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3-10-20李明波马宏宇王圆圆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生

李明波,马宏宇,王圆圆

(1.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3.武汉工程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武汉 430205)

大力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是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国策。公共艺术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有普通高校近2600所,而专业艺术类院校仅100余所(含参照设置类)。因此,非艺术类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补齐艺术教育领域的短板,对推动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非艺术类普通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普遍存在艺术价值易受轻视、师资力量短缺等现象。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环境在飞速变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要面临外部新形势新挑战带来的冲击,又要应对高校内部本身存在的对艺术教育的各种轻视惯性,因此,如何结合高校内外、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等一系列发展变化而寻求有效的创新发展路径,是普通高校特别是非艺术类普通高校(以下简称“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发展现状

(一)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教育无论从国家文化建设层面、学校教育层面,还是个人成长成才等层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发展繁荣艺术学科更离不开艺术教育[1]。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一般语言教育不可替代的积极而独特的功能[2]。综合有关研究观点,具体而言,高校艺术教育至少具有如下价值: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学生的素质品质。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3]。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能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功效[4]。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逐步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5]。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美是艺术的本质,教师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美和领会美,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优雅的情操,进而培养学生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3]。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艺术创造都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创新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涵。从脑科学来讲,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两类思维,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丰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厚植学生的民族情感。众多艺术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也饱含着作者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京剧、昆曲、黄梅戏等无不激发人们对民族和地方文化的热爱,而一曲《黄河大合唱》不知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对艺术的热情与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艺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为回应高校和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的关切,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见表1)。基于对相关文件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由稳步增长转向优质发展的特点,其具体表现如下:

表1 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2002-2020年)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02-2014年)。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方针策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表现形式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入人们的视线。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一是规模变化方面,到2007年,全国非艺术类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到2010年,全国有1400多所高校设有艺术类专业;201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首次设置“艺术学门类”,将艺术学从文学类中独立出来,这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大契机[1]。

二是区域发展方面,如位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与特色,重在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中西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则试图发挥地方特色,注重与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6]。

三是学术研究方面,从原来仅限于艺术学学科发展、课程与教学等几个领域的扁平式研究逐渐发展到围绕“课程与教学、功能与价值、政策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度的耦合式学术研究。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呈现优质发展趋势(2015-2023年)。抛却专业艺术教育不谈,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完善美育辅德的主要路径,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学校美育的背景下,我国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主要围绕“课程资源”和“硬件设施”两个方面开展活动,突出特点是更加“理性”。

一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定位过程理性。21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强化美育的举措,并辅之以细化的实操性规程,各高校得以明确和领会各自的任务。特别是2015年9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使得各高校进一步认识到“审美素养提高、健全人格塑造、创新精神培养”是公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高校逐渐明确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逻辑,即设置以艺术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为主线,以“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方面(“任意性”选修课程)为必要,并广泛动员学生全面参与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各因素相互促进并与社会需求相适配的公共艺术教育定位。

二是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建设路径理性。公共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近年来,大多数高校摒弃了传统的由艺术学院单方面提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所谓“专业人从事专业事”的路径依赖思想,逐渐构建起“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学院+校外兼职教师”的师资来源渠道,较好地解决了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声誉较高、待遇丰厚的高校在引进高层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经研究发现,各高校在建院设系时也呈现出一般性特点,理工类高校喜欢设立设计学院,人文类高校喜欢设立艺术学院,设立这些学院既能解决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也能培育和发展自身的艺术学科,增加高校的学科厚度[7]。

二、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因为艺术教育对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国家教育部门、学界和全社会都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也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措施。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国高校特别是非艺高校,仍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系统工程完整性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系统工程属性,对于各高校而言,开设何种艺术课程,所开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艺术教育教学如何评价,艺术课程效果如何量化,等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未作出清晰设计和规定具体操作规程。更有部分高校因教育资源紧缺,并面临“双一流”建设的政治任务,纷纷追求发展特色优势学科,认为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构建“艺术史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成了空谈,如果不是教育部门有明文规定,公共艺术教育在一些高校基本难以为继[8]。

