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朔门古港,在温州见证海上丝路的荣光

2023-10-19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3年19期
关键词:瓯江泉州温州

刘小方

2023年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荣膺这项中国考古领域的最高荣誉。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卧闻海潮起,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感慨,到北宋温州郡守杨蟠“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温州歌咏;从南宋温州市舶务的设立,到元代周达观自温州朔门出使真腊(今柬埔寨)……900多年过去了,这个曾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古港终于得以揭开面纱,将自己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时间回到2021年10月,正在紧张施工中的温州城区江滨路下穿工程突然被紧急叫停。考古工作者后来感慨道,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没有温州市政府“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发展宏图,那张道路施工图纸还真变不成“藏宝图”。经过半年左右的考古发掘,古港口的全貌逐步显现出来:来自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浙江龙泉窑以及温州本地瓯窑的宋元瓷器残片与漆木器等堆积如山,节理清晰的古城瓮城及港口,两艘尚未远航的沉船和9座向北朝瓯江延伸的古码头等遗址遗迹重现人间,为人们回顾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与热闹提供了直观的空间体验。

码头:从温州走向世界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这是《管子》书中对城址选择的经验性总结。我国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南岸往往更容易受到水流冲刷而形成凹岸,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城墙和城市用地的安全,所以城市选址一般倾向于河流北侧,如重庆、武汉、杭州等。温州古城的选址则反向为之,把城市选址在瓯江南侧。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瓯江以南分布有9座小山,尤其是一西一东有郭公山和海坛山两山耸立,像两个铁钉深深扎在瓯江南岸深处。正如北宋温州郡守杨蟠所说:“城里四峰真铁柱,江心孤屿即金山。”这样的地理地势特征,可以为温州古城的长久安全保驾护航。

由于北临瓯江,护卫城市安全的瓮城和迎送客人的大门也选址在温州城的北面。据明代《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朔门古港位于温州古城的东北门外,“永清门,俗称麻行门;外有憩节亭,对江心孤屿,郡守于此迎送”。在南宋时期的温州人眼中,永清门外的码头上热闹非凡,“桅樯林立,商旅云集”。考古工作者在此次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分别建于宋元和明清的朔门瓮城遗迹,实证千年以来岸线变迁的江堤、桥梁、陡门闸、栈道等建筑遗迹”。

根据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最新消息,朔门古港的第9号码头于2023年4月20日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附近出土的瓷器碎片及江岸线,证实该码头为北宋时期所建。经过阶段性总结梳理后,专家们指出:在已发现的码头中,3座为北宋时期建造,6座为南宋时期建造。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3号南宋码头,实测长27米、宽10米,该码头自南向北延伸,用条石护边、方砖铺地。出土时,路面铺石虽已残缺,但基本结构仍然清晰。

南宋时期,国家制瓷中心南移,江南地区制瓷业快速崛起。尤其是瓯江上游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造型古朴典雅,瓷质坚硬而细腻,釉层丰厚,色澤清莹柔和,成为热销海内外的抢手商品。作为瓯江入海前最大的港口,温州朔门港担负起了宋元时期浙南地区外贸物资集散和中转的重任。龙泉的青瓷、温州的漆器、丽水的木柴等都从温州港起运,或向北到宁波港,继而转舶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或向南到泉州港,继而向西出口到阿拉伯半岛或遥远的欧洲。

宋元时期,温州有着“番人荟萃之地”的美誉,那么在历史记忆的深处,哪些人曾踏着这些码头上的方砖走进温州古城呢?有从日本前来中国学习佛法的僧人,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照在《题江心寺》中说“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有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商人,南宋瑞安籍诗人陈则翁在《回回僧人》中说“秋风响耳环,古怪聚人看……亦有西来意,相逢欲语难”。

有进有出、有来有往,元代温州人周达观便是从朔门港登船远行海外的。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周达观奉命随元朝使团出使真腊。当年二月,他从温州朔门港出发,于七月抵达真腊国都城吴哥。周达观还在所著的《真腊风土记》中记述,早在35年前,就有老乡薛氏从温州来到真腊。此外,俞文豹在《吹剑录外集》中记载的“伪造禁物为国书,以奉交趾”的永嘉兄弟王德用、王德明,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的“世为海贾”的“温州巨商张愿”等人也都从朔门港走出。

谢六:从朔门港到刺桐港

800多年前的某个秋日,天高气爽,温州城外的瓯江水波不兴,帆影重重。朔门港热闹非常,自上游顺江而下的木船吃水很深,那些装满了龙泉窑的青瓷、百祖山上上好的原木等货物的船只,正准备在西边码头靠岸卸货。在东侧码头,一溜烟的空船整齐排列。三五十个身强力壮的脚夫正将温州的漆器、蠲纸、茶叶、书籍、佛经、家用瓷器等背上船头,待仔细码放整齐后再扬帆出海。夕阳西下,忙碌一天的港口逐渐安静,温州城内的灯火也开始亮起来。酉时三刻,在东侧码头等候已久的温州市舶务官员终于看到今天的贵客—一位来自泉州的谢姓客人。

在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十多吨瓷器残片中,一个瓷碗的底部残片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只见上面清晰地写着三个汉字,其中“谢六”清晰流畅,第三个类似“虫”的字经专家解读后认定为“置”。“谢六置”,也就是谢六购置的意思。无独有偶,2019年,在福建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一枚器物的残片上面也有两个字“谢置”。当两件器物的图片放在一起时,人们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字体结构还是书写风格都极为相似,明显出自同一人之手。

