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现状的调查分析
2023-10-19李胜胜
李胜胜
(新疆政法学院,新疆图木舒克 843900)
喀什位于新疆西南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南疆支点城市和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自古以来新疆就是祖国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喀什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交通要塞,古今中外商人贸易频繁,不断融汇东西方文明,文化底蕴深厚,喀什是新疆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称号。
喀什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汉、维吾尔、回、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哈萨克等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世代相聚、守望相助。喀什地区常住人口450.69万人,下辖1市11县、183个乡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是喀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6个农牧团场[1]。喀什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喀什古城更是游客游玩的打卡地。新疆喀什地区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居多,选择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调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及典型性。
1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现状的分析
语言既是人类交际、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具有文化、经济、战略等价值。国家通用语言、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国民外语能力,共同构成了国民语言能力,其中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基础[2]。为进一步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新疆政法学院21级司法类专业的140名学生,从学生基本情况、语言能力情况、在不同场合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情况4个角度进行调研分析。
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1.1 性别状况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在校大一学生,因学生年龄相仿,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因此,样本调查主要以学生性别、家庭居住情况及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14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0份。如图1所示,女生调查样本数为68人,占总调查样本数的52.31%,男生调查样本数为62人,占总调查样本数的47.69%,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符合调查实际情况。
图1 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1.1.2 家庭居住状况
调查少数民族家庭居住状况对于了解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具有社会学意义,可以反映出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体居住环境;其二,具有语言学意义,家庭居住是影响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居住情况可以有效反映其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在问卷调查分析之前,笔者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情况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对比,发现不同家庭居住环境下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状况有差距。为更好反映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的状况,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将“少数民族家庭居住状况”列入问卷调查的内容,寻找影响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的因素,以便准确反映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喀什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在乡镇农村的较多,占53.84%;在市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学生占25.38%,居住在市郊区/县城/团场团部的少数民族学生占20.77%。
图2 调查对象的家庭居住情况
1.1.3 经济状况
发展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文化是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实现这种影响力并不容易,主要通过语言和语言文化魅力、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实现[3]。近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绩,王春辉认为“脱贫攻坚需要语言文字助力……避免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发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使命”[4]。在调研分析中,发现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情况也不同,富裕和小康的学生多居住在城市,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能力较强,使用较为频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乡村,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机会较少,水平较低。如图3所示,130个有效样本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有88人,占样本总数的67.69%;家庭经济状况为“富裕”“小康”“贫困”的分别为2人、16人和24人。总体来说,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
图3 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
1.2 调查对象的语言能力情况
语言能力主要反映调查对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换而言之,就是汉语普通话使用能力和汉字的掌握能力。普通话和汉字的使用水平直接决定少数民族居民能否及时、准确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能否与外界无障碍交流。因此,要使少数民族地区走出闭塞,发展经济,大力推广普通话和学习汉语意义重大,需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2019年3月20日,在《语言文字报》中报道了新疆籍学生艾毅然假期回家的飞机上通过语言翻译帮助病人脱离危险的故事。他说:“这次难忘的旅途,让我意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生活的国家通用语言。 ”[5]
1.2.1 母语情况
图5中可以看出,当摩擦系数较小时,相对压强随泊松比的增大的增幅很小;当泊松比较小时相对压强随摩擦系数增大在较小范围内增大;当泊松比和摩擦系数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泊松比和摩擦系数的增大,相对压强急剧增大。表明物料特性能显著影响挤压制粒成型所需的挤出成型力,进而影响制粒能耗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根据制粒原料的特性对制粒过程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进行优化,以达到良好的制粒效果,同时有效降低制粒能耗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此次调查的学生均为喀什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如图4所示,在130个有效样本中,有93名最先学会的语言为少数民族语言,有37名同时选择两种语言,除了会少数民族语言以外,小时候也学会了普通话,占样本总量的28.00%。根据笔者进一步访谈了解到,随着国家通用语言的大力推广,少数民族人群小时候学习普通话的比例不断增加,这37名调查对象家中长辈普通话水平较高,所以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已学会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
