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润而泽,缜密以栗
——浅析中国和田玉文化

2023-10-20郑冰雨

天工 2023年15期
关键词:和田玉白玉玉石

郑冰雨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玉,乃天地之精华,石之谦谦君子。我国拥有8 000年的玉石玉器使用历史,被称为“玉石之国”,玉石文明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众多玉石品种之中,有一种以温润坚韧而突出于诸石的存在——和田玉。

一、千年古玉,文化传承

作为爱玉之国、崇玉之邦,华夏文明的产生、文化的发展以及延续都与和田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田玉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应用至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底蕴,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篇章。

(一)和田玉的使用历史及特点

随着考古挖掘勘探及历史学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和田玉的使用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中曾出土玉石质匕、玦、斧、管、珠及坠饰,被视为中国玉文化的开端,其中的一对白玉玦,成为来自昆仑山下的和田玉从众多美石中脱颖而出的证据,有学者认为这对白玉玦是用于区别常人与部落中的圣者的耳部装饰物。[1]从这个时期开始,和田玉开始被用作工具、礼器、装饰品等,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软玉质带冠人面纹锥形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乳白色软玉质简化人面纹玉坠、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墨绿色软玉质玉猪龙、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墨绿色软玉质兽面纹玉锛等。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掌握的玉器制作方法愈加丰富,和田玉被更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器物制作,同时形成了早期“玉石之路”的雏形。如位于甘肃中部的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28 件玉质头饰中,有50%为软玉质。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数件软玉制成的玉琮、玉环、玉璧、斧、锛、刀等,其中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的200 余件玉器经鉴定均为软玉。[2]这些出土的和田玉玉器勾绘出了位于甘肃中部的齐家文化、陕西的新华遗址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这一最古老的“玉石之路”的雏形,为2 000 年后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也标志着中原地区的玉礼制和玉文化初步形成。

从奴隶社会开始,和田玉被大量制作为礼制用具。王室掌握了大量的玉器,此时的玉器是王权的象征,还具有祭祀天地神灵的功用,被称为“王玉”。夏代开始大量出现大型玉牙璋及玉刀等兵器仪仗类玉器,和田玉开始承担起国家祭祀、规范统治礼仪及昭示社会等级等重要职能。同时玉料玉器的等级分配体系和以各都城为核心的贡献体系为玉料的集中获取、生产及远距离输送创造了条件。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制作精美的玉器绝大多数为新疆和田玉,并出现了虎、蚕形玉璜和饕餮纹玉器,体现了这一时期制玉工艺的发展及人们对玉器的喜爱。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自西会西王母后“载万玉而归”,证实了西周时期新疆地区就是重要的和田玉产地。

和田玉,可成传国之宝,可为生死之伴。秦始皇统治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块玉玺,镌刻其上的“受命于天”字样说明了玉代表天神和天命的思想,而其中尤以和田白玉作为诸多神祇中的至上者象征。此后玉玺成为千百年来皇权延续的物化象征。西汉楚王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为我们展现了封建王朝的玉殓葬制度: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和田玉切割为数片长方形玉片,再用金属细丝缝制成从头到脚全包裹性的玉质衣装,为君王下葬所用。生前凭借玉玺标志至高无上的王权,死后借助金缕玉衣构建永生的梦想,这无不体现了以和田玉为首的传统玉文化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力。

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治、经济条件的变迁,新疆地区和田玉的开采使用逐步规范,玉产品渐入寻常百姓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实现了中原与新疆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西汉在新疆地区所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实现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统治,为和田玉的大规模开采、东输和加工创造了条件。此后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后,唐代在新疆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再次为和田玉的开采使用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田玉被官方垄断一直延续至宋代,此后和田玉从宫廷走入民间,成为商品参与交易流通,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关于新疆和田玉开采使用情况的记载。明清时期是和田玉开采使用的高峰期,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新疆和田玉的特点及开采方法,清乾隆帝平息了准噶尔叛乱,为和田玉东输至内陆打开了通道,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重达5 000 千克的巨型和田玉雕《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展现了当时运输、工艺技术的水平,这一时期和田玉虽是官办,但在达官显贵的推崇影响之下逐步走入平民百姓之家。

