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3-10-19

科技风 2023年26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体系

杨 鹏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基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现阶段,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接作用“四位一体”制度架构,各大地方本科高校为了将自身教学价值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引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教导出大量顺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各大地方高校针对新工科人才展开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品德培养的需要以及专业知识的先进性,还应该将社会对人才实际侧重需求作为基础,进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一、产教融合与新工科的概念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

对于产教融合而言,属于产业链条和教育机构协同合作的产物,是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一,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代表着高等院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个地方高校根据自身设置的专业,开办不同专业性产业,并且将产业以及教学专业融合在一起,属于相互支持、联系与促进的关系,通过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服务,再加上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办学理念,有效利用产业性经营实体,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办学新形式。

(二)新工科的概念

对于新工科而言,主要对应社会新兴产业,针对现阶段国内新兴产业专业,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再加上机器人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等各类新兴产业项目。为了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未来新兴产业主要以拥有高超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再加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主。根据国内各地方学校专业设置出发,可以将计算机技术、新能源与功能材料、网络与信息工程,还有电子技术类与安全工程等诸多专业归纳到新工科范畴之中。新工科的核心主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还有网络空间安全等诸多与互联网、工业智能类相关的专业项目。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素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开放融合的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利用地方行业以及企业园区,再加上企业和相关平台的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做到校园与企业文化、专业与产业、专业衡量标准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教育机制和产业机制,甚至教学资源和产业资源五大要素完美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优化的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便于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工科人才。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融合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根本,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在高校学习时,还应该在他们的生活空间内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进行课堂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熏陶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大量行业以及地方文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报效社会的行业志向,优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打造产教融合型师资团队

对于高校而言,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基础,想要打造出一个产教融合型的师资团队,帮助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首先应该掌握产教融合的特点,不断优化现有制度,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各地方高校应该有效利用高端人才,将打造出一支产教融合型的师资团队作为目标,不断引进高端人才。最后,了解构建团队的重要性,明确学科前景,打造高质量的科研与创新以及教学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达标时,要对教师进行培训,确保为高校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同时要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此外,也要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明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也更加能适应市场发展模式,发挥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

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高校将学科和专业结构布局为依托,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时,应该注重国家经济战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衔接中对专业型新兴人才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高校应该以突出优势、传统创新、培植新兴作为原则,引领产业发展,针对优化新工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当学校培养体系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更改培养策略,保证培养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类型

(一)以企业为中心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类型

以企业经济发展为中心,与地方本科高校合作,以便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以产教融合搭建合作平台的方式,与高校建立起良好合作渠道,明确产教融合价值,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各大地方本科高校应该以企业为中心,培养出大量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各类先进的管理手段,达到提升利润的经济目的[1]。这时地方高校可以抓住机会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输送优质管理人才,帮助企业优化管理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大量经验,能够学到课堂以外的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对于学生、学校以及企业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把握住自身优势,以便于取得利益分配的主导权,在产教融合中将自身发展作为中心,帮助高校培养出大量的新工科人才。

(二)政府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类型

国内政府相关部门一直鼓励市场经济下的产教融合,针对各类产教资源做到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利用招标等模式投入大量资金,丰富产教融合的资源,达到良好效果。为了完成生产力的转变,国内政府关系部门不断推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确保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达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换,提升知识共享率[2]。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政策,把产教融合优势更好地显现出来,不仅提升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效率,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三)以高校为中心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类型

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中心,主动与企业联系并且展开协作,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利用自身拥有大量专业人才的优势与企业合作,不仅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经验,还能够帮助企业打破发展瓶颈,降低各种风险出现的概率,推动核心管理技术不断优化,在降低政府经济负担的同时,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变为市场需求,实现知识共享为企业经济快速发展输送大量新工科人才。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模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专业课程

地方高校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新工科人才应该达到的实践操作能力,再加上行业内部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与高校现有教学条件相结合的方式,虚拟出现实的从业或创业场景,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步入社会后可能遇到的困境,增加他们处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经验。以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培养新工科人才,提高学生对企业办公程序的了解,实现双方精确对接。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利用思政教育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利用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质量[3]。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品质以及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想要把学生培养成新工科人才,高校不仅要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还需要把思政教育建设融入其中,树立正常的审美观念以及开阔国际视野,使他们步入社会后可以运用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专业知识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将地方行业与企业文化和对待职业素养的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拥有社会担当的新工科人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正确定位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向

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对新功课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正确定位。产教融合应该遵循高校与新工科人才不断成长的规律,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提高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4]。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断修订培养方案,突出产教融合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特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高校通过优化知识体系、加强能力培养的手段帮助新工科人才尽早适应社会以及行业新要求,不仅需要把产教融合的特点以及行业内部的规范标准和不同学科交叉知识结合起来,提升新工科人才创业和就业需求,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学科专业以及行业中的位置,利用三维定位的教学方法确立教学目标,实现产教融合背景下正确定位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向。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跨专业融合

很多地方高校已经开始通过跨专业融合的方法来实现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使他们了解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整个专业的知识框架,掌握相关专业的前沿技术与发展现状,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在学生迷茫时给予他们力量,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从多个角度衡量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让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重要性,在理论中找到实践的真谛,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随着产教融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方高校已经开始优化工科专业教学理念,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以稳步适应新工科跨专业大环境,并且在校内设置大量新工科发展方向课程组,可以将其理解为不同类型的微专业,不同的课程组都拥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5]。在大一阶段的课程总体相似,需要学习一些基础课程,但是从大二起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就需要考虑选修相近学科方向课程内容。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跨专业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扩张他们的知识层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将他们缔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新工科人才。

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地方高校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利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大批高精尖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强化现有产教融合需要的配套措施,使本科生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自身潜在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特性的专业型新工科人才,以便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体系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