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实施法治教育(下)

2023-10-20李晓东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内容

文/李晓东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法治教育学习主题规定了16条内容要求,并且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提示。对比其他学段,7—9年级的内容要求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这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这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有关,也符合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现实情况。因此,落实该学段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中的各项要求,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为7—9年级学生进行法治教学时,教师还要利用好教学提示这个抓手。在新课标中,教学提示中出现了很多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经典金句。这些金句以议题的形式出现,为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内容支撑,也为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带来了方便—更易形成基础性认识。而这种内容支撑和基础性认识对落实、推动法治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议题来开展教学,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之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下面我们顺着新课标的要求,简单捋一捋这十几条分别讲的是什么。

第一条,“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条强调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十年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提出的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法治思想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开展法治教育的总领和起点。何为总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对法治建立基本的理解、形成总体的认识,这种基本的理解与总体的认识是落实初中学段其他15条法治教育内容要求的依据。何为起点?通过带领初中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党的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不仅解决了学生树立法治观念问题,还为其理解法治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前文介绍,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教师是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出发,围绕学生个人开展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具象;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始出现较为抽象的法治学习内容,比如国家的概念等。不过,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有些讲得并不透彻,比如宪法意识,它是教师在讲国徽、国旗等内容时和个人与国家的概念糅在一起讲给学生们听的,因此法治观念在小学生心中仍未系统化地建立起来,而这样的情况通过初中(7—9年级)阶段的学习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二条,“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这一条与宪法相关,强调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要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让初中学生了解宪法的地位、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由此培养、增强其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条,教师应更多地使用能够体现宪法地位与作用的事物来推进课程的开展。比如:两会、宪法宣誓。用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具象化、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理解宪法法律至上的内涵以及实现的方式。当教师为学生打下这样的基础之后,将为后续法治课程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学生理解和实践宪法理论知识打下认知与逻辑基础。

第三条,“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大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而新课标中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包括在教学提示中说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学生通过学习权利是什么、义务是什么,明确了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为接下来的法治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之后,从实践中学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什么,由此建立针对权利与义务认知的初步框架。这一过程对于培育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予以重视,让权利与义务教育发挥更加实际的效果。

第四条,“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条可以从法治的“治”从刀制到水治的变化来理解。“刀制”之法制强调的是静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的完备性,“水治”之法治强调的是动态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的实际施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我国是以法律为基础,让社会的运行处于一种有序、可靠的状态的。对于这种有序的、可靠的状态的感知和对形成该状态的原理的认识,是学生具备法治观念的基础。教师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地表述出来。

在具体的实践中,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好地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工作:一个是用观看法治节目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接触法治,另外一个是用习近平的法治观—比如“奉法者强则国强”为引,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接触法治。之前,不少教师表示,法治内涵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晦涩,所以讲起来很吃力,学生理解起来也费劲。其实,这是这些教师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表现,可以依情况灵活使用上述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知识点有案例可循,化抽象概念于具象生活,降低理解难度,这样课就好上了。

第五条,“认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在讲这一主题之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其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一国两制”的表述是对新课标中内容的升华和补充:提到香港、澳门问题的时候,说“一国两制”是成功经验;在面对台湾问题的时候,则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性,即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教师应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为抓手,在深刻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发挥道德与法治课所具备的生动性、有效性、重要性特征,真正使“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之中得到落实。

第六条,“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道德与法治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分量很重,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上引下联的方式开展教学。什么是上引下联呢?早在小学阶段,课本中就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了,到了高中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内容。7—9年级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这一阶段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习内容比小学的要深一点,比高中的要浅一点,正好处在承前启后的位置。因此初中教师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内容时需要注意,要做好上下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不仅讲自己的那部分知识,还要把小学与高中的知识进行串联,讲给学生们听。

另外,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还有一点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注意,即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将其讲清楚。讲清楚有两个标准:第一,表达不能错。有个别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说成全过程民主,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第二,要有理有据。教师应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论证和说明去优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教师根据这两个标准去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讲解,一是可以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找到一个有力抓手,二是可以使这一教学主题得到更好、更实在的落实。

第七条,“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针对这一条,重点要讲好什么是协商民主,尤其是要讲好什么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因为它跟中国式民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这一条的时候,一定要把民主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式民主设计的核心要义充分地融合起来,讲给学生们听。使用这样一种融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掌握好这样的方法,不仅针对本部分内容,对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也可以使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八条,“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虽然在小学阶段的课本中也出现了,但是在初中阶段,要更多地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去讲解该部分内容,强调团结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性,由此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还要讲明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强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一些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就这些内容与问题进行思考,从而铸牢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九条,“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基层民主的核心是什么呢?基层民主的核心是坚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教师在讲解基层民主制度、办事公开制度、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其实际落地时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这些影响跟基层民主制度、人民至上基本要求都有关联,可以让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产生现实感,更容易对其把握理解。不过,这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不要把这一制度理解成很狭隘的、要用哪条法律法规去规定的东西。另外,这一条教学主题的内容要求更多的是想让教师给学生讲该制度的基本原则,故在此强调一下。

第十条,“认识主要国家机关,理解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行使权力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关于这一条,教师应该讲什么?重点讲清楚一点就行了,即:把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区别开。国家机关是什么?与字面意思一致,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从事国家管理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比如国家主席、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而国家机构是什么?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是由若干个国家机关组成的体系。其中,国家机构强调的是机关的构成与结构,这种构成形成了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包括部门职能以及与其他部门职能的关系。这种认识和它所具有的特点,是教师要讲给学生们听的。