和田玉的魅力世代流传,时至今日人们对和田玉的追捧仍未停止。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和田玉徽宝和奖牌无不彰显着和田玉的重要地位。

(二)和田玉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

在东亚地区,玉教信仰有8 000 年,人们认为玉石代表天神和永生;而在中国,和田白玉崇拜有3 000年,人们认为各类玉石中只有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才是天神和天命的代表物,且以和田玉中的白玉为最。[3]自奴隶社会以来,黄帝食玉膏种玉荣、西王母向舜献白玉环等关于和田玉的神话传说孕育了其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兴起为和田玉文化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礼记·聘义》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玉藻》曰: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代圣贤寓德于玉,认为和田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君子之德。古人用“温润如玉”形容有学识涵养的男子,用“冰清玉洁”形容温婉纯洁的女子,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为坚守本心的人格箴言,以“金口玉言”“金石为开”“抛砖引玉”等词语表达崇高品德和珍贵之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追求,彰显了以和田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精神文化力量。

二、质密坚韧,晶莹温润

之于朝堂,国之重器;之于百姓,赏玩明德。和田玉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受喜爱,经久不衰,除了历史文化因素,更与它独特的性质有关。

和田玉,学名为软玉,古时又称“于阗玉”“昆仑玉”,是一种多晶集合体,主要组成矿物是具有双链结构的钙镁硅酸盐矿物透闪石、阳起石,这一矿物组成决定了和田玉的宝石学参数:折射率为1.606~1.632(+0.009,-0.006),点测为1.60~1.61,摩氏硬度为6.5~7.0,相对密度为2.95(+0.15,-0.05)g/cm3。

和田玉之美,在于丰富的颜色,自然界中有白玉、青玉、青白玉、墨玉、碧玉、黄玉、糖玉,其中以色白柔和、细腻油润的羊脂白玉为上品。《诗经·大雅》中提到“白圭之玷”,《后汉书·舆服志》中写道: “至孝明帝,乃为六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礼记》中记载的鸿门宴上使项羽不再追杀刘邦的“白璧一双”,《红楼梦》中“白玉为堂”的说法等都证明了白玉为各色玉之首,且一直影响至今。

和田玉之雅,在于细腻、油润的光泽,给人以温如君子、润若凝脂的联想。优质的和田玉应具有油脂光泽、如凝脂一般适中的透明度、无或少瑕疵、绺裂。

和田玉之性,在于拥有众多天然玉石中最大的韧性,缜密耐久,流传千年。和田玉中细腻的组成矿物颗粒如纤维或毛毡般交织的结构使其韧度比一般玉石(如石英质玉)高出数十倍,优质的和田玉结构致密、细腻均一,少见“水线”“石花”“石脑”等结构。“缜密以栗,知也”,其坚韧缜密的特点如同君子所拥有的优良品德及渊博知识一样,是智慧的体现。

正因和田玉具有色彩丰富美丽、结构细腻油润、质地缜密坚韧等突出的优点,因此其在文化传播、装饰等层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市场上多以其他宝玉石材质仿制和田玉原料及成品,例如:以京白玉(石英质玉石)、白玉髓(石英质玉石)、汉白玉(大理岩玉)、白色岫玉、玻璃等材质仿制白玉;以独山玉、东陵石(石英质玉石)、绿玉髓(石英质玉石)、玻璃等材质仿制碧玉;以蓝田玉、岫玉等材质仿制黄玉和青玉。鉴别和田玉及其仿制品时,一般可通过材质结构、光泽、透明度、色调及颜色分布、包裹体及杂质分布等外观特征及折射率、硬度、比重等宝石学参数进行鉴别。

三、千年磨砺,万古精慧

“古于阗国有美玉,登昆仑兮食玉英”,我国最著名的软玉矿位于昆仑山一带,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变质矿床。

