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2023-10-18沈莉
沈莉
[考点梳理]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關系
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2.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二、文化的功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主要内容
3. 当代价值
4. 如何弘扬
(1)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中华民族精神
1. 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重要作用
(1)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 如何弘扬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文化多样性
1.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六、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 必要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 正确态度:①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③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错误倾向。
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四个自信”;必须依靠人民,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2.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作品要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3.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八、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 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
(1)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 坚定文化自信
(1)必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做法: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