是的,这位被温州市舶务官员迎进温州城华盖山下容城驿的贵客正是谢六。他是谁?他来温州做什么呢?从现有史料推测,谢六应是南外宗正司的专职采购官员。宗正司也称宗正寺,是主要负责皇室宗亲管理与服务的专门机构。俗话说,皇帝家也有几门穷亲戚,皇室颜面的维护、宗亲子弟的教育、贫困宗亲的照顾、宗亲内部矛盾的处理等都是这个机构的职责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宋皇室宗亲增多,宗正司分出外宗正司,主要负责居住在京城以外的宗亲或与皇室关系较远的亲属。据《宋史》记载:“崇宁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今洛阳),西外宗正司于西京(今商丘)。”“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南外宗正司于绍兴三年(1133年)辗转迁至泉州。史料记载显示,最初由泉州南外宗正司照管的赵宋宗亲共349人。随着宗亲人数越来越多,最多时达2000多人。

作为泉州南外宗正司的专职采购代表,谢六不仅见多识广,而且办事干练。面对温州市舶务官员的热情接待,他只是小酌几杯“清心堂”酒,略品几样瓯菜,便匆匆回到码头。在仓库中,面对码放整齐的各式龙泉青瓷、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器等货品,谢六不敢马虎,认真仔细地抽检查验。在器形、胎质、釉面、纹饰、款式等多方面查验之后,他才放心地在几个抽检的瓷碗碗底写上“谢六置”三个字,以示合格,这批货品终于可以起运泉州了。是遗忘未来得及装船,还是搬运时失手打碎?总之,这只“谢六置”的瓷碗残片留在了朔门古港,而更多的“谢六置”或“谢置”货品随船到了泉州,或者在泉州再次装船,前往更遥远的阿拉伯国家。

今天,从泉州到温州的陆地距离为490千米,乘坐高速动车仅需3个小时左右。而在宋元之际,两地之间的海上航行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尽管来往耗时较长,但频繁的海上贸易还是将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就曾在《送叟》诗中描述泉州朋友来温州的场景:“远自刺桐里,来看孤屿峰。”诗中的“刺桐”是泉州的古称,“孤屿”则是指温州城北瓯江中部的小岛—江心屿。

南外宗正司遺址位于泉州子城肃清门西南、开元寺的南侧。这是闽南地区首次科学发掘的、具有独特修筑方式的宋元时期建筑遗址,也是目前考古发掘的唯一一处宋代宗正司遗址。考古发掘出一处水池、三处台基、一处建筑基址等遗迹,出土有兽面纹、莲瓣纹等纹饰的瓦当、“官”字砖等建筑构件和带有“水六”“水陆”“赵”“宗厨”等墨书的陶瓷器残片。建筑构件表明该遗址存在过官式建筑,而瓷器残片上的墨书内容则佐证此处与南外宗正司的相关性。根据记载,南宋建炎年间,349名赵氏宗室人员乘船从海路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随迁,司署设在古榕巷“水陆院”中。

古船:从朔门港到海上丝路

对港口而言,船是唯一的主角。2022年初,朔门古港遗址考古现场传来消息,两艘沉积在港口淤泥中的宋代古船被发现了。

经专家勘测考证,两艘船分别属于北宋和南宋时期。其中南宋船埋藏较浅,保留也相对完整。从残留情况看,该船长12.4米,宽4.1米,桅杆高8米多。尽管浸泡在江水淤泥中800多年,但船的骨架仍很清晰:船头、龙骨、隔舱板、搭接、船尾等一应俱全。从做工看,该船工艺精巧,骨架衔接处紧致、压实。依据龙骨的位置和隔舱板的数量,专家们推测这艘南宋船的原长度应该超过20米,属于在近海行驶的福船。

福船、沙船、鸟船、广船是我国古代四大主要船型,福船外形上前后方正(前小后大),底部尖细,核心技术是“水密隔舱”,即通过樟木、杉木等木材,将船舱隔成数个小空间。木料之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和丝麻填塞充实,确保船只获得足够的浮力,同时不发生渗水,最大程度为船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形容的便是福船。

两艘宋船的出现,让整个朔门古港遗址瞬间灵动起来。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温州造船业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北宋真宗天禧年末(1021年前后),全国官营造船中心共11处,每年造船总额为2900多艘,而温州年造船数为125艘,仅占全国造船数量的4.3%。而到了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温州年造船数增加至600艘,居全国第一(淮南、两浙各300艘)。据考证,当时造船地点就设在朔门港向西约1千米的郭公山附近。

温州造船业发达,除了朝廷的重视支持外,还与温州悠久的造船历史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关。早在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孫权就在温州平阳横屿设置船坞开始造船。之所以选择温州开展造船业,一方面是这里临海,供新船试水航行的天然深水区很多;另一方面是温州地处瓯江下游,造船所用的木材资源丰富,正所谓“又远近良木由之取道”。当前,两艘宋船已送往实验室,在那里,工作人员将对两艘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修复。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这两艘船的面貌了。

中国拥有超过3.2万千米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自唐至宋元,中国海上贸易渐趋繁荣,沿海诸多城市中,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进海退,海岸线外移,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往日人声鼎沸、万国来货的三大港口逐渐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除了文献中冰冷的文字记述和历史保留的静态绘画外,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今天的人们可以到温州来,可以到朔门古港遗址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真实、完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风貌。

猜你喜欢

瓯江泉州温州
泉州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绿色公路创建实践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