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火”

2023-10-19周容亦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拐点白居易价值

周容亦

时间似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个个时间段,则是一处处河道的拐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有些事物因为墨守成规,变成了顽石,永远沉没在河道拐点处。现在河水流到了“互联网+”时代这处拐点。这个时代的创作者们,应当努力使作品“火”起来,让它们能漂浮在水面上,漫随流水到天涯——“火”起来,“活”下去的机会就多了。

《说文解字》中记载:“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火”最初指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而在互联网时代下,“火”更多用于描述一种现象,即一些事件或作品在互联网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极大的讨论热度。

在我眼中,创作者们需要追求“火”。但这并不意味着像焰火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而应像灶火那样,缓慢而有力地燃烧着。它或许不是最明亮的,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火”应是有意义、有质量的“走红”,而非以博人眼球为目的、毫无底线的“低俗炒作”那样的“一夜爆火”。

作品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应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中。从另一个角度看,“火”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一种对其符合时代流行趋势的认可。所以,想“火”,就需要把握时代诉求,使作品适合于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至老妪,下至孩童都能读懂他作的诗,他的作品“火”遍长安,“火”遍大唐,甚至“火”到现在。与其说那个时代需要白居易,不如说白居易主动适应了那个时代。他留意到当时的民生疾苦,意识到了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的时代诉求,因而写下如《采地黄者》《新丰折臂翁》等一系列直白又反映现实的作品。因为通俗而广为传诵,又因为真实而引起民众的共鸣,最终便“火”了。溯其“火”的根本原因,便是把握了时代的诉求。

放眼当下,我们也能从部分网络热门作品创作者身上学到一些“火”的秘诀。李子柒作为近些年最“火”的短视频创作者之一,她的秘诀在于獨具一格的视频风格。她关注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身上承载的压力需要一个释放的口子,需要借对“慢”的间接体验来排解“快”所带来的压力,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正是一个“慢”的主题。李子柒多采用长镜头的拍摄形式,对一些农活的细节少有剪辑,力图反映真实的乡村生活。平和恬静之气蕴含于她的作品中,观众能于忙碌中停下脚步,重新唤起心中所向往的美好。她的作品似一阵清风,吹醒了人们失落已久的山居诗意。

“火”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火”就要无底线地迎合受众的喜好,牺牲作品本来的价值。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说:“水呵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这不啻为短视频价值的隐喻,在短视频的高产下,信息固然是海量的,乍看里边都是乐子,可当人们沉溺其中时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少之又少。创作者们应意识到:创作应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若在创作中丢失了价值,作品也就不能被称为好作品了。罗翔老师在这方面做了表率。他在“火”了以后的一段时间,也在频繁参加各路娱乐节目。可他及时意识到:我是个法学教授,而非一个娱乐博主。于是,他毅然退网,关闭了部分社交媒体账号,选择回归本职工作,只继续更新与法学有关的内容,被网友们称为“人间清醒”。

之所以说创作者们应求“火”,不仅是因为“火”带来的关注能够帮助传达创作意图,更因为作品或创作者的“火”,是使作品在这个时代得以传播的基础。若作品在这个时代不能“火”,那其背后蕴含的价值等也就无从传播,甚而消散。因此,创作者应求“火”,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这个时代发光、发亮。

创作者,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求得那把“火”!

(指导教师:郭红梅)

猜你喜欢

拐点白居易价值
早蝉(节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秦国的“拐点”
新拐点,新机遇
恢复高考:时代的拐点
《廉洁拐点》
即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