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转喻复合体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2023-10-19

关键词:国际形象源域粤港澳

管 乐

(广州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970)

引言

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推理起着重要作用。在20 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多,而转喻长期处于隐喻的附属地位。Brdar Mario认为转喻是隐喻的穷妹妹(poor sister)[1]。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转喻的重要性。Taylor 认为在人类使用语言和认知过程中,概念转喻比概念隐喻更为基本[2];魏在江认为转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3]。目前,转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如Gibbs,Barcelona,Kövecses,Panther&Thornburg 等,特别是Forceville将视觉转喻的研究扩展到多模态语篇中,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言学概念转喻理论[4-11]。目前多模态转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广告、漫画、电影等语类的案例研究(Forceville,Koller,Vrios-Aparisi,Yu,Jesus Moya Guijarro,赵秀凤,李燕芳,田野,张建丽,潘艳艳,管乐)[12-22]。冯德正,赵秀凤基于符号学理论对多模态转喻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视觉图像意义建构的转喻本质[18]。Forceville 指出概念转喻在视觉图像等多模态语篇中的实现方式是认知视角的转喻研究和符号学视角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当务之急[11]。很显然,多模态转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019 年2 月18 日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九个珠三角城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建构主要是从话语形象、城市品牌营销、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城市群品牌设计,旅游形象感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刘思雨;陈宗诚,马航;何祥文;杜羿纬;吴开军等[23-27],而从语言学角度以多模态语篇为语料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形象建构的研究还比较少。Jewitt 指出在大多数交际环境和交际媒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表意资源,语言与其它模态的结合是常态[28]。藉此,文章以2021 年12 月广东广播电视台最新策划制作的粤港澳大湾区公益宣传片《未来 无限可能》的五条30 秒短片为语料,通过大湾区独有的、与人们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的五个主题,包括交通(穿越篇)、教育(成长篇)、生活(乐享篇)、资讯(沟通篇)、创新(创造篇)展现大湾区新面貌。文章将深入探讨在该宣传片中是如何通过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来体现多模态转喻复合体,以及多模态转喻复合体是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宣传片中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并实现多模态认知的动态构建的,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提供了新的语料形式,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

Lakoff and Johnson 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认知隐喻理论正式诞生,该书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和修辞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手段[29],认知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但是相比之下,转喻的研究明显冷清得多。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即ICM)中,一个概念实体(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7]21。源域和目标域之间通过邻近关系(relation of contiguity)(部分—整体,整体—部分,地名—地点,材质—物体,结果—原因等)连接起来的实体认知现象[30]。Croft 认为转喻的映射只涉及一个概念域或同一个语域矩阵(domain matrix)[31],因此其映现是不对称的,主要是通过在概念上凸显(highlight)源域并激活目标域的认知过程。魏在江指出转喻概念的认知理据比隐喻概念更为明显,因为转喻通常包含直接的身体的、有缘由的联想[3]。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转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可以存在于图像、声音和音乐以及手势等模态中,参与隐喻和转喻意义的构建。在多模态转喻中,源域通过图像、颜色、音乐等视觉模态或听觉模态以及其他模态得到凸显,进而激活同属一个认知域的目标域,以达到指称、意义拓展和语用推理的功能以及交际的目的[7]。

在Forceville、Ruiz de Mendoz 和Galera 的基础上,Pérez-Sobrino 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多模态转喻理论,提出了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多模态转喻复合体(multimodal metonymic complexes)是指转喻与其他认知模式(例如转喻和/ 或其他隐喻)之间的任何组合体[32]119,其中包括多模态转喻链(multimodal metonymic chains),(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multimodal(multiplesource)-in-target metonymy)和(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multimodal(multiple-source)-in-target metonymic chains)以及多模态转喻与其他修辞相结合的多模态表现形式。根据Pérez-Sobrino提出的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本文从多模态转喻链,(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和(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以及多模态转喻与其他修辞相结合的多模态表现形式共四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宣传片《未来无限可能》的五条30 秒短片,即交通(穿越篇)、教育(成长篇)、生活(乐享篇)、资讯(沟通篇)、创新(创造篇)进行详细分析。