图4 调查对象的母语情况
1.2.2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情况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国家语言能力的增强,而国家语言能力的增强必须依赖于国民语言能力的提升,公民语言能力的广泛增强,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人力资源质量与水平[6]。国民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会对国家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国民语言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7]。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汉语使用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掌握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状况,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主要设置汉字的了解掌握程度及汉语交流使用两大方面的问题,包括4个小方面,分别是听汉语的水平、说汉语的水平、识读汉字的水平和记写汉字的水平。其中,将听汉语水平分为4级,分别是:T1=完全能听懂、T2=基本能听懂、T3=能听懂大部分、T4=能听懂日常交际用语。说汉语水平分为4级,分别是:T1=能熟练交谈,没有障碍;T2=能熟练交谈,偶尔有障碍;T3=基本能交谈;T4=会说大部分日常话语。识读汉字的水平分为4级,分别是;T1=完全能读懂汉语书籍和报刊;T2=能读懂汉语书籍和报刊的大意;T3=基本能识读汉语书籍和报刊的大部分内容;T4=能识读书籍和报刊中的部分句子,认识大多数汉字。记写汉字的水平分为4类,分别是;T1=能熟练写出一篇汉语的文章;T2=能基本写出一篇汉语文章;T3=能写出一篇汉语文章,但语句不是很通顺;T4=能写出相关的句子和单词。众所周知,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130份有效样本的调研结果发现 (见图5),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能力的总体水平仍需提高,且存在部分差异,如:部分人记写汉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和书写,才能让汉字熟记于心。
图5 调查对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情况
1.3 不同场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情况
对于不同场合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是本次问卷调查的一个重点,语言的使用频率高低不完全取决于语言能力的高低。换而言之,即使是语言能力水平很高的个体,也未必会在所有场合中使用自己非母语的语言。在不同场合中如何选择语言,也会受到个体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诸如民族、职业、教育水平、情绪、态度、情感等,毕竟语言能力高低只是个体语言能力的反映,它在语言使用情况中并不起到完全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家庭场合、社交场合、学校场合三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
1.3.1 家庭场合的使用情况
家庭是人们接触习得语言最开始的地方,从少数民族学生在家谈论学习/工作、电视/娱乐及日常聊天角度进行详细调研。由图6数据可知,在130个有效样本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母语谈论学习/工作、进行日常聊天及谈论电视/娱乐的人数分别为55人、63人及56人,占比分别为42.31%、48.46%及43.08%;使用汉语谈论学习/工作、进行日常聊天及谈论电视/娱乐的人数分别为43人、20人及46人,占比分别为33.08%、15.38%及35.38%;使用母语谈论学习/工作、进行日常聊天及谈论电视/娱乐的人数分别为30人、46人及23人,占比分别为23.08%、35.38%及17.69%。充分说明随着国家通用语言的大力推广,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场合并非只用母语交流,使用汉语的频率逐步提高。
图6 家庭场合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
1.3.2 社交场合的使用情况
在社交场合调查汉语的使用情况时,选取政府/事业/企业单位、饭馆/娱乐场所、商城/超市/商店、车里/路上4类场所进行问卷调研。由图7数据可知,在130个有效样本中,以上4类场所使用汉语的人数分别为87人、60人、64人及68人,占比分别为66.92%、46.15%、49.23%及52.30%;在以上4类场所同时使用汉语和母语的人数分别为25人、46人、42人及28人,占比分别为19.23%、35.38%、32.30%及21.54%。可见,在社交场合中政府/事业/企业等单位使用汉语频繁,部分场合汉语和母语同时使用的现象较多。
图7 社交场合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
1.3.3 学校场合的使用情况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自古以来,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由图8数据可知,在130个有效样本中,在学校食堂/超市、教室、图书馆、宿舍及操场使用汉语的人数分别为78人、112人、96人、70人及74人,占比分别为 60.00%、86.15%、73.84%、53.85%及56.92%;在学校食堂/超市、教室、图书馆、宿舍及操场同时使用汉语和母语的人数分别为42人、13人、24人、34人及35人,占比分别为32.31%、10.00%、18.46%、26.15%及26.92%。可见,在学校场合中教室是使用汉语频繁的地方,高达86.15%;学校食堂/超市、宿舍及操场场合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母语的情况也较多;选取的5种学校场所中宿舍是使用母语最多的场所。
图8 学校场合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
1.4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态度情况
说到语言态度,想必不会陌生,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在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语言人的语言能力及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游汝杰、邹嘉彦在《社会语言学教程》中提道:语言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语言或者方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8]。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态度的情况,本文主要从对汉语的认识和对学习使用汉语的态度两方面进行梳理。
1.4.1 对汉语的认识
为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被调查者学习汉语的原因,将“为什么学习汉语?”这一内容设为多项选择,如图9所示,130个有效样本中有102人使用和学习汉语是为了找好工作和业务的需要,占比78.46%;有111人认为在日常交流中需用汉语,占比85.38%;有95人认为掌握汉语可以和更多朋友交流,占比73.08%;有118人认为使用和学习汉语是为了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占比90.77%;另外,有59人选择学习和使用汉语是为了学习兴趣,占比45.38%。即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汉语的原因呈现这样一个分布状态:今后更好地发展〉日常生活需要〉工作/业务的需要〉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个人兴趣。
图9 学习汉语的原因
对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认识,由图10可知,130个人中有125人认为学习汉语很重要,占到总体的96.15%;有3人认为学习汉语比较重要,占比2.31%;有2人认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对部分地区、部分人有用,占到总体的1.54%;无人选择无法回答。综合图9和图10,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掌握和使用汉语认识正确,掌握汉语更多侧重于实用或实践方面,学生普遍感受到流利使用汉语交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影响,认识到汉语推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工作乃至未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实际生活中,喀什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多,且以乡镇人口为主,缺乏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效果,这点也是需要关注的。