(二)艺术师资力量不足,艺术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持续性

一是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与能力素养不足,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郭必恒团队的调研数据显示,不少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与在校生之比低于0.1%,个别“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只有11人,而在校生人数达到了3.5万人。大多数高校采取向其校内他学院借调师资以充实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方式以缓解师资数量之不足,但因这些借调教师未经过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培训,其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系统认识,因而无法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二是公共艺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受学校领导层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支持力度不足,此外,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场地、设备、经费等也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普遍存在高流失性现象,这既有学校领导重视意识不够以及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教师对个人长期发展而首先要考虑的问题[3]。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不足,缺乏教育教学延展性

第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时效性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由于组织者年龄、社会背景、专业艺术趣味等与当今大学生的实际审美需求差距过大,其往往从自身经验和愿望出发,组织一些“过时”的艺术活动[9],因而难以引起当今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以传统艺术音乐、舞蹈、美术、绘画为主,基本没有新媒体艺术等其它艺术形式课程。如果教师只是过多地关注音乐、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而忽视对与数字时代相生相伴的大学生兴趣点的挖掘,不注重当代学生的认知与偏好,则公共艺术教育将面临失去学生兴趣的危机。第二,课程资源融合不足,首先是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融合不足,其次是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融合不足。第三,课程资源延展不足,一方面大多数非艺高校未能较好地把公共艺术教育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向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延展,以构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10]。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未能实现以公共艺术教育为第一课堂、以学生艺术社团为第二课堂和以校外艺术实践为第三课堂的有效连接,而是各自为政,互相脱节,难以形成“艺术育人、艺术辅德”的合力。

(四)普适性艺术不足,缺乏艺术教育公共性

精品艺术或品牌艺术活动,特别是艺术竞赛中的获奖作品,既能够让高校赢得声誉,也能够在艺术教育中拿出代表作品,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易出现过分依赖少数学生的艺术特长及其展演培养,常常只热衷于精品艺术而忽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4]。

因此,虽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着客观理论和实践上的积极价值,但由于一些高校领导的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和高校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因而造成普通高校特别是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较多的发展难题。

三、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构建

教育部下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无疑起着发展指导和建设标准的作用,但是这些对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远远不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点和亮点,位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创新能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永恒主题,其核心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因此,在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基本工作方针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为指导,结合新形势与现存问题,以寻求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突破式发展。具体而言,需要把握和运用以下几点原则。

(一)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多维路径模型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如何设置课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简单问题。它是由高校教育的多个层面,多个环节以及多个主体等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并且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按照系统论原理,任何系统都可以看作由元素、结构、功能、环境四个要素组成,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系统和环境要保持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保持生命。同时,结合管理创新有关理论,发展定位、要素投入、目标导向和过程控制是一般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系统除了考虑艺术教育本身内涵以外,还需要考虑投入问题、主体问题、目标问题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整合内外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项目,其中的问题也不是某个人或某部门就能解决的,而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很多时候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解决效果。对非艺高校而言,在校外,需要得到政府、艺术类高校、艺术协会等部门单位在师资和教育活动指导方面的帮助;在校内,则需要部门之间、课堂内外、教师和协会之间进行协作,才能更顺利和更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自2001开始,艺术学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5个,33种专业。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关注较多的是音乐、舞蹈、戏曲和书法等,而对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公共设计,以及跟艺术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具有交叉性、实用性和新生的艺术专业关注较少。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讲,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和设计类专业的关注,高校也需要鼓励这些专业的教师开展普及艺术教育课程或文化活动。

(四)注重反馈调节,加强机制持续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创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系统工作中应该注意反馈调节机制和保障机制。要将公共艺术教育定位与目标结合,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同时注意投入和过程管理的合理性。在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效果反思和调节投入要素、责任主体和教育内容及方式的合理性。