二、多模态转喻复合体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一)多模态转喻链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Pérez-Sobrino 指出多模态转喻链(multimodal metonymic chain)涉及多个转喻的相互作用,这些转喻以不同的模态单独或部分呈现,第一个转喻产生的扩展或缩小域(expanded or reduced domain)构成了后续转喻映射(subsequent metonymic mapping)的出发点[32]102。30 秒短片生活(乐享篇)的开头,享用广州早茶开启了女主人公游览粤港澳大湾区11 座城市的一天。在短短的30 秒钟,宣传片展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地标建筑、旅游景点、民俗文化等,如广州的早茶,澳门的葡式蛋挞,香港的金紫荆广场,珠海的长隆海洋公园,佛山的咏春拳,惠州的罗浮山等。根据Radden &Kövecses 的转喻分类,如图1 所示,生活(乐享篇)中构成的第一个转喻链是通过图像模态将粤港澳大湾区11 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地标建筑、旅游景点、民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11 座城市联系起来,源域“早茶”、“葡式蛋挞”、“金紫荆广场”,“长隆海洋公园”,“咏春拳”,“罗浮山”分别被用来激活“广州”,“澳门”,“香港”,“珠海”,“佛山”和“惠州”,构建了特征代范畴(PROPERTY FOR CATEGORY)的多模态转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转喻的指称(referential)功能[33]65;第二个转喻链是通过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将“粤港澳大湾区11 座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起来,源域“粤港澳大湾区11 座城市”(部分)被用来激活“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通过转喻扩展过程(metonymic expansion process)使目标域“粤港澳大湾区”得到凸显,构建了部分代整体(PART FOR WHOLE)的多模态转喻,巧妙地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人文湾区的国际形象,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新时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付诸实践、成功实践的重大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

图1 多模态转喻链:“饮食文化、地标建筑、旅游景点、民俗文化”代“十一城”代“粤港澳大湾区”

在另外一个30 秒短片创新(创造篇)中,也体现了多模态转喻链。首先,在宣传片中一支铅笔在设计图中勾勒出一块芯片,紧接着出现了核磁共振治疗仪、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众所周知,芯片是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如图2 所示,第一个转喻链是芯片(部分)作为源域被用来激活高科技产品(整体),通过转喻扩展过程(metonymic expansion process),构建了部分代整体(PARTS FOR WHOLE)的多模态转喻。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形成了以东岸知识密集产业带、西岸技术密集产业带和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工业产业带的“A”字型产业空间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数字经济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逐渐成为驱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二个转喻链中,源域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原因)通过图像模态得到凸显,进而通过语言模态激活了目标域“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之城”(结果),构成了原因代结果(CAUSATION)的多模态转喻,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国际形象,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伴随着智能制造、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依靠,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

图2 多模态转喻链:“芯片”代“高科技产品”代“科技创新之城”

(二)(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30 秒短片交通(穿越篇)描述了男女主人公早上分别从广州的广州塔出发,通过搭乘高铁、地铁、公交、轮渡、飞机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在一天中穿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和澳门共十一城,晚上又回到广州塔的场景。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内彼此有邻近关系的对象之间,显著度高的一方将自己的性质特征投射到另一方的过程,是发生在同一域矩阵内的映射[31]。概念转喻体现了次认知域和主认知域之间的凸显关系。从图像模态来看,“高铁”、“地铁”、“公交”、“轮渡”、“飞机”这五个次认知域放在了“公共交通工具”主认知域矩阵的位置;“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佛山的祖庙、珠海大剧院和澳门的大三巴牌坊等“代表性旅游景点”以及“男女青年游客”这三个次认知域放在了“旅程”主认知域矩阵的位置。Ruiz de Mendoza 提出了两种基本的转喻,即源域是目标域的子域(source-in-target)和目标域是源域的子域(target-in-source)[34]。如图3所示,“高铁”、“地铁”、“公交”、“轮渡”、“飞机”这五个转喻子域的整合(integration)构成了“公共交通工具”的转喻(source-in-target),属于多模态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转喻(multimodal(multiplesource)-in-target metonymy);再者,如图4 所示,“男女青年游客”,“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和“代表性旅游景点”这三个转喻子域(metonymic subdomains)与“旅程”(JOURNEY)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图3),这三个转喻子域的整合(integration)构成了“旅程”(JOURNEY)的转喻(source-intarget),属于多模态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转喻(multimodal(multiple-source)-in-target metonymy)。通过以上分析,交通(穿越篇)体现了两个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码头为基础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正将大湾区的十一城联通起来,以城际快速交通网络为核心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构筑大湾区便捷都市优质生活圈。“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正从图纸变成现实,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交通便捷无限的国际形象。

