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在肾癌亚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10-19罗志坚李锋陈小华
罗志坚 李锋 陈小华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 抚州 344000)
肾细胞癌(RCC)是因肾内细胞发生病变所导致的一种肿瘤,多发于肾实质且恶性程度较高,与遗传、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1]。RCC主要症状为RCC“三联征”,包括血尿、疼痛、肿块,除此之外腰痛、无明显诱因发热等也是RCC的常见病理症状。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RCC病例特点、基因学改变情况、及流行病学分析将RCC分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嫌色性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集合管癌、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髓质癌等多种亚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病率最高[2]。近些年来,临床主要以手术切除为RCC的主要治疗手段,再根据术后情况进行化疗、放疗及一系列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率。不同RCC亚型的细胞起源、血供、组织变异程度及预后效果不同,以至于癌细胞生成部位及恶性程度不一,故临床对多种RCC亚型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3]。而RCC亚型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为保障其治疗效果,临床将RCC亚型的鉴别诊断作为当下研究的重点。但目前,肾活检作为RCC诊断的重要方法,其具有明显的有创性,会对机体带来二次损伤。但CT检查无创伤性,且能直观显示出癌灶内部结构,对病情发展进行有效监测。故本文推测CT检测对RCC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就多种亚型肾细胞癌的CT值定量进行对比研究,为早期RCC亚型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9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接收的62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诊断为肾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欧洲泌尿协会肾细胞癌诊断和治疗指南》并确诊为肾癌[4];无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均为单侧原发病灶;均能耐受本研究的检查;为发病率较高的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或嫌色细胞癌。排除标准:严重免疫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肝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肿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种亚型:①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3.19±10.97岁;位置:左11例、右6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7例、Ⅲ期4例;②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4.62±11.57岁;位置:左21例、右6例;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10例、Ⅲ期3例;③嫌色细胞癌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5.74±11.98岁;位置:左11例、右7例;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5例。三种亚型肾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肾活检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肾活检,以此对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三种亚型肾癌进行鉴别诊断。
1.2.2 CT检测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CT检测,检测仪器是GE公司提供的64排螺旋CT扫描系统,进行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将仪器参数调整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20-300 mA,层厚:5 mm,进行扫描。先行CT平扫,再使用CT 造影剂注射器将100 mL混合了生理盐水浓度为 300 mgI·mL-1的碘海醇造影剂注射液以3 mL·s-1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将混合注射液注射完毕后再用20 mL的生理盐水经静脉注射冲洗肘静脉。行增强肾皮质期扫描,再进行肾实质期、排泄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肾下极。扫描肾皮质期延迟时间为23-27 s,扫描肾实质期延迟时间为65-75 s,扫描排泄期延迟3-6 min。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
对比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如肿瘤最大直径(指患者机体中最大的肿瘤直径)、异质性、钙化、囊变/坏死情况。
1.3.2 患者CT值比较
对比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各期的CT值:对三种亚型患者CT检测中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数据进行对比。
1.3.3 患者CT强效方式比较
对比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强化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D描述,多组间采用F检验;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三种不同亚型的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三种不同亚型RCC患者的性别及癌细胞位置无明显差异,三种亚型最大直径呈现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三种亚种患者中发生异质性的嫌色细胞癌最多、发生钙化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最多、发生囊变/坏死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最多(P<0.05)。见表1。
表1 三种不同亚型的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情况(±SD或n(%))
表1 三种不同亚型的R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情况(±SD或n(%))
注:与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比较,xP<0.05;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进行比较,yP<0.05。
肾癌亚型 n 肿瘤最大直径(cm) 异质性(例) 钙化(例) 囊变/坏死(例)肾透明细胞癌 17 2.89±2.06 11(64.71) 2(11.76) 13(76.47)乳头状肾细胞癌 27 6.96±1.45x 12(44.44) 11(40.74)x 10(37.04)x嫌色细胞癌 18 5.48±1.03xy 15(83.33)y 2(11.11)y 5(27.78)xy
2.2 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各期的CT值
相较于其他两种亚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值最低,但肾透明细胞癌的其他三期CT值均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及嫌色细胞癌患者;而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值最高,但其他三期CT值均低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及嫌色细胞癌患者;嫌色细胞癌患者的各期CT值均介于其他两种亚型之间(P<0.05)。见表2。
表2 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各期的CT值情况(±SD)
表2 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各期的CT值情况(±SD)
注:与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比较,aP<0.05;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进行比较,bP<0.05。
肾癌亚型 n 平扫期 皮质期 实质期 排泄期肾透明细胞癌 17 29.52±3.51 117.42±17.19 112.69±16.41 89.47±16.62乳头状肾细胞癌 27 38.64±6.72a 51.03±6.46a 75.74±7.13a 69.14±7.31a嫌色细胞癌 18 31.91±4.78ab 64.87±11.49ab 91.59±13.98ab 78.29±11.84ab
2.3 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强化方式
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与嫌色细胞癌患者中强化均匀者较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三种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患者强化方式比较[n(%)]
3 讨论
RCC是由于肾内细胞发生病变所导致,占人类肿瘤的2.5%[5]。RCC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故当患者出现典型特征时往往已是RCC中晚期,以至于RCC的治愈率低及预后效果较差。早期无特征性病理表现,故早期诊断效率低,当出现典型特征并经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发展至RCC中晚期,严重降低了治愈率,因而难以保障患者的预后效果[6]。而多种RCC亚型因血供、组织变异情况不一,其临床治疗方案也不同。故早期精准诊断RCC亚型对疾病发展、后期治疗及康复进展均有一定作用。
近些年来,大量研究报道嫌色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I型患者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比较,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更差。深入分析发现肾透明细胞癌是由于肾近曲小管细胞发生了癌变,而肾近曲小管细胞的细胞质有疏松及透明的特点,使其具有实质性结构,进一步加重了肾功能损伤[7-8]。本研究结果也表示,CT增强扫描病灶皮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病灶强化减低;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值低于其他两种亚型患者,其强化均匀患者也少于其他两种亚型。这源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有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多且快的特点,这是其与其他亚型最大的鉴别点。
另一方面,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一般呈现细胞形态不规则的特点[9],同时伴有边缘乳头突起及癌灶内有囊变。嫌色细胞癌的病变组织与边缘界限清晰,癌变细胞多为密度均匀的圆形状[10]。结果还显示出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值最高,而嫌色细胞癌患者的CT值介于两种亚型之间;另外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病灶较小时多表现为强化均匀,而嫌色细胞癌患者坏死或囊变率均低于其他两种亚型,提示不同亚型的影像学特点可有较明显的不同。乳头状肾细胞癌多表现为多边形,其癌灶内含有丰富泡沫细胞[11];嫌色癌细胞常呈现巢状或腺泡状排列,其治疗后生存率较高。由此得出,利用CT检查高密度分辨率的特点能显示出RCC的不同亚型影像学表现,且能对比出三种亚型的CT值并进行分析、诊断,为后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CT检查能明确显示RCC不同亚型的特点,CT值定量能有效鉴别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对三类亚型的临床治疗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的其它文章
- Intestinal Dysmotility Syndromes following Systemic Infection by Flaviviruses
- Atezolizumab and Nab-Paclitaxel in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 Alirocumab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The metabolite BH4 controls T cell proliferation in autoimmunity and cancer
- Metal-free ribonucleotide reduction powered by a DOPA radical in Mycoplasma pathogens
- 中药降尿酸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