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2023-10-19邵莉娟何筱璐
邵莉娟,何筱璐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浙江杭州 311231)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没有乡村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2]。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的新使命,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优势,主动挖掘、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1 乡土文化概述
中国是有5 000余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乡土情怀是每个中国人的价值根源。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以乡土文化为根基,以传承发展优秀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为目标,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性格和乡土特色的、农耕文化风格和文化特点的农村文化,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其活态发展。
1.1 乡土文化的内涵
传统的乡土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内容。物质文化是指可以被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外在的、有形的文化形式,如传统村落建筑、民俗服装等,它构成了乡土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指村民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植于心的、无形的文化形式,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构成了乡土文化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制度文化是文化精神的中层体现和乡规民约的制度表达,如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它由文化精神决定。乡土文化发展的三个层次决定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乡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承,推进制度层面的变革,为实现乡土文化的全面现代化提供保障。
1.2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第一,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历经风雨孕育而成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维系民族精神的历史纽带。只有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深厚的文化根基,才能凝聚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发挥文化自强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第二,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层次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后,当代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乡村文化发展成为短板,成为制约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推动优秀乡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才能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寻求真正的文化支撑。
第三,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发展不均衡。只有重塑乡土文化,以解决城乡文化发展失衡问题,才能提升农民的精、气、神,唤醒乡村振兴的文化自觉[3]。
1.3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是乡土文化保护机制未细化,无法进行针对性保护。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绍兴是一座有2 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截至2023年,绍兴共有2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古村落的存在状态大不相同,一类是像冢斜古村一样,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文化资源,又具有深厚的“积善泽后”“耕读传家”等文化底蕴[4];另一类像上虞陈溪乡天福庵村一样,虽较好地保存了数百年前的村落风貌,但建筑和文化遗产有待保护。政府并没有根据不同村落的存在状态,细化保护机制。
二是传统村落保护观念未强化,缺乏乡土文化价值认知。随着人们对现代商业文明的一味追求,传统农业文化环境中的古村落文明逐渐被摈弃。有些古村落老百姓随意破坏村庄中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民居等不可再生资源,如祁彪佳故居遗址柱础被人移花接木。也有些基层领导从经济角度考虑拆除传统建筑或盲目复古,导致古村落失去乡土文化特色。
三是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持续性建设方案。不仅没有形成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多方参与的保护主体参与机制,而且好多古村落的有形文化遗产面临产权界定不清晰、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后续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四是民俗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被赋予更多经济目的,民俗文化内容被篡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日益减少,不少传统技艺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五是外来文化主体和形态强行介入。调研中发现,绍兴市绝大多数古村落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但旅游开发中商业文化的破坏性侵扰、一些商业化团体的不适当介入和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古村落自然环境和原始建筑物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而且一些不符合古村落本地特征的外来文化植入,对当地乡土文化传承造成损害[5]。
2 高校图书馆面向乡村开展社会化服务概述
2.1 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文化振兴是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是履行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在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6]高校图书馆为实现信息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将用户群体拓展至乡村居民,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这正彰显了其在新时代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使命和担当。
三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地域性,通过整合利用藏书、馆员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这符合新规程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断推动资源共享互通,以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一是开展乡村阅读推广。阅读让乡村群众在书本中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通过学习科学养殖、农业科技知识等,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并从中获取财富密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如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组织青年师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一系列阅读推广文化活动,收效良好[7]。
二是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农家书屋是政府为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项民心工程。如河北大学图书馆通过公益赠书直接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丰富藏书,使书籍更贴近村民实际生活需要和文化需求[8]。
三是开展乡村职业培训服务。根据高校所在地的乡村发展特色,图书馆联合各院系、部门,依托校内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乡村职业培训服务。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村民实际需求,组织服装工程系专业指导教师到村里手把手地教授村民布艺和皮艺制作技艺,助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是开展文化传承和保护。收集具有乡村区域性的特色资源,如民俗风俗、地方志、人物传记等,打造乡村文化传播平台,传承文化记忆,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如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树人讲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专题讲座,将非遗文化保护融入校园文化建设[9]。
2.3 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服务创新理念滞后。虽然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目前正处于由资源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多数高校的用户仍以校内读者为本,社会化服务的理念未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近年来,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网站上成员馆动态报道中介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通讯稿不足5篇。