距今8 亿~7 亿年前的前寒武纪,现今的新疆南部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地质作用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岩层。距今约2.5 亿年前,因岩浆活动中酸性岩浆热液浸入镁质大理岩,在300~400℃的高温下,和田玉逐渐形成。距今1 000 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沧海变为巍峨的高山,而隐于幽山戈壁之下、浸昆仑之冰雪、历经沧海之变的和田玉形成了原生矿床,其中的原生矿石即为“山料”;而裸露其间的和田玉经风雨剥蚀,随消融的冰雪迁徙而下,穿行于沟壑山谷之间,形成了棱角被部分打磨的 “山流水料”;“山流水料”继续顺山坡滚落河流,经过流水磨砺、万古涤荡,其质地疏松部分被天然打磨去除,仅保留了最坚韧的部位,形成圆润的卵石状即“籽料”,籽料表面因受天然矿物质侵蚀,形成美丽的皮色,成为籽料特有的印记。

我国新疆地区所产的和田玉颜色品种丰富、品质较高,且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其中,新疆产的白玉最为知名,主要产自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矿区,该地区产出的白玉白度较好、油性足、杂质少,结构均匀,一般无水线。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地区分布有碧玉矿床,该地产出的碧玉质地较粗,黑点等瑕疵较多。

除新疆外,青海、辽宁、贵州、广西等地也有和田玉产出。青海地区和田玉矿区与新疆地区同处昆仑山,但青海和田玉多见山料,未见籽料,而新疆和田玉多有籽料。青海白玉颜色为灰色或蜡白色,整体透明度较高,常伴有“水线”定向分布,由于透明度较高,缺乏温润凝重感,整体品质略次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所产和田玉(透闪石玉)主要有白玉、黄白玉、绿玉和墨玉,其中黄白玉和绿玉与新疆所产的黄玉、青玉颜色有明显差异。岫岩和田玉油性较好,质地细腻,略透明,硬度略低,大部分带有絮状内含物。根据地质产状的不同,岫岩所产和田玉可分为“山料/河料”“河料”“山流水料”,其中“河料”俗称“河磨玉”,是由原生矿床“山料”玉裸露于地表经风化破碎成块,后被洪水沿沟冲至沟外洪积扇和河谷中,又经滚磨沉积而成[4],其外形似新疆和田玉籽料,磨圆度较高且具有褐红、褐黄、黑色等风化皮层。

四、细雕慢琢,巧夺天工

“玉不琢,不成器”,和田玉历史悠久、大器天成,但仍需能工巧匠的雕琢。自殷商开始,玉雕工艺绵绵不绝地延续了几千年,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繁荣。

工具是推动玉雕工艺发展的根本动力,自新石器时代通过人力、利用非金属砣头进行加工,至奴隶社会时期用铜制砣头加工,再到封建社会时期使用铁制砣头加工,发展至近现代则利用电力并使用金刚砂涂层的铁、钢制工具进行研磨,这是技术的变革,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玉雕工艺发展史上的每一项技艺革新和进步,都为中华玉文化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之笔。乾隆时期,传统玉雕工艺达到鼎盛,以北京为中心的“北工”风格豪放粗犷、古朴庄重,而以苏州、扬州一代为中心的“南工”讲究章法,工艺细腻巧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北工逐渐演化成当代的四大玉雕流派——雄壮开阔的北派、灵秀精巧的扬派、精雕细作的海派和玲珑传神的南派。

随着现代技术和工艺的发展,玉雕的流程更加完善、高效。玉雕工艺主要步骤包括:(1)“相玉”,就是通过仔细观察,正确合理地使用玉料,使物尽其用、物尽其美,或者根据想法寻找合适的玉料;(2)“绘玉”,设计方案并在玉料上绘制图案,以达到挖脏遮绺、量料取材、好材优用、美化造型的要求;(3)琢磨,经过对原料的粗雕,初步完成作品的基本造型与外观轮廓,再进行细琢,以完成整体玉雕造型;(4)抛光,增加作品表面油润度,形成光洁莹亮或略带磨砂质感的表面。

五、结束语

长久以来,和田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珍贵的宝石资源,更是华夏文明诞生、发展和延续的印证,是中国人民精神及情感寄托的载体。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坚韧温润的宝石学性质和巧夺天工的工艺价值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价值与地位远超其他品类玉石,是当代珠宝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和田玉白玉玉石
玉,石之美
和田玉子料特征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世界上最会摇摆的天然玉石
春秋时期玉石器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Turbulent structure and bursting process in multi-bend meander channel*
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