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为何遗世独立
2023-10-19马志飞
马志飞
“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这是唐朝诗人顾况笔下的一首题为《小孤山》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看到的景象,江岸边有古朴的庙宇、火红的枫林,空中有飞翔的乌鸦和排列成行的大雁,大孤山渐渐远去,小孤山渐渐出现在眼前,此时的月光正洒在诗人归乡的客船上。诗中提到的大孤山和小孤山位于什么地方?它们究竟是什么模样?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长江天柱”的传说
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宿松县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它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长江沿岸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吸引着众多游客踏青赏花。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沿长江而行,忽有一座小山耸立在眼前,它高约63米,三面环水,一面靠岸,岩壁陡峭,形似悬钟,又似古代女子头上的发髻,在无边的花海中显得极为突兀。
人们称这座小山为小孤山,传说它是一位美丽姑娘的化身。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小姑的女郎与彭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二人虽相恋却遭到家人的阻挠,痴情的小姑无奈之下投江殉情,死后化作长江北岸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难舍小姑,遂化为一座石矶立于长江南岸,日夜遥望小孤山,此即为江西省彭泽县西北江畔的澎浪矶,又名彭郎矶。
小孤山扼守江口,地势险要,当长江水流经这里时,回旋翻滚如同沸腾的开水,景象十分壮观。相传这座山下有一海眼直通大海,海潮至此不再往上游而去,所以這里又有“长江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
小孤山在历史上极负盛名,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这里对垒;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湘军曾在这里交锋,以争成败。许多文人墨客曾为它吟诗作赋,北宋文学家秦观赞它“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作诗曰:“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如今,小孤山上仍保存有启秀寺、梳妆亭、摩崖石刻等诸多名胜古迹,继续向人们讲述着小姑与彭郎的凄美爱情故事以及历史上那些刀光剑影的鏖战岁月。
小孤山的前世今生
小孤山中的“孤山”又作何解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山不连陵曰孤。”从地质学角度看,小孤山其实是一座离堆山。据《地球科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离堆山”,是指“孤立在深切曲流河谷中的小丘,是深切曲流发育过程中河道经过裁弯取直的产物”。简单地说,离堆山就是被河流切掉的山体的一部分。例如,四川省嘉陵江中就有许多离堆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鲜于氏离堆记》中记载:“有山曰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不与众山相连属,是之谓离堆。”
地质专家对小孤山调查后发现,其山体为二叠系石灰岩,与江对岸澎浪矶的岩性完全一致,但小孤山上存在断层构造。这就意味着,澎浪矶与小孤山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在长江的侵蚀作用下,沿着断层构造被拦腰截断。这种类型的离堆山与江河中的沙洲完全不同。沙洲是泥沙堆积出露水面的小岛,其位置和形态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会不断变化,并有向下游移动的趋势,例如湖北武汉的天兴洲曾以每年100多米的速度向下游漂移;而离堆山是岩质山体,位置固定,但它与流水的相对空间关系会发生变化。
1925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小孤山》:“谁说孤山小,脚跟立住了。号令长江水,东流两边绕!谁说孤山小?年纪忘记了。为问往来舟,浮沉知多少?”近100年过去了,小孤山已发生了巨变,昔日的“两边绕”变成了如今的“一边流”,山的南面仍是滚滚长江,江面比以前更宽阔;而山的北面早已与江岸连为一体,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只有在每年的汛期到来时,江水上涨,淹没北岸部分土地,小孤山才会复现“长江绝岛”的历史景象。
孪生姐妹大孤山
相比之下,大孤山的名气不如小孤山,但古人常常将两者相提并论。很多古诗都曾提到它们,例如“大孤小孤横雪波,匡庐五老青嵯峨”;“扬澜左蠡吞九泽,大孤小孤插长江”;“大姑小姑交妩媚,何年争嫁彭家郎”。
大孤山也被称为大姑山,位于鄱阳湖出口处,海拔约90米,周长百余米,三面绝壁,仅西北角可以停船靠岸。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只巨大的鞋子漂浮在水面上。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在鄱阳湖游玩时,不小心丢了一只鞋子,后来,这只鞋子就变成了江中的一座山,所以人们又给大孤山起了个外号,叫“鞋山”,号称“天下无双第一鞋”。
关于大孤山的成因,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过论述,他曾在20世纪30年代来这里考察,认为大孤山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早在200多万年前,一条巨大的冰川从庐山冲下来,挤压、磨蚀位于其下方的岩石,把其中软弱的岩石冲走,只留下比较坚硬的部分,于是,就把原本与庐山相连的大孤山变成了一座孤岛。
大孤山和小孤山相距约50千米,遥相呼应,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成为长江中的奇特美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画了一幅《长江绝岛图》,现已失传,但北宋文学家苏轼为这幅画创作的词流传至今,其中那句“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向我们展示了画中的美景,最后两句“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更是让美丽的传说流传千古。
长江中的孤山奇观
地球上的山峰形态千差万别,高低起伏、连绵不断者多为褶皱山,是由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起;山壁陡峭险峻者多为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发生断裂所致。这两种山最为常见,一般呈区域性分布,故而不易形成孤山景观。我们常见的孤山,有些是山体经过长期侵蚀后,坚硬岩层残留下来的孤立小丘,河流中的诸多离堆山即属此类;有些则是在地壳下沉区,山地或丘陵被堆积物覆盖之后仅剩顶部裸露于堆积平原之上,例如上海的佘山。
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入海,一路上塑造了许多孤山奇观。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著名诗人陆游从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启程入蜀赴任,取道长江,溯江而上,沿途记下所见所闻,写成一部旅途日记《入蜀记》。在其中的一篇《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这里提到的“独山”就是遗世独立的孤山。其中,金山位于江蘇镇江,原本屹立于长江之中,后来由于水道变迁,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相连,现已不是孤山;焦山也位于镇江,距金山仅7千米,满山苍松翠竹,宛如碧玉浮江,古时为江防要地,如今仍是一座孤立小岛;落星山指的是位于鄱阳湖中的石岛落星墩,随着鄱阳湖的水位变化,有时被淹没大半,有时则完全暴露在干涸的湖底。
著名的白帝城所在的白帝山也是长江中的孤山之一。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城建于白帝山上,白帝山位于重庆奉节县长江北岸,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自号“白帝”,曾在这里筑城,并取名“白帝城”。三国时期,刘备曾在兵败之后退守此处,临终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留下了“刘备托孤”的故事。三峡大坝建成之后,由于水位升高,白帝山变成了一座孤山,即四边环水的小岛,任凭风吹浪打,犹自岿然屹立。山上的白帝城历史文化悠久,迄今仍保存着武侯祠、望江楼等明清建筑和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篇。白帝山自然风光秀丽,变成孤山之后的景观与以前大不相同,乘船前来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
在诸多山峰中,孤山称得上是个“异类”,它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它身躯娇小、前途未卜,在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中可能只是一瞬的闪现,随着侵蚀作用的不断加剧,最终仍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