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美育调查研究
——以湖州学院为例
2023-10-19楼庭兼
楼庭兼
(湖州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当今中国面临复杂且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环境,各种思潮纷繁复杂,西方思想及意识形态更是通过影视作品、新媒体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审美。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坚固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及加强文化自信的责任,而美育正是能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1 高校美育与树立文化自信的协同发展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寄语,“美术、艺术发展要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3]。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育文化自信是现代化美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美育和树立文化自信两者之间的契合,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及两者共同的现实目标上。
1.1 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育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自西周提出“明人伦”的教育政策后,“乐”作为六艺之一,包含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由此开创了儒家乐教理论,这也是中国古代美育的雏形[4]。美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中心地位[5]。至19世纪末,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思想家在近代中国掀起了美育思潮,在中国古代美育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思想。他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有智育和美育的帮助,美育是多层次的,能够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人格。这些思想为创立近代中国美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奠定了近代美学的基础。
高校美育和文化自信培育共同指向同一个客体,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中国有着数千年传统美育的沉淀,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体系中,应从本源上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7]。以此为基础,新时代高校应灵活采用多种途径开展美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提升其文化自信心。
1.2 共同的培育目标
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基地,“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而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加强地方高校的美育工作,还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除此之外,也应在大学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也有着区别于德育、体育、智育的独特性,能够促进大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共同发展。美育的实施途径包含理论学习、艺术美赏析、自然美赏析和社会美赏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恰能成为美育的载体。各地高校应该结合地方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美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大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和凝聚力。
2 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美育现状调查分析
为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美育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发放问卷278份,收回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 267份,有效率达到96%。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湖州学院在校学生,以本科大一至大三学生为主,其中女生占81.04%,男生占18.96%。调查对象已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及审美意识与能力。因客观条件限制,样本数量并未涵盖本校所有学生,但依然具备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分为4部分,分别是大学生对于美育的基本认知、文化自信相关问题、高校践行美育方式调查,以及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展望与建议。以调查结果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
2.1 大学生对于美育的基本认知
这一部分调查了大学生对于“美育”相关概念的了解和对自身美学素养的评价(见表1)。
由表1可见,湖州学院的学生认可美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美学素养一般。只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美学素养较高,4.6%的学生认为自己美学素养较为匮乏,有待提升。
美育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由表2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美育对个人成长帮助较大,仅有2.24%的学生认为美育对个人成长没有影响,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可美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力。
表2 关于“您认为美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何”的调查结果
调查影响学生美学素质的媒介的结果见表3。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美学素质有影响的媒介依次是网络新媒体、电视和广播、书本、报纸和杂志。可见纸媒的影响力较过去有所减弱,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美育最重要的因素,也应是日后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
表3 关于“您认为对美学素质影响力最大的媒介是什么(多选)”的调查结果
2.2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调查
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偏好程度的调查,由表4可见,86.57%的学生选择更为偏好中国文化。换言之,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有较强的自信。
表4 关于“您更偏好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调查结果
对于“美育对于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由表5可知,79.11%的同学选择“有影响”,而剩余同学认为两者没有关联。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信念较强,且大部分学生认同美育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表5 关于“您认为美育对于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否有影响”的调查结果
2.3 高校践行美育方式相关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均有较强的意愿参与各类美育活动。大学生认为积极参与美育活动对于自身有诸多益处,其重要性依次为:可以提升个人艺术水平、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和提升个人沟通交流能力(见表6)。
表6 关于“您认为积极参与美育活动的益处有哪些(多选)”的调查结果
与学生自身参与美育的积极意愿相比,63.4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美育工作不够重视,仅有15.67%学生认为“较为重视”,剩余学生认为“完全不重视”(见表7)。可见,多数大学生认为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表7 关于“您对与所在大学是否重视美育的评价”的调查结果
2.4 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大学生认为,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以外,学校应该开设各类美育课程,并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美育活动、增设美育场地。
如表8所示,学生期待学校开设的美育类课程依次为戏剧影视类、音乐类、美术类、诗歌文学类和舞蹈类。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各类美育课程的意愿较强,对戏剧影视类课程最感兴趣。
表8 关于“您希望学校开设哪些课程提升学生美学素养(多选)”的调查结果
如表9所示,大学生期待学校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例如,社会实践活动、艺术影视等名家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及开设优质网络美育资源等,以丰富大学期间的生活。