图3 (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高铁”&“地铁”&“公交”&“轮渡”&“飞机”代“公共交通工具”

图4 (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青年游客”&“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点”代“旅程”

30 秒短片教育(成长篇)讲述了小孩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最后毕业创业的成长经历。从图像模态来看,“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职场青年”这五个次认知域放在了“成长的历程”主认知域矩阵的位置;“成长者”,“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结果”这三个次认知域放在了“一生的成长”主认知域矩阵的位置。如图5 所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职场青年”这五个转喻子域的整合(integration)构成了“成长的历程”的转喻(source-in-target);从图像模态来看,“成长者”中有中国的小孩和外国的小孩,成长的过程中有困难和失败,成长的结果有创业的成功,“成长者”,“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结果”这三个转喻子域的整合(integration)构成了“一生的成长”的转喻(source-in-target),属于多模态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转喻(multimodal(multiple-source)-in-target metonymy)。通过以上分析,教育(成长篇)也体现了两个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Littlemore&Tagg 指出相同转喻类型的重复使用有助于语篇的连贯性(coherence)[35]。连贯是语篇的认知连接,体现了转喻的语篇连贯(coherence)的功能[33]7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要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湾区居民在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该短片进一步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宜居宜业宜学的国际形象,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提升。

图5 (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职场青年”代“成长的历程”

Ungerer,F.&Schmid 指出转喻的对应关系(metonymic correspondence)直接以意象图式为基础[30]131。在交通(穿越篇)和教育(成长篇)中,多模态转喻机制也体现了意象图式中的始源—路径—目标图式(Source-Path-Goal Schema)。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36],始源—路径—目标图式体现了由始源沿着一个路径到达终点的过程。在交通(穿越篇)中,旅程的起点(广州塔),旅程的路径(大湾区的十一城),旅程的终点(广州塔)遵循了始源—路径—目标图式;在教育(成长篇)中,成长的起点(幼儿),成长的路径(从幼儿到创业青年),成长的终点(创业成功)也遵循了始源—路径—目标图式,可见将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国际一流人文湾区具有重要意义。

(三)(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Pérez-Sobrino 指出(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是指(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与另外一个转喻的扩展(expansion)或缩小(reduction)过程相结合[32]109。30 秒短片资讯(沟通篇)讲述了在互联网时代大湾区居民多种多样的交流沟通方式。

从图像模态来看,一个聋哑人通过发朋友圈发表自己的内心感受,年轻人通过录制网络视频来展示其街舞的活力,中年人通过发微博来宣传自己发表的网络小说,儿童通过网络直播展示自己的才艺,老年人通过网络直播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聋哑人、儿童、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等各种网络群体借助“互联网+”与网络直播、微信、微博、抖音等多样的网络工具载体形成了标志性的关系。可见,两个互补的源域(“网络群体”和“互联网+”)通过图像模态和语言模态得以凸显,进而激活了目标域“多样的网络工具载体”,构成了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multimodal(multiple-source)-in-target metonymy)。同时,“多样的网络工具载体”通过域扩展映射(domain expansion mapping)激活了目标域“沟通方式的无限可能”,构建了部分代整体(PART FOR WHOLE)的多模态转喻。“网络群体”和“互联网+”与“多样的网络工具载体”构成的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与随后的转喻扩展过程(metonymic expansion process)相结合,构成了(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图6),这也正体现了转喻的评价(evaluative)功能[33]100,运用多模态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转喻来体现该宣传片对粤港澳大湾区网络互联互通的评价,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将因互联网而更多彩,民众来往因互联网而更便捷,民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体现了多模态转喻在表达观点、立场、态度和情感上更具创造性[21]。

图6 (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各种网络群体”&“互联网+”代“网络工具载体”代“沟通无限可能”

