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水果(二)
2023-10-20九门塔
九门塔
出自《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西晋时期的郭璞为《尔雅》做注时解释说:“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木瓜外形像个小瓜,酸酸的也还能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到了木瓜:“木瓜实味酸温无毒,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之。”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了木瓜:“青色而小,土人剪片爆熟,入香药货之,或糖煎,名木瓜。”
古代的木瓜和我们今天熟悉的木瓜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现在的木瓜叫做“番木瓜”,番木瓜原产热带美洲,自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南方热带城市多有种植。
对于番木瓜何时传到中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岭南尽杂记》中有关于番木瓜的记载。这部书成书于十七世纪末,说明我国栽培番木瓜至少有300年历史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宋代王谠的《唐语林》讲到了番木瓜,这本书是根据唐人小说的旧材料编写的。因此,番木瓜传入中国最晚也应该在十二世纪初,最早可能推至唐代。
《唐语林》中记载了番木瓜传入中国引起的一个风波。湖州有个郡守为朋友饯行,有人送来一个番木瓜,人们都没见过,相互传观赏玩。当时,在座的有个太监,他将番木瓜收藏起来,说此果宫中还没有,应该先拿去进贡才是。郡守十分懊恼,生怕太监回宫后皇上怪罪下来,又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在旁助酒的一个官妓说无须担心,估计明天那个太监就会将番木瓜抛到水里去了。不久,送太监回京的人回报郡守,番木瓜次日即溃烂,已经抛了。郡守听后很佩服官妓的见识,经详细询问后才知道,番木瓜是难于长期保鲜的,特别是经好多人触摸过,更不易久藏。
中国古代的木瓜以宣州出产的最为有名,人们将宣州的木瓜称为“宣木瓜”。《本草纲目》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宣木瓜花色粉红艳丽,秋后果实呈黄色桃红色,有诱人香味,宋代大文豪苏轼亦有词句评价“梅溪木瓜红胜颊”,因此木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宣州有这样的说法——“杏一益,梨二益,木瓜有百益”。早在刘宋永初元年,南朝宋武帝刘裕就将宣木瓜列为贡品。清嘉庆《宁国府志》载:“宣城县岁贡木瓜上等一千个,中等五百个,下等二百个,又干瓜十斤,俱解礼部”。
虽然宣木瓜已经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但是在1950年,安徽省宣城市仅有宣木瓜1500株,年产干木瓜片仅400千克。1955年,宣木瓜被列入林业多种生产经营计划后,获得迅速发展。
出自《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棘,指的就是枣树。
传说“枣”这个名字是由人文始祖黄帝取的。相传黄帝外出狩猎,士兵们又饥又渴,在一片果林中看到红红的果子,便打下来尝了尝 ,发现脆甜可口。大家请黄帝给果子赐名,黄帝挥剑在果树下的石头上画了一个“棗”字,取名“找(zhao)”,意为找到果子,但是因新郑人有口音,口口相传念成了“棗”。
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历史悠久,从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内经》有五果为助之说。《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之说,枣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之说,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民间曾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
除上述之外,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枣作为药用也很早,《神农本草经》即已收载,而后历代药籍均有记载,对其养生疗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民间有“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之说。
中国的枣约于公元1世纪经叙利亚传入地中海沿岸和西欧,十九世纪由欧洲传入北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生产国,在漫长的自然演进和人为选择过程中,枣树品种不断丰富。目前,我国枣树品种有近1000个。
2000年,我国红枣种植规模和产量分别为60万公顷左右和131万吨,2006年枣树种植面积达到2250万亩,年产量250万吨,占世界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国际贸易的枣几乎100%来自中国。
枣还有浓郁的文化符号意义,在中国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各种喜庆场合中,一定都少不了枣的身影。在新婚典礼中,大枣和花生是必备的果品,祈求“早(枣)生贵子”,新房中也少不了枣木家具,洞房里床上角落的枣,寄托着家庭和美、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在除夕,大枣也是必不可少的守岁贡品,寓意为“春来早(枣)”。广东一些地区饮茶时在茶盏中放入五颗红枣,寓意着“五子登科,早(枣)日高升”。中原一些地区有着在腊八节“喂枣树”的习俗,寓意祭祖敬神,来年丰收。
出自《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三月樱桃四月葚,农历三月红了樱桃,紫红的桑葚便在四月应季而生。桑葚原产于中国中部,有约4000年的栽培史,栽培范围广泛。桑葚有许多品种,最常见的桑树包括黑桑葚、白桑葚和红桑葚。
《本草纲目》中记载:“桑葚捣汁饮,解中酒毒、利水气、消肿、滋阴补血,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头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等”。桑葚也有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生津润肠、养颜美容的功效,有一定的美容价值。
桑葚含有19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比核果类高4.0—6.5倍,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中钙含量为橙、草莓的1.5—3.0倍,为葡萄、杏的4—5倍。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桑葚能够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关于桑葚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幽州与王莽大战时大败,身受重伤,在砖窑中避难时靠食用桑葚保住了性命。刘秀登基之后,为了纪念感恩桑树,意图封桑树为王,但是他误把椿树当成桑树,结果把椿树封成了树王,为此桑树被气得炸了皮,留下“桑树救驾,椿树封王”的说法。
出自《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出自《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这里的“甘棠”和“檖”指的就是杜梨。
杜梨的枝刺是从枝条上抽生的变态小枝,着生牢固不易脱落,长约一寸,刺伤性很强,足以刺透兽皮。大概早期的先民们由于生产技术低下,制作成本高,普通人家用不起,就用常见而实用的杜梨枝干,堵在院门口,防止动物窜入。这可能也是杜梨这种树木被称“杜”的原因,指可以用来堵塞门洞的树木。至今在一些农村还可以见到,人们把刺树枝堆放在存放柴草的院门口代替门。
杜梨抗干旱,耐寒凉,在中国北方盐碱地区应用较广,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作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杜梨的木材通常作各种栽培梨的砧木,结果期早,寿命很长,木材致密,可作各种器物。
杜梨的果实可以入药,具有润肠通便、消肿止痛、敛肺涩肠及止咳止痢之效;杜梨根、叶入药可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治疗干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等症。杜梨叶片中有较高的根皮苷含量,其降解物根皮酚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等微生物的活动。根皮苷是一种天然的非糖甜味剂,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杜梨因含适量丹宁,故可以用来酿造酒、醋和饮料。
坟前种植杜梨树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一些农村至今坟前还有生长年岁久远的杜梨树,每年依然花开似雪结果不断。杜梨树之所以被种植在坟头,民间说法颇多,梨寓意着分离,种植在坟头也就代表着阴阳两隔、彻底的分离。
在水果匮乏的年份,杜梨是农村孩子们秋季的美食。杜梨虽然个头不大,但结果量非常多,进入盛果期的杜梨树果实结得满满当当。由于杜梨含糖量非常高,在過去还被用来熬糖,也是食物匮乏年代的“救荒粮”,所以每当看到满树的杜梨,村里的老人至今依然会说,这种树木在过去救过很多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