图10 对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认识
1.4.2 使用汉语的态度
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态度,这是深层次情感的认识,关系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汉语学习的综合水平,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前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态度很积极。如图11所示,有效样本的130人中,希望达到“能进行一般交际”水平等级的人有2人,占比1.54%;希望达到“能熟练使用”等级的人是7人,占比5.38%;希望所学汉语达到“能熟练准确使用”等级的人共有121人,占比93.08%;没有人选择“无法回答”这一选项。同时,在“是否支持家庭成员学习和使用汉语”这一选项中,选择“无法回答”的比例为0.77%;选择“顺其自然”的人数为3人,占比2.31%;选择“比较支持”的人数为4人,占到3.08%;选择“非常支持”的人数为122人,占比93.85%。因此,随着国家和新疆当地政府对喀什地区教育的重视,在未来发展历程中,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积极性会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
图11 使用汉语的态度
2 提升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路径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通用语言的普及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不仅开阔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视野和眼界,还可以提高这一地区人们的综合素养水平。通过对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情况的抽样调研,发现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水平仍需提高。
2.1 弘扬时代主题旋律,营造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氛围
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有助于彰显 “文化自信”,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承,要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这一基础性的工程做好。2012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2017年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021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在未来2035年这一节点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要达到85%,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争取达到80%的基本普及目标。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喀什地区两所大学需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推进该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发展,结合喀什地区实际情况,将国家通用语言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诗词创作、中华经典诵写讲演实践等通识课程,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语言培训与实践,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能力,将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还要完善现有推普宣传渠道,拓展其他有效宣传机制,如建立手机微信公众号、制作抖音短视频等,充分发挥高校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学校知名度。
2.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化自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典型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由具体的族群文化向国家文化上升、聚合的过程。”[9]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灵魂和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0]。2022年5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只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更便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也会充分发展。
人们常说,岁月缱绻,葳蕤生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保持着青春魅力,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当代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方面、多举措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送经典下基层”活动等,在青春美好年华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加强各民族交流,提升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水平
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最好的方式。“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入心的交往交流。”[11]丝成线始坚韧,溪流汇海方长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是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桥梁,众手浇灌团结花,同心掬得满庭芳,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学、共事、共居、共乐的环境氛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让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各民族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全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领悟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2.4 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能力
当下,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人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探讨出“口语传播教育+互联网”“写作教育+互联网”等新模式,最大限度用好互联网,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抓住人们琐碎的时间,通过短视频的方式,选取关键要素、经典场景、重要情节等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用脑创造出新颖的话题,讲好国家通用语言,如:普通话诵七十华诞,规范字书写爱国情怀,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等话题。总之,人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用力、用情、用心做好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
3 结束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成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国家文化基本的符号象征和载体,是国家认同的纽带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新时代下,必须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