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国的药用昆虫——斑衣蜡蝉和红娘子
2023-10-19杨红珍
杨红珍
在昆蟲界,曾因为一个别名引发了两种中药材几百年的混淆,这个别名就是“红娘子”。它对应的两种中药材分别是樗鸡和红娘子。中药材樗鸡指的是昆虫纲半翅目蜡蝉科的斑衣蜡蝉成虫的干燥全虫;中药材红娘子指的是半翅目蝉科的黑翅红娘子、褐翅红娘子和短翅红娘子这三种昆虫成虫的干燥全虫。那么,这两种中药材是怎么被一个别名所混淆的呢?
到底谁是“红娘子”
斑衣蜡蝉的中药名是樗鸡,《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谓其“味苦平,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从汉代至唐代,在众多本草书籍中,樗鸡指的都是斑衣蜡蝉,名实一致。
斑衣蜡蝉之所以被称为樗鸡,是因为它喜欢在臭椿树上生活。“樗”是臭椿树的代称。斑衣蜡蝉的头尖尖的,腿长长的,在臭椿树上的时候总是翘头垂尾,样子很像一只昂首啼叫的鸡,“樗鸡”由此得名。斑衣蜡蝉有一根长长的刺吸式针状口器,从头的下方向后伸出,不能随意弯曲。取食时,它只有先将头部翘起来,口器才能从胸部腹面垂下,然后刺穿树皮,汲取树干的汁液。
不过,从宋、明起,斑衣蜡蝉就多了一个俗名—“红娘子”,斑衣蜡蝉的大龄若虫全身都是红色的,只夹杂了一些小白点;成虫展翅时会漏出镶有黑点的红色后翅;前翅虽然是灰蓝色,但上面有一层白粉色的蜡质。斑衣蜡蝉的若虫和成虫看上去十分娇羞、可爱,就像一位美丽的“红娘子”。
明代《本草纲目·虫部·樗鸡》释名:“樗鸡,红娘子、灰花蛾。味苦平,有小毒。主治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瘰疬结核,横痃便毒。”虽然这时期的斑衣蜡蝉也被称为“红娘子”,不过据考证,中药材樗鸡对应的依然是斑衣蜡蝉,名实并未混淆;但从清代开始,就出现了中药材樗鸡既指蜡蝉科的斑衣蜡蝉,又指蝉科的三种红娘子的混乱情况。
前文说过,中药材红娘子对应的是蝉科的三种昆虫,它们的体形比蚱蝉小,因身上有大小不同的红色斑块,故又名“红蝉”或“红娘子”。实际上,这三种蝉科昆虫与斑衣蜡蝉的外形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因为斑衣蜡蝉也有“红娘子”的别名,所以一些药材收购人员和中药从业人员就把它和三种蝉科昆虫混为一谈了。近年来,在分类学家和药学家的努力下,樗鸡和红娘子这两种中药材已经被区别开来,它们都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有着各自不同的功效。
中药材红娘子
中药材红娘子指的是蝉科昆虫黑翅红娘子、褐翅红娘子和短翅红娘子这三种昆虫成虫的干燥全虫。其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尾部较狭,两只复眼大而突出。以身体干燥、腹部红色、整体鲜艳、完整不碎、新鲜者为最佳药品。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疥癣疮疡等。
这三种蝉科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它们多生于丘陵地带,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不能高飞;若虫生活于未开垦的砂质土壤中。它们的生活周期较长,1年发生1代,以若虫形态在土中越冬;第二年6、7月出现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以后,雌成虫爬到当年的春梢或夏梢上割槽产卵;8月下旬,卵孵化为一龄若虫,然后从产卵槽中钻出来,趴在树枝上,等着风把它们吹落在地。落地的若虫会寻找缝隙钻入地下,在树根附近的土中生活,靠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翌年6月的黄昏至夜晚,老龄若虫会从土中钻出来,爬到附近的矮树上,待蜕去最后一层壳后,便羽化为可以作为中药材的成虫。
每年7、8月最适合捕捉这三种蝉科昆虫,因为这两个月份是它们羽化的高峰期。最好在清早露水未干之前进行捕捉,这时的它们因为身体和翅上都沾有露水而不能飞起,所以很容易捕捉。人们可戴上手套直接用手捕捉,也可以用蝇拍将其打落,然后将捕捉到的成虫放入布袋内。接着,用沸水冲烫布袋,再取出经过冲烫的成虫,晒干即可。将晒干的虫体剪去头、足和翅,同米一起炒至老黄色,筛去米粒,中药材红娘子就制备好了。
作为中药材,红娘子对人类有益,但在野外,这些蝉科昆虫却属于林木害虫。若虫在地下吸食林木根部的汁液,影响林木的生长。成虫不仅吸食树干的汁液;产卵时,还会在春梢或夏梢上割出一个或多个深入枝条髓心的槽,不仅影响枝条的生长,甚至会使枝条枯萎而死。
中药材樗鸡
中药材樗鸡是蜡蝉科斑衣蜡蝉成虫的干燥全虫。除了樗鸡、灰蛾、灰花蝉、红娘子等别名,斑衣蜡蝉还有一些特别可爱的别名,比如花姑娘、花蹦蹦儿、跳棋子儿等,这是因为斑衣蜡蝉的大龄若虫长得俏丽、可爱,而且喜欢蹦蹦跳跳的。不过,刚孵化出来的斑衣蜡蝉若虫并不是很漂亮,从头到脚都是黑色的,只是点缀着一些白色的小点儿。经过两次蜕皮后,它的身体就变成了红色,上面点缀着白色的小斑点和黑纹,甚是美丽。这时的斑衣蜡蝉才跟“红娘子”之名有点儿沾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