二是文化服务对象范围受限。高校图书馆虽然购书经费稳定,书籍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只是学校图书资产的管理者,不能按需或定期对农家书屋和村民提供图书捐赠、书籍更新等服务,只能根据上级要求支援对接单位开展公益捐书,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援建新疆阿瓦提县第四中学建设图书室。
三是文化服务形式内容单一。由于乡土观念、地域文化、教育程度等不同,各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主要以服务乡村阅读推广、保障民众阅读权利为主,农村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农业行情等信息知识服务和智力支持,以及保护和继承农村特色文化的公共文化建设服务等还存在缺失。
四是文化服务团队活力不足。为进一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团队需要深入乡村基层,开展公益阅读推广、农业信息技术普及等志愿服务,但由于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面向乡村的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缺乏保障机制,因此,馆员缺乏参与服务的积极性,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3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3.1 建立学校、图书馆、乡村“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
学校通过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动乡村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图书馆结合自身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两个村落或一两项非遗文化项目列入传承和保护工作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纲要及细则,融合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乡村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图书馆资源优势等,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传播。
3.2 组建多元化的建设团队
由于受乡土观念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乡村居民依靠自我提升文化素养的动力和能力略显不足,因此需要组建以馆员和大学生为主体的服务乡村阅读的社会主体,定期走进乡村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在阅读推广过程中,为增加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吸引更多村民的广泛参与,因此需组织具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参与演出、联欢[10]。此外,为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新型的咨询服务体系,图书馆还需依托学校、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平台,鼓励和吸引多类型、多渠道、多形态、多元化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3.3 培育数字化传承的路径
一方面,注重村民信息素养培养,通过培训教会他们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数据库等数字化阅读工具,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并通过VPN向村民开放高校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网络数据库等,让他们更好地共享数字文献资源服务;另一方面,以传统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为基础,以网络技术手段和语境为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性,推广全民阅读理念,传播优秀乡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同时搜集、挖掘和整合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化资源保护平台,促进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壮大。
3.4 构建文化循环的系统
从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入手,以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乡村传统饮食、传统民俗、传统建筑、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节庆典仪等文化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真人图书馆等形式搭建校园文化传播的平台,拓宽高校文化教育的深度,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体验度。同时,将宣传教育的链条延伸拉长至国际学生,通过文化涵育其中国情怀,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将乡村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探究乡村文化信息的流动、交换与变化,利用高校资源创新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形态,拓展乡村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发展 ,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
4 乡村振兴视域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文献资源为依托,以满足读者实际需求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团队构建、空间建设和业务流程再造,从资源、文化、空间和咨询服务4个方面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的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在服务校内师生的同时,逐步推进社会化服务。
4.1 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为目标开发特色资源库
图书馆与文物局考古所、浙大设计院遗产研究所携手共建中国古建筑特色资源库(见图1)。在联合省建设厅、文化厅共同做好浙江江学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同时,深入挖掘资源内涵,利用网络优势传播中华建筑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引导学生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工艺。
图1 中国古建筑特色资源库
4.2 以新媒体为依托开展古村落文化宣传推广
围绕文化育人和资源推广等主题,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并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区域文化特色等,向读者介绍农耕文化、非遗文化(见图2)和古村落建筑文化(见图3)等,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每年推文量100余篇。
图2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非遗文化推送
图3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古建筑文化推送
4.3 以共享互通为理念拓展服务新模式
图书馆以资源共享为理念,以数字资源为依托,于2012年开始,先后与40余家行业、企业、社区和乡镇签订数字图书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完善浙江建设行业文献数字服务平台(见图4),制定《文献数字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数字化推送图书资料,分享文献信息,进一步服务行业协会、社区村镇文献资源需求。通过走访下乡活动,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捐赠图书资源,实现校乡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上门等系列活动,传承中国古建筑之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创造。
图4 浙江建设行业文献数字服务平台页面
4.4 以多元化空间为平台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围绕学校的建筑专业特色,结合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生态建筑墙、建筑设计大咖墙、上虞非遗文化墙、中国建筑史文化墙等(见图5和图6),以乡土文化为媒创设空间场景[11],构建地域文化生态体系,践行文化自信理念,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现空间育人。
图5 上虞校区图书馆多元化空间
图6 上虞校区图书馆文化墙
4.5 以企业和乡镇为对象开辟咨询服务新领域
为实现图书资源“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宗旨,图书馆在做好校内读者信息咨询服务的同时,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将服务职能逐渐延伸到企业和乡镇,从物理和虚拟两大载体空间不断推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在提升学校资源绩效的同时,参与企业和乡镇的文化建设,服务学习型社会创建。
5 结束语
灿烂的农耕文明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已成为当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课题。主动参与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需要在不断赋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新精神内涵的前提下,不断尝试各种服务形态,努力在探索中不断突破服务瓶颈,在融合中创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