表9 关于“您期待学校组织何种美育活动(多选)”的调查结果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美育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自身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对美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地方高校的美育优质资源不够丰富,与大学生的期盼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对高校的美育工作评价不高,具体表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并未体现出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类课程较为单一,校园美育实践不够丰富。美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全方位且潜移默化的,它能赋予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充沛的想象力,因此,高校美育应挖掘出形式多样、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实践,将学生的美学理论素养与地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增强美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吸引力。
3 地方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瓶颈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各地高校不断践行美育思想,育人导向十分突出,美育资源不断丰富,美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客观上说,高校美育工作依然存在瓶颈和不足,其原因主要有如下3方面。
3.1 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事业中,美育仍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对于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体现在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对美育有所忽视。这一点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已有所反馈。约6成学生认为湖州学院对美育重视程度一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美育活动的开展也较为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中,美育教师队伍不够,不够重视美育活动。“美育”的范围宽广,看似可以灵活地从课堂内外等多种途径实施,实则处于极容易被忽视的尴尬位置,导致高校美育活动的缺乏。学生层面,大学生对于美育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重要性认识不够。当今社会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接触渠道,问卷反映网络新媒体在影响学生的媒介中占据绝对优势,也反映出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碎片化信息和娱乐消遣上,对于提升自身美学素养的意愿不高。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将会受到一定阻碍,进而对世界观的塑造产生负面影响。
3.2 美育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美育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是对学生培根铸魂、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今天的高校日益重视理性与科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方面,高校对于美育类课程开设不足,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以专业课为主,鲜少涉及美育类课程。任课教师对美育的认识不足,导致课堂教学上美育氛围不足。以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尽管对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可以视为美育的拓展,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极少能体会到“感性”享受,更多是囫囵吞枣式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基础审美知识、美学素养不高的问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只重视专业成绩,如何切实地在课上、课下实现联动协调,加强美育、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乃至社会共同的难题。
3.3 未有效整合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无法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大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而目前高校内部的美育资源不足,地方高校也未能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思政育人资源[8],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落差。高校内部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深入开展各类美育活动、深化美育成果,离不开当地社会文化资源的支持。以湖州学院为例,学校所在地为浙江省湖州市,本身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市内设有博物馆、美术馆等美育资源场所。高校肩负着大学生美育的责任,应主动将相关的文化活动引进校园,从而给学生塑造出良好的美育氛围。然而目前校内相关的美育场所较为缺乏,第二课堂等学生实践活动也没有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少有相关资源引进的活动。
4 地方高校改进美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学素质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美育工作成效,而美育成效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极为重要,而美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高校的美育工作尚有提升和改进的余地。高校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美育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9]。
4.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课上弘扬文化之“美”
正如前文所述,美育是一个宽广的范围,可以与德智体美进行整合、改革和推进。文科类的课程应突出“美育”的维度,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10]。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专业课往往只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理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性的培育。在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入“美育”元素,把握其核心意义和价值,即学生的综合素养[11],在课堂上结合各专业的学科背景,尝试将美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美育观、价值观。同时,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开设公共类“美育”课程,并以学分制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以此确保大学生接受必备的美学教育。
4.2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课下浸透文化之“美”
良好的校园氛围需要良好的美育设施,高校应该改善美育场馆和设施,优美的校园山水风光也属于高校教育资源的一部分,身处其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园的长廊、教学楼的墙壁、墙角等位置,定期设计文化相关的主题,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整个学校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12],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4.3 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因地制宜开展美育活动
美育资源的设置,需要有地方文化资源的支撑。首先,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利用课外学分、第二课堂、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和当地文史场馆合作,引进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体验,定期举办非遗集市,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戏剧的魅力。还可以亲手制作当地传统技艺,例如桑蚕养殖、丝绸、毛笔等。其次,高校应该和当地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场所进行沟通合作,鼓励大学生走进文化场所,推动优质资源的共享。最后,高校应该积极改变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引进线上优质的美育资源,令学生足不出校即能享受美学资源的熏陶。
5 结束语
通过对地方高校湖州学院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切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美育素养和自我认知。美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与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息息相关。在本研究中,学生美学素养的自我评估与对高校的美育工作的评价呈现正相关。学生认识到自身审美能力的不足,并且希望学校能通过改进美育工作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地方高校应加强自身对美育工作的宣传,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社会美育资源的挖掘和拓展,引导大学生在各类美学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