度统计报告中的“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作为政府在国际传播方面投入的评价测算依据。该项支出主要用于当地政府开展文化、体育、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业务所需的费用。企业的国际传播很多时候发生在“无意”之中,经常随着跨国企业的空间活动而产生。考量企业的国际传播影响,笔者以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为依据。评价境外游客对城市国际传播活动的贡献度大小,以城市境外游客数量为测算依据。评价城市的国际形象,则以公众的评价为测量依据。通过计算整理用户在猫途鹰(Tripadvisor)平台的点评数据,用以反映个体评价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国内有不少城市国际传播相关的指数研究都使用了猫途鹰平台的数据,如《2022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③。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城市国际传播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有相关性。

假设2: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3:作为传播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4:作为传播主体的境外游客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5:城市媒介形象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正向影响。

(二)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城市样本主要为中国内地城市(城市样本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其中,直辖市4 个、省会(首府)城市27 个、计划单列市5 个及其他重要参照城市17 个,以上共计53 个城市样本。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均从公开资料中获取。其中,为反映政府对国际传播的财政投入情况,以政府在文旅、体育、传媒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情况为测量依据,财政支出数据来自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外商投资企业数据来自各城市的统计年报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境外游客数量来自各城市的统计年报,来华留学生规模按教育部历年来华统计数据中各地高校留学生数量计算。以上城市统计年报、统计年鉴、各类统计报告和政府网站公开数据均以2020 年为准,从猫途鹰官方网站获取的数据系按各城市排名前五的景点的评论数累加计算,数据获取的时间为2021 年11月27日。

(三)数据的空间分布

在获取相关数据后,笔者首先对缺失值进行邻近点线性趋势补齐,然后采用空间分析法对获取数据做了空间分布特征的可视化研究。借助空间分析法,笔者把获取到的31 个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数据导入空间计量软件GeoDa中,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国际传播格局和留学生规模的空间特征,并绘制相应的全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及城市国际传播格局的空间分布可视化图(图1)。

图1 来华留学生规模及城市国际传播格局的空间分布

从全国各地区来华留学生规模和留学生分布情况来看,人数占比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人数占比在中值以上的地区有13 个,分别是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陕西、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和云南。人数占比在10%~50%之间的地区有12个,分别是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肃、河南、安徽、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海南。人数占比在1%~10%之间的地区是宁夏、青海和西藏。

从政府在文旅、体育、传媒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投入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重庆和武汉。财政投入占比在50%~90%之间的地区有12个,分别是上海、天津、浙江、江苏、青海、四川、陕西、河南、广东、河北、福建、西藏。财政投入排名在末尾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山西、山东和宁夏。其余地区的政府财政投入占比均在10%~50%之间。

在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排名中,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浙江。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比在50%~90%之间的地区为北京、陕西、四川、海南、江苏、天津、湖北、广西、福建、重庆、湖南、西藏、青海。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排名在末尾的三个地区分别是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其余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比均在10%~50%之间。

从各地区的社交媒体用户点评量排名来看,点评量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陕西。点评量占比在50%~90%之间的地区有13 个,分别是四川、浙江、广东、江苏、西藏、湖北、黑龙江、天津、重庆、云南、山东、辽宁、湖南。点评量排名在末尾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宁夏、河北和内蒙古。其余地区的社交媒体用户点评量占比均在10%~50%之间。

从境外游客在全国分布情况来看,游客数量排名在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广东、上海和福建。游客数量占比在50%~90%的13 个地区分别为陕西、北京、河南、天津、江苏、安徽、吉林、重庆、浙江、甘肃、山东、黑龙江和广西。游客数量排名在末尾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山西、青海和新疆。其余地区的境外游客数量占比均在10%~50%区间。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呈现分布不均衡的态势。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在各项指标中的排名均比较靠前,而其他样本地区在各项指标中的排名波动比较大。因此,为探究各传播主体和媒介形象在城市国际传播中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力大小,笔者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四)建立回归模型

本研究使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综合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城市国际传播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因素。在前述的假设中,来华留学生规模与城市国际传播中的政府传播主体、企业传播主体、境外游客传播主体及城市媒介形象均存在着线性关系,故而构建以下模型:

其中,a0为常数项,a1、a2、a3、a4分别为城市国际传播中的政府传播主体、企业传播主体、境外游客传播主体及媒介形象的系数,e为残差,具体变量的表示符号和取值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五)分析过程

笔者首先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鉴于所获数据都是连续性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为量化标准,用双侧检验法对城市国际传播与来华留学生规模的相关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若显著性小于0.05,说明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若显著性小于0.01,反映出极为显著的相关性;若显著性大于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皮尔逊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 之间,越趋向1,说明相关性越强。

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传播主体和城市媒介形象与来华留学生规模的相关显著性均为0.000,在0.01 级别上具有显著相关性。企业传播主体与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显著相关性为0.036,在0.05 级别上具有显著相关性。境外游客传播主体与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显著性值为0.109,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研究的探索性,笔者在后续的回归分析中仍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需要先对假设的线性关系是否存在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 和表3所示。