第十一条,“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大纲》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中也有这部分内容,即“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通俗一点解释,民法典就是我国将与民法相关的事和物都放在了一部法典里面,由这个法典统一规定其行为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民法典,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部法典涉及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课标中,一句经典名言被设计成了议题—“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学生理解民法典知识提供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抓手。不过,民法典的内容那么多,一个初中学生需要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呢?新课标提供了关键词,即从人身权、财产权,以及这两种权利所涉及的合同、婚姻、继承等内容,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护自身民事权利和尊重他人民事权利,这是一个初中学生应该学会、理解的内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落实该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时,应通过讲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法典的具体规定,然后从制定规定的目的出发,再讲一讲民法典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二条,“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给学生们灌输的一个核心观念,叫自我保护。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观念的目的,其一是告诉他们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其二是告诫他们要远离违法犯罪,不要以身试法。所以,在7—9年级该部分的教学提示中,提到“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了解校园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强调的是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红线在哪里,要在行为上进行自我约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落实教学提示对学生理解罪与罚、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具有很大助益,希望能引起教师们的注意。此外,建议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知道的社会生活常识,教授其犯罪的本质与危害。

第十三条,“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这一条强调的是什么?强调的是学生要有辨别不良信息、在网络环境中保护自身隐私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六大保护,在小学阶段介绍了其中的四个,到了7—9年级又加上了一个网络保护,并且将它与合理利用网络联系在一起,为学生保护自身隐私,以及理解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效提供了内容支撑,也将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要求落在实处。

第十四条,“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7—9年级阶段,为什么要把环境保护单独拿出来讲?理由有二:第一,在小学阶段就讲到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在7—9年级阶段再次出现算是一种学习内容的继承与升级;第二,环境保护教育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我们经常说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和建设美丽中国,其中对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所以将之在新课标中加以强调,可为学生理解法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好的切入点,为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助力。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开展针对这一主题的教学工作时,不要把它单纯视为法律规定,也不要把它解释为一种国情,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一点在教学提示中便有体现:“探讨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这也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联系起来了。

第十五条,“认识国家主权的内涵,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事先了解一下学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方面的落实情况,再结合教学核心内容对学情做一个充分的调查。其实,在小学阶段讲社会安全时已经让学生形成了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初步的认识,即围绕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增强自身的国家安全意识。不过,这种认识还比较浅。于是到了7—9年级,学生要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义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在这里给教师提供一个可靠的教学资料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非常丰富的有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甚至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列出的,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对照理解报告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了解我国在国家安全建设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并将学习到的知识搬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对开展该内容的教学工作将大有裨益,希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这方面加强自我修养。

第十六条,“了解主要国际组织,理解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意义”。这一条提到了国际组织,因此有不少教师会问,这条跟法治教育有关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法理中寻求答案。众所周知,我国承认联合国的国际地位,承认联合国的一些相关的行为,其中就涉及一个所谓法律认可的问题,所以国际组织也与法律有关系。2023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互联互通、社会民生等合作项目,丰富了全球发展新图景,展现了一个开放中国的担当和作为。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时政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征,这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非常有效的,教师需要予以重视。

接下来,谈一谈推进法治教育的教学建议。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法治观念,以及怎样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讲好法治教育内容,是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关心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要体现教学效益。教学效益的核心就是有效教学。怎么追求有效教学呢?应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他们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手段去落实法治教育。如果教师心中有这样的认识并付诸实践的话,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将追求有效教学作为推进法治教育的教学建议,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关注与采纳。

第二个方面,教师要从讲解法治的概念开始,让学生完整认识什么是法治。长期以来,法治教育一直停留在“法制教育”的阶段,未能向“法治教育”转变,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工作整体面窄、教学深度不够,法律宣传常以列法条、说案例为主,并集中在刑事法律领域,宣传的内容也多为破案过程,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给教师们提一个建议:要注重以案说法,必须将生活实例和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好、分析好,为学生理解规则、了解法律提供支持。不管是在小学阶段的与规则、履约、践诺相关的一些以日常生活当中的法律为背景的材料,还是在初中阶段的针对专门法而选取的法律案例,都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扎扎实实落地。

关于以案说法,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要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落实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盘上,形成从案例到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一定要针对性强、脉络清晰、知识点明确,能让学生理解。第二,案例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观念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事、自己关心的事,以及怎么用法律手段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的事等等。从知识落地的角度来讲,法治观念更多体现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深刻影响,和这种影响所造成的一种持久的、更加能够体现当下教育期待的一种观念上的塑造。所以,法治教育一定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从学生关心的身边事出发,使其通过学习对法治形成自主认识,再生成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第三个方面,锻炼学生的用法能力。这里面有三层意思。一是让学生坚信法治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二是让学生主动做守法公民,相信法律能帮助他们、保护他们;三是要学会有勇有谋,知道怎么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用法律去守护正义、维护公平,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有勇与有谋不能分开说。)教师应从这三层意思出发,开展法治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的教学实践,推进法治教育有效开展,并以此取得应有的成效。

第四个方面,开展法治教学要以法论事。什么叫以法论事?就是用法治思维对社会生活当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用法治思维判断和评价事物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最后,在此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6日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一段讲话,其中提到了法治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开展法治教育的一个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说:“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什么在义务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将法治教育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一定跟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关。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法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为今后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们的工作是法治教育能够落地的基础,也是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最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主要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