根据以上思路原则,结合非艺高校的一般情况,我们构建出以公共艺术教育定位、投入要素、教育主体、创新内容和教育目标五个维度,并涵盖多个要素,具有内外关联、相互作用和反馈调整机制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模型(如图1)。

四、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路径解析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模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路径要以价值观念为先导,即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要有高度的认可和清晰的定位,然后围绕建设目标,落实责任主体,通过基本要素投入和创新内容建设实现艺术教育工作全面升级发展。

(一)公共艺术教育定位

200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的《艺术教育路线图》被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21世纪艺术教育的参考性文件,以及世界各国加强艺术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把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艺术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二是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能力发展;三是艺术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四是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表达[12]。各高校应该根据艺术教育的基本定位,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设定清晰合理的定位。

(二)公共艺术教育创新投入

1.教育人才。教育人才不仅包括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还包括其他艺术人才。对于非艺术类高校而言,将艺术类高校优秀学生或艺术特长生引入公共艺术教育当中,对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起着积极作用。

2.教育资金。资金是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没有经费投入,就没有艺术教育建设。高校艺术教育资金除了来源于经费划拨以外,还可以通过吸引投资赞助获得。资金的使用不仅应该支持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应该支持校内艺术类协会的建设,以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形式。

3.教育平台。大数据的出现为今天的高校艺术教育带来新的思考和发展空间[13]。积极推进艺术类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学习数据分析,对解决师资力量短缺、场地困难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艺术知识等,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公共艺术教育创新主体

1.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有校级领导组成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委员,对非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更高的平台,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

2.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毫无疑问是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直接主体,但同时实施朋辈艺术辅导和教育,不仅可以改善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还可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华南师范大学开展的朋辈艺术辅导活动的成功经验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思路[14]。

3.艺术类协会组织。艺术类协会组织对丰富校园艺术教育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第二课堂,并推进公共艺术深入走进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无疑起着关键作用。除了提供指导老师外,高校应该对艺术类协会在经费、场地和活动组织上提供专项支持。

4.相关主体。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也需要政府和校外相关组织,如艺术院校、艺术协会、公益组织等的介入和帮助。政府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监督和奖励对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内容

1.艺术教育管理创新。以往的非艺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一般以艺术课部和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及其课堂组织的管理为主。而创新形式下的艺术教育管理应该整合素质教育基地、艺术课部或艺术教育中心、团委等部门,在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下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统一规划管理,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更开放、更合理地发展。

2.艺术教育内容创新。传统艺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主领域,但为了适应国内外的创新发展形式,非艺高校应该不仅要注重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的教育,更应该大力推进新兴艺术和设计艺术的普及教育。包括影像装置艺术、网络互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新兴艺术(或称新媒体艺术)是时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场域构建[15]。设计艺术则是美学、工程和经济性结合的使用性综合艺术。在非艺术类高校中70%左右都有艺术设计相关专业[16],新兴艺术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成为独立专业。

3.艺术教育方式创新。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以大课堂讲授为主,授课内容和形式单一。跨界体验教育、艺术通感教育正在成为艺术教育的新方式。这样的新方式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由体验艺术→感受艺术→理解艺术→学习艺术→运用艺术的教育过程。同时线上艺术教育与线下艺术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多模式艺术教育方式对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五)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目标

1.创建艺术教育精品。公共艺术教育精品也可以被理解为艺术文化品牌活动、节目或课程,也可以是较高级别竞赛获奖的艺术作品。这是公共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创新目标。艺术教育精品通过以展演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提升高校整体艺术氛围,增强高校艺术文化自信。

2.加强校园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而艺术文化无疑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开设基本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非艺高校应该通过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艺活动,建立艺术文化节日,开展艺术展演竞赛等多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加强校园艺术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8]。古往今来,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艺术教育对增强师生形象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艺高校可以通过多媒体艺术、通感艺术、学科交叉性艺术的鉴赏和艺术实践,促进师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艺术教育在实现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虽然有差别,但在价值本质上没有差别。如果非艺高校不能对其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并意识到这项工作的系统性和创新的紧迫性,就很难发挥它的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