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聚焦与破解路径

2023-10-20蔡光琳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黄甜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喆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体育风尚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蔡光琳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黄甜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余喆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为了推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见功见效,近年来涌现大量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但如何推动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无疑是当前亟需解答的问题。基于现有研究,本研究全面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建设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深入剖析内因,并提出破解路径,对于实现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意蕴

加快推进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应从“应行之策、应然之举、应有之义”三个向度把握两者深度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应行之策:顺应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高校课程思政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既是顺应国家教育发展之需,又是回应高校课程改革之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做到深化课程思政大格局,正确解读教育政策方针,培养自身“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政理念,并以体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真正做到“体教融合”,帮助学生从体育思政课中培养顽强拼搏、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的正确三观,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纵深发展。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建设顺应了国家教育政策导向,有助于形成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协同育人,助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新格局。

(二)应然之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有效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上好高校体育思政课是关键之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是长久之策。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职责与使命,同时发挥自身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讲述富有感染力的体育榜样人物、体育感人事迹等故事,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动的事例传授给学生,点燃学生的精神火炬,筑牢学生的理想之基,切实增强高校体育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时效性。这对于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思政教学的育人价值,促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有之义:实现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其高质量发展回应新时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并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4]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需加强专业素养、明确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与指向性。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丰富体育思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思政课堂中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在体育学习中进行价值观的思考和实践。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从多渠道、多维度、多方面提升教学能力,从针对性、时效性、创造性的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向高质量发展进程迈进。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聚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机制、融合、模式等困境,这也是当下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机制困境: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层面上。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缺乏科学性理论规划和系统性理论设计的困境,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和实施细则,处在探索试行阶段,这间接致使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举步维艰,影响体育课程思政见行见效。在师资队伍培训层面,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对一些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理解认识不到位,难以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程。同时体育教师思政培训的缺位,也制约了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在评价体系层面,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和方式过于单一,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和过程,缺乏相应的评价工具和标准,难以准确评估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成效。

(二)融合困境: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深度不足

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体育课程思政难融合、体育课程思政浅融合、体育课程无思政”的现实困境。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与体育专业技能培育,未将思政元素像“盐融于水”一样渗透入体育教学[5],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精神培养、灵魂塑造、人格健全等正确的价值引导环节,从而在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削弱了教学成效。因此,如何合理有效运用思政资源融入体育课程,需依据学生体育学习的“知、情、意、行”,针对不同体育项目中的特性,把握思政教学资源的典型性,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时机,将不同的思政元素精准有效融入各项体育课程实践,进而在长期的体育实践教学中不断发挥协同育人价值。

(三)模式困境: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步履艰难

在新形势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思政工作融合的实际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能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教学处于宏观理论层面,课堂形式大多以第一课堂为主,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教学过程单一化。由于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并未统一标准化教学,各高校在育人模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弹性,间接造成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上的“漫灌”,这容易在体育思政课堂出现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如何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仍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破解路径

将思政教育贯穿体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需着力在“高度”上做文章、“深度”上下功夫、“广度”上见实效。

(一)提升高度:建构长效机制,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引领性

一是完善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体育课程思政改革规划,各高校需从政策和资源方面给予体育课程思政长效稳定的保障机制,结合高校所在地方文化与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系统化的体育课程思政实施配套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体育思政元素,将蕴含体育特色的育人精神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多向着力,进而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新发展、新方向、新思路。

二是优化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可切实发挥主体责任,落实好“体育教师思政培训制”,广泛开展思政培训、专业研讨、学术会议、集体备课等系列活动,推动体育教师思政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常态化,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育人实效。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夯实思政理论知识、增强思政教学水平,才能推动体育课程思政见功见效。

三是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高校应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化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多维度评价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表现、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不拘泥于结果性评价,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引领性。

(二)挖掘深度:掌握融合方法,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以内容融合为重点。坚持以内容优化为基点、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三全育人”为目标,增强体育教学实践的学理性。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中,应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选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内涵,寻求体育与思政之间的契合点,从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角度出发,将家国情怀、大局意识、团队协作、规矩意识、拼搏精神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

二是以队伍融合为导向。各高校应凝心聚力、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全面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一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多措并举助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思政+体育”、“1+1>2”的协同育人效果,培养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

三要以资源融合为抓手。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全方位整合育人资源、打破育人资源共享壁垒、实现育人资源共享协同。加强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学工人员等师资多方合作,共同研发和分享教学资源,促进知识的交叉传递和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建设学生理解、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体育思政资源学科共享知识库,推动体育思政建设多维度、专业化发展。

(三)拓展广度:创新育人模式,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指向性

一是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需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广大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将思政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北京冬奥精神为契机、以学生情感价值为切入点,寓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不断提升体育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智慧技术与教育体系融合日益加深,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通过搭建“智慧育人”与“健体铸魂”协同融合框架,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智慧升级。合理运用超星“学习通”、“中国慕课”、“雨课堂”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智慧互动式、情景体验型思政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自主式、探索式、互助式学习。

三是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利用主阵地与主渠道的双向驱动,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优化体育课堂形态,延伸体育课堂场地。将体育思政课堂搬到课堂外来,充分利用参观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博物馆、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将价值引领与思政元素的种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播撒在学生心里,让学生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感受体育思政的魅力。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