表2 模型摘要

表3 方差分析

表2 中的R 方的测算结果为0.732,调整后的R 方测算结果为0.710,调整后R 方的测算结果更为精准,体现了线性方程的拟合程度。在本研究中,4 个预测变量(城市国际传播中的政府传播主体、企业传播主体、境外游客传播主体及媒介形象)对来华留学生规模具有71%的解释效应量,说明拟合程度比较理想。

表3 的方差分析检验线性回归方程是否显著成立。在本研究中,F 值的测算结果32.858 所对应的显著性小于0.05,因此可以确定在95%的置信区间内,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假设中的回归方程通过了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但要想了解每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及影响的方向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回归系数和t 值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表4)。

表4 系数

在表4 中,非标准化系数B 值代表了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系数a1、a2、a3、a4的预测值。标准化系数Beta值是指把非标准化系数B 值乘以该自变量的标准差,再除以因变量的标准差,消除单位影响后得出的标准值。标准化系数Beta的数值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在本研究中,境外游客传播主体的非标准化系数B值为负,说明它与因变量来华留学生规模之间呈负相关;t值为-1.604,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115,表示大于0.05的置信水平,说明不支持假设4,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性并不显著。而政府传播主体等其他几项自变量的显著性均小于0.05,且B 值都为正,说明除假设4 外其他几个假设全部成立,且呈正相关关系。企业传播主体和媒介形象的标准化系数Beta值分别为0.516和0.532,说明两者对来华留学生规模影响很大。政府传播主体的标准化系数Beta值为0.352,说明其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也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从标准化系数得分来看,在所有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影响的自变量中,媒介形象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企业传播主体,最后是政府传播主体。同时,多元回归模型还需关注自变量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为这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在本研究中,通过容差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可以对此进行检验。容差越小,VIF越大,当容差小于0.1 或VIF大于10 时,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共线性。而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均不满足以上条件,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研究结论成立。

三、结论及讨论

国内有很多学者认为,留学生对国际传播具有积极影响,来华留学生群体被视作中华文化和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中介载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29]。作为“文化他者”,来华留学生拥有中国故事国际讲述者的身份优势[30]。然而,很多学者把来华留学生视作传播对象(即受众),鲜少从城市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其如何对来华留学生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来华留学生的分布极不均衡。同时,城市国际传播与来华留学生规模具有相关性,城市媒介形象与多种城市传播主体都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积极影响。

来华留学生的分布不均与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匹配。东北三省、广西、云南等地的留学生数量都处于全国中位数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存在多种因素对来华留学生的流动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城市媒介形象是在所有自变量中对来华留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这里的媒介形象以作为“意见市场”的全球公众评价为测量依据,反映出“口碑价值”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线上评论具有远超人际传播的广泛性,用户的直接评论对城市的全球形象和传播发挥极大作用,在本研究中也发现,点评数量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积极影响。

从传播主体的影响力看,企业传播主体对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影响最大。外商投资企业作为经营实体一般不会直接参与城市的国际传播活动,但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员工的跨文化适应、产品的全球流动,都会进入到城市的国际传播活动情境中,受外商投资企业青睐的城市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作为城市国际传播的另一个主体——政府,也对来华留学生规模发挥着正向作用。政府在文旅、体育、传媒等领域的财政投入,能够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同时,培育良好的国际传播环境。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会议对城市形象及海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国际电影节等大型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过程,而且通过共享的仪式表征信仰,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31]。经由媒介传播的大型活动成为一种符号象征,内嵌在城市的整体符号形象系统之中。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在此过程中,政府也会推动借助这些活动积极对外推广本土文化。正如刘瑛所提到,“在中国官方机构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将国外的文化学习者‘请进来’,近距离体验地方文化的神韵”[32]。一些政府在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较为积极,例如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重庆文化旅游国际传播中心就受到了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旅发展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本研究中,重庆市政府在文旅、体育、传媒上的财政投入排名全国第二,重庆市留学生规模的全国排名在中位数之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国际传播的重视及效果,形成了较好的交叉验证。

本研究结果认为境外游客传播主体对来华留学生规模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旅游地的形象是决定游客行动、偏好、满意度的关键因素[33]。境外游客数量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认可程度,从而与来华留学生数量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本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观点,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在研究数据采集年份当年,境外游客数量波动较大,而来华留学生数量没有出现太大波动,因此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出现偏差。另一种可能是境外游客的来源国与留学生的来源国相差较大,彼此发生交集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二者并不能构成相关关系。这些原因是否成立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本研究发现,作为行动者的城市政府和企业主体对城市的留学生规模产生正向影响,城市的媒介形象对留学生来华也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加快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调动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参与。不过,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城市传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狭窄,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带来一定偏差;限于样本城市数量,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空间分析研究;本研究所涉及的统计数据主要以2020 年为主,缺乏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情况跟踪。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补充与完善。

注释:

①教育部:《2018 年来华留学统计》[DB/OL],2019 年4 月12 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访问日期:2023 年8 月27日。

②赵婀娜、张烁、吴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1日第07版。

③2022 年11 月26 日,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城市品牌杭州高峰论坛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联合发布《2022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对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留学生媒介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