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力雄亲历华家岭阻击战

2023-10-19杨力仁

党史纵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军长红四方面军阵地

杨力仁

今年110岁高龄的张力雄,是全国唯一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将军。他1913年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政委。1934年10月,张力雄率部从江西兴国出发,踏上二万五千里征程。1936年1月,红五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合并为红四方面军第五军,张力雄任红五军第十五师第四十五团政委。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会师前后进行的十多次战斗中,华家岭阻击战最为艰苦和激烈。张力雄率部参加了这场战斗。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对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对此,蒋介石十分恐慌,立即组织“通渭会战”,调集胡宗南、王钧、关麟征、丁德隆、毛炳文、于学忠、王以哲等部25万大军,在西北“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发起大规模的攻势,企图阻击红军西渡黄河进据河西,并将红军消灭于黄河以东、渭水以北地区。

根据得到的情报,中共中央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并于10月11日发布《十月份作战纲领》,以3个方面军合力夺取宁夏,完成从北面接通苏联的任务,实现西北抗日的新局面。

为了确保3个方面军会师后北上和西进的安全,根据红四方面军的作战部署,红五军奉命在甘肃省通渭县与会宁县交界的华家岭设伏阻击敌人。

长征途中,不管在红一方面军还是红四方面军,红五军一直都作为后卫部队,打阻击是红五军的强项。

10月20日,红五军四十五团团长叶崇本、政委张力雄奉命赶到大墩梁(今属甘肃省会宁县中川乡),参加军部召开的作战会议。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以及各师师长、政委,各团团长、政委等参加会议。

董振堂高兴地对大家说:“告诉你们一个喜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了!”大家听了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董振堂接着说:“为了抗击敌人的进攻,确保会师后安全北上,上级命令我们在华家岭一带打一场阻击战。根据华家岭的地形地貌,我们决定采取前轻后重、梯次阻击的作战方案——第三十七团部署在华家岭脚下马营镇(今属甘肃省通渭县),作为第一道防线;第三十九团、第四十三团、第四十五团部署在大墩梁北山制高点官堡子周围,作为第二道防线。军指挥所设在大墩梁的土堡中。”

张力雄、叶崇本知道即将迎来的是一场恶仗,会后便立即带领第四十五团的连以上干部勘察战场。

大墩梁是属华家岭山系的一道山冈,位于华家岭主峰区域,海拔近2000米,北邻厉河之源,南控西(安)兰(州)大道,荒山秃岭,无险可守。勘察回来后,团部召开作战会议,叶崇本部署作战任务后,张力雄强调:“我们的对手是国民党第三十七军。无湘不成军,该军前身为湘军,曾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多次与我们交手,战斗作风凶悍,尤其善于攻坚。我们一定要打好这一仗,用实际行动来保证主力部队北上和西进!”

大战在即,部队面临的困难像华家岭一样压在张力雄的肩上。一是子弹奇缺。第四十五团1936年1月在四川省丹巴县组建后,几乎无日不行军、无日不作战,平均每支枪仅有10余发子弹,消耗的子弹只能从敌人手中缴获。二是兵员不足。全团仅900余人,部队进入甘肃后,沿途虽然有少数群众参加红军,但是无法弥补战斗和疾病造成的大量减员。三是粮食匮乏。陇中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筹粮十分困难,部队只能靠土豆和野菜充饥,最好的时候每天也只能吃到两稀一干。

要确保部队敢打仗、善打仗、打胜仗,战时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张力雄和营连政工干部深入一线,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在红军胜利会师消息的鼓舞下,全团官兵斗志旺盛、士气高昂,连夜构筑防御工事,抓紧做好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0月21日清晨,敌三十七军9个团排成4路纵队沿公路向红五军的第一道防线扑来,一场空前激烈的阻击战在马营到大墩梁20多公里的山梁和沟壑间打响。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埋伏在华家岭下公路两侧高地的第三十七团立即发起攻击,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射向敌群,敌人当即躺倒一片,其他人赶忙散开,趴在马路两边开枪还击。

这时,随着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声,第三十七团的战士们发出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潮水般地迅速扑向敌人。敌人乱了阵脚,慌忙顺着公路向南逃跑,来不及逃跑的都举手缴枪,乖乖地当了俘虏。不到30分钟,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干净利落地结束了。

遭受重创的敵人立即组织反击,从兰州机场起飞的7架美制霍克战斗机沿着公路向西面飞来,在第三十七团阵地上空疯狂地投弹和扫射。敌机呼啸而去后,敌人步兵又以整营、整团的兵力发起集中冲锋。

与数倍敌人整整鏖战一天,第三十七团损失惨重,被迫北撤,团参谋长王力和100多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处于第二道防线的张力雄密切关注当天的战况,及时与叶崇本研究对策,完善阻击方案。深秋的大墩梁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降到零下5℃,官兵大多穿着从藏区带来的棕榈树棕织成的衣服,只能躺在战壕里抱团取暖。