(四)多模态转喻与其他修辞相结合的多模态表现形式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

1.视觉夸张与(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的互动

根据2.2 的分析,30 秒短片交通(穿越篇)体现了两个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第一个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是“高铁”、“地铁”、“公交”、“轮渡”、“飞机”这五个转喻子域的整合(integration)构成了“公共交通工具”的转喻(source-in-target);第二个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是“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代表性旅游景点”以及“男女青年游客”这三个转喻子域(metonymic subdomains)与“旅程”(JOURNEY)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这三个转喻子域的整合(integration)构成了“旅程”(JOURNEY)的转喻(source-in-target)。短片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以广州的广州塔为旅程的起点和终点,他们早上分别从广州塔出发,通过搭乘高铁、地铁、公交、轮渡、飞机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在一天中穿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和澳门共十一城,晚上两人又回到广州塔的故事(图7)。Pérez-Sobrino 指出夸张,矛盾和拟声等其他修辞的多模态表现形式,多模态转喻与这些修辞的多模态表现形式相结合能产生更加丰富的多模态意义[32]111。Ruiz de Mendoza 和Galera 认为夸张是一种夸大的陈述,源于一种反事实场景的创建[37]145。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是5.6 万平方公里,在一天内要走遍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的11 个城市是反事实的场景,属于视觉夸张(visual hyperbole),通过视觉夸张的多模态表现形式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非常发达,其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和生活圈初步形成,视觉夸张和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快速便捷的特点。

图7 视觉夸张与(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青年游客”&“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点”&“旅游时间”代“旅程”)的互动

2.视觉双关与多模态转喻链的互动

根据2.1 的分析,30 秒短片创新(创造篇)体现了多模态转喻链。第一个转喻链是芯片(部分)作为源域被用来激活高科技产品(整体),通过转喻扩展过程(metonymic expansion process),构建了部分代整体(PARTS FOR WHOLE)的多模态转喻;第二个转喻链是源域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原因)通过图像模态得到凸显,进而通过语言模态激活了目标域“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之城”(结果),构成了原因代结果(CAUSATION)的多模态转喻。潘艳艳指出连贯是语篇的认知连接,表现在语篇各组成部分在意义上的连续,可建立在转喻的因果关系之上[21]。原因代结果(CAUSATION)的多模态转喻正体现了转喻的语篇连贯(coherence)的功能[33]75。在该短片的最后还出现了一个大型无人机穿过广州塔的上空,接着百架无人机拼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的画面。

Guan 和Forceville 指出除转喻和隐喻外,其他修辞也可能以视觉化(visually)和多模态化(multimodally)出现[38]。如图8 所示,图像模态中的“蝴蝶”体现了视觉双关,“蝴蝶”图案体现了无人机完美的控制技术和巧妙的设计,代表着无人机科技的创新,还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中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在发展浪潮中实现“破茧成蝶”。视觉双关的多模态表现形式与多模态转喻链的相互作用有力地激活了蝴蝶的视觉特征和象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终将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图8 视觉双关与多模态转喻链(“芯片”代“高科技产品”代“科技创新之城”)的互动

结语

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策划最新制作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宣传片《未来无限可能》的五条30 秒短片,即交通(穿越篇)、教育(成长篇)、生活(乐享篇)、资讯(沟通篇)、创新(创造篇)为例,从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的角度对宣传片中所体现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在多模态转喻复合体这个认知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模态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具体表现在:(1)多模态转喻链在短片生活(乐享篇)和短片创新(创造篇)的运用分别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宜居宜业宜游和创新发展的国际形象;(2)(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在短片交通(穿越篇)和教育(成长篇)的运用,分别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交通便捷无限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宜居宜业宜学的国际形象;(3)(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在短片资讯(沟通篇)的运用树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网络互联互通的国际形象;(4)视觉夸张的多模态表现形式和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快速便捷的国际形象;(5)视觉双关的多模态表现形式与多模态转喻链的相互作用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综上所述,从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宣传片《未来无限可能》中所体现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一方面在理论的运用上丰富和发展了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多模态转喻复合体理论研究的范围,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综上所述,多模态转喻链,(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链以及视觉夸张和视觉双关的多模态表现形式在粤港澳大湾区公益宣传片《未来无限可能》的体现相当丰富,多模态转喻在该宣传片的使用也充分体现了其三大功能,即指称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评价功能。在多模态转喻认知机制的基础上,该宣传片充分运用图像模态、颜色模态、文字模态以及音乐模态来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形象并实现多模态认知的动态构建的,特别是视觉夸张与(多源域)寓于目标域的多模态转喻的互动以及视觉双关与多模态转喻链的互动产生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对推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形象的建设与国际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所分析的语料来自于网页:https://news.sun0769.com/national/zh/202112/t20211220_16213526.shtml)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源域粤港澳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