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单元 综合测试

2023-10-18崔保福

关键词:文化

崔保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 2023年6月16日至17日,西安市第二届中小学“中华经典诵写讲”诗词大会举行。各学段选手和参赛教师激烈比拼,充分展示出中华经典诗词之美,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可见

①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引领风尚,决定社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历经八载的岁月沉淀,《中国诗词大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创新之姿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核”,以人民为“纲”,以现实生活为“目”,让中华古典诗词之美走进时代、走进百姓、走向生活,让古老的诗词在当下真正火起来、新起来。这表明

①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②推进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③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满足人民需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2023年五一期间,岳阳楼景区推出岳州扇非遗文化鉴赏+体验活动,受到游客追捧。岳州扇是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艺术风格独特。在岳阳楼景区,屈原行吟江畔、左宗棠湘江夜话、范仲淹忧乐天下……一个个生动场景跃然岳州扇之上,润物无声地讲述清廉故事。该活动

①有利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②蕴含家国情怀,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满足其多样文化需求

③表明传统文艺作品既要回应时代要求又要引领时代方向

④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启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 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为传承五四精神,发扬爱国传统,2023年5月4日,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动委员会在金紫荆广场举行“五四升旗礼”。19个青少年团队和逾1500名学生到场观礼,高唱国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在时代新征程中接续奋斗,争做民族复兴追梦者、奉献者、开拓者和担当者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五四精神

①在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为新时期的青年追梦奋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及其时代表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中西方“文学之梦”同登交响乐舞台。2023年3月26日,在上海爱乐乐团的倾情演绎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小提琴协奏曲形式首次登上交响乐舞台。同时,俄罗斯当代音乐三杰之一施尼特凯的《仲夏夜之梦》《果戈里组曲》也在上海迎来中国首演。中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同场“对话”

①推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有利于推动不同文化交流和发展

④弘扬主旋律,筑牢了意识形态阵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7. 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两端,都是文化遗产大国。5月19日,2023“我中意你”第二届中意文化交流节举办。活动为期3天,聚焦具有中国和意大利特色的文化、艺术、展演、美食等,让市民游客在活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

①加强相互借鉴,推动意大利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亲的中国形象

③缩小文化差异,促进两国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

④深化两国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在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写意精神的影响下,西方现代绘画出现了从写实再现向主观表现的转变。而中国画也在20世纪初发生写实性变革发展。這不仅是对油画再现写实方法的积极借鉴,更是中国画自觉回归中国优秀艺术传统,在对现实的关切中所进行的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变革。由此可见

①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创作应坚持的正确导向

③吸收外来才能使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④不忘本来才能实现对外来艺术本土化的深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2023年6月26日,中国·昆明城市小型雕塑设计精品展开幕。本次展览以“城市·遐想与未来”为主题,共收到来自全国及国外艺术家投稿517件。开幕式上,有专家表示,虽然西方现代主义城市雕塑技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我们要创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城市雕塑作品。这一观点强调了

A. 要海纳百川、熔铸百家,充分吸收外来文化

B. 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优秀的外来文化为营养

C.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D. 要科学分析、认真甄别,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10. 2023年6月16日,国家文物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要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加强革命旧址保护维修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切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价值挖掘。这是因为革命文物

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承载着党和人民奋勇斗争的历史,有利于赓续红色血脉

③是弘扬革命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

④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征集评选出一批弘扬主流价值、传播主流声音的好作品,让正能量在网络空间洋溢,浸润人们的心灵,引导更多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荡起更多逐梦者的壮志豪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关于这一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②伟大实践是根本,可以确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文化建设看主导,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文化强国是目标,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在近期爆火的贵州“村超”比赛举办地榕江县,当地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11倍;因龙舟漂移而备受关注的佛山,端午假期的酒店订单同比增长55%。传承千年的赛龙舟、村民自发组织的村级运动赛事,收获了举国关注,甚至成为一种被广泛讨论的文化现象。这是因为

①文化决定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反作用

②当地文化发展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③融入了乡土气息的群众比赛具有独特魅力

④人民群众真正要的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2023年4月,长篇小说《白洋淀上》荣获 2022 年度人民文学特别奖。组委会给予该作品的授奖词为:“小说生动实践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对于时代特征和精神变化敏感敏锐,对于白洋淀革命老区民俗民风把握精准,充分体现了作家深入生活、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这启示文化工作者

①必须立足时代,完成时代任务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继承传统文化,守望文化家园

④保持开放心态,实现交流互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 2023年6月7日至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与会人士围绕繁荣文艺创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国际传播创新等话题广泛开展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需要

①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②广泛践行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榜样作用,弘扬文明风范

④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5. 在江西赣州,“走一段长征步道,吃一碗红米饭南瓜汤”成为热门旅游项目;在山东东营,黄河文化遗产正得到系统保护,主题旅游活动受到游客欢迎;在江苏扬州,非遗文化、运河美食等专题榜单发布,让公众感受“千年诗渡,胜景犹存”的历史穿越……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相关景点、景区成为网红出游打卡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

①传承中华历史文脉,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②滋养人们精神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繁荣文化旅游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更不能缺席。推进乡村阅读,要强化思想引領,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加强主题出版物配备和主题阅读活动开展,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突出榜样示范,挖掘培育更多的优秀代表,点燃乡村阅读的燎原之势,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鼓励社会参与,提供更多优质阅读产品和服务,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紧密结合,推动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材料二 阅读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鼓励人们阅读,打造“书香中国”,各地政府建设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比如广东的“粤书吧”、北京的“梦想书坊”“文化小院”、苏州的“四时书房”、成都的“锦书来”、上海的“我嘉书房”、南京的“梧桐语”等,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此,有人认为,与其挑拣阅读的空间,不如永葆阅读的习惯和热情。但也有人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合适的阅读空间,否则各地政府也不会打造这些空间了。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功能角度,说明我国推进乡村阅读的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综合评析上述观点。(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西方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发展过程,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現代性和传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9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为发展非遗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非遗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出彩”。2023年4月19日,“中国文化和旅游IP授权系列活动”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开启。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以“如意甘肃 乐享非遗”为主题,组织全省具有代表性非遗领域企业参与了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中国文博非遗主题馆”活动。甘谷麻鞋的质朴、庆阳香包的华丽、程氏烧酒的清香、卓尼洮砚的青绿、裸眼3D的炫酷、电子游戏的惊艳……甘肃参展企业以独特的形式推介了非遗作品和文创产品,向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家介绍了甘肃独特的文化风韵和旅游魅力。借助优质国际平台,本次展会推动了甘肃文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拓宽了甘肃的非遗发展之路,增强了文化自信。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发展非遗文创产业是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9分)

(2)假如你是一名非遗传承人,你会如何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简要说明。(1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数字化时代是指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和经济生活,以及数字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在未来方向中以数字经济驱动的各行业产业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主要增长发力点。人们通过科技和创意链接故宫、敦煌、兵马俑等文化机构,将传统文化植入数字内容产品创作中,借助游戏、动漫、音乐等形式让“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实现更接地气的表达,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可以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在提升本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价值。(9分)

(参考答案见第16期)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