22日黎明时分,董振堂来到第四十五团阵地视察战情。张力雄是董振堂的老部下,他从红军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4年里先后担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一直在董振堂的培养和关心下成长。董振堂关切地问道:“准备工作怎么样了?部队士气如何?”张力雄回答道:“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鼓舞下,部队斗志旺盛,士气高昂,我们有信心打好明天这一仗。”董振堂笑着说道:“你们团长、政委有信心,我就放心了。明天要注意节省弹药,把敌人放近了再打。”

10月23日,晨曦初露,战斗再次打响,敌第三军、第三十七军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向大墩梁第五军阵地发起总攻。第四十五团阵地上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当敌人炮火向纵深延伸时,张力雄命令全团官兵迅速进入阵地,为了节省极为有限的子弹,他要求一定要等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再开火。

很快,敌人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冲向第四十五团阵地,500米、200米、100米……进入50米后,“打!”随着叶崇本的一声怒吼,红军的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阵地前的敌人倒下一片,活着的连滚带爬抱头鼠窜,“受伤官兵,横抛山野,呻吟呼号,坐以待亡,殊觉惨痛”。

敌人恼羞成怒,又调来3架战斗机,肆无忌惮地对红五军阵地进行俯冲扫射和輪番轰炸。第四十五团既没有藏身掩体,又没有防空武器,部队损失惨重,一营副营长和90余名官兵牺牲,全团一半的伙食担子被炸毁。

不幸的是,敌机投掷的一串炸弹直接命中红五军指挥部,年仅28岁的副军长罗南辉被炸得粉身碎骨。罗南辉是四川省成都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副军长、军长,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在四川丹巴正式合编为红五军后任红五军副军长。他智勇双全、关心部属,在官兵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不幸牺牲的消息传来,张力雄非常悲痛,决心为罗副军长报仇。

在正面进攻受阻后,敌人改变战术,安排一个营从第四十五团三营阵地侧翼迂回。如果敌人这一企图得逞,势必打乱全团防御部署。千钧一发之际,张力雄和叶崇本命令二营、三营固守阵地,他俩率领一营和特务连跃出掩体,向敌人猛扑过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敌我双方在大墩梁上展开一场惨烈的肉搏战。叶崇本手执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冲在队伍最前面,奋不顾身地向敌人砍去,一时血光四溅;张力雄则从特务连战士手中抓过一挺轻机枪,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

敌军营长见状忙狂叫:“给我打掉冲在前面的共匪军官!”子弹呼啸而来,张力雄突然感到右胸被什么东西撕了一下,低头一看右胸口袋的一个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擦身而过的这颗子弹虽然没有打伤他,却把他身边的旗语兵小王左腿打断。张力雄端着轻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冲在最前面的敌人成片倒下。

看到团长、政委拼命,战士们也玩命了,怒吼着“冲啊!杀啊!为罗副军长报仇!”的口号,向敌人展开猛烈的反击,大墩梁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敌人被红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吓得纷纷掉头就跑,跑不了的就跪在地上直喊饶命,双手将枪举过头顶。

大墩梁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多,红五军圆满完成红四方面军下达的“我军以控制西兰大路20日前在我手中,以运动防御手段尽量迟滞敌人前进,相机消灭敌人之一部为目的”的作战任务。随后,董振堂下达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发起反冲锋,然后交替掩护,从毛牛川向会宁城方向撤退。在向会宁县城转移的过程中,第四十五团遭到敌机的轰炸扫射,又有10多名战士中弹牺牲。张力雄指挥部队匆匆掩埋好战友们的尸体,一边防空一边行军,黄昏时全团才整队进入会宁县城。

1936年10月27日,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五军此次在会宁一带激战两日夜,敌机7架轰炸,伤亡887人,炸毁与损失枪支380条,干部、弹药消耗、伤亡甚大,罗南辉同志牺牲。”虽然红五军在华家岭之战中损失较大,但是顺利完成了阻击任务,张力雄所在的四十五团也因出色表现受到上级的表扬。

10月30日,张力雄率部跟随第五军从甘肃省靖远县三角城渡口西渡黄河。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踏上了悲壮的西征之路。1937年1月20日,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高台血战中壮烈牺牲。1937年3月,第五军参谋长李屏仁身负重伤以身殉职;1938年初,第五军政委黄超被害。至此,第五军5名军职干部无一幸存。

张力雄在高台战斗中身负重伤,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侥幸脱险。70多年后,张力雄在百岁生日庆典上动情地说道:“我是一名幸存者、幸运者、幸福者!”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军长红四方面军阵地
红军军长——伍中豪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子弹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朱德军长来宁化
百变丐王
守卫好这片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