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链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为例
2023-10-18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李银霞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 李银霞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社会参与并进行实践和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节选教学论述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以教材内容的整合为支点,论述如何通过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基于史料的分析与解释,探索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促进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发展。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核心素养、达成新课标的前提。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2]。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要涵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课时教学目标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可涵盖五个方面,但要有所侧重。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2.用行为动词或动宾结构表述学生的学习结果;3.要说明达到教学目标的条件;4.要说明在多大程度上学生群体能够达到所设计的目标。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为核心,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的新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基于新课标要求、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将侧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方面的核心素养,兼顾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本课的教学目标表述为:1.利用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人口物种交流图、贸易图,能够分析和解释特定时空背景下新航路开辟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影响;2.阅读新航路开辟后文明交汇的相关史料,以史料为依据,能够分析和解释特定时空背景下新航路的开辟对不同区域的重要影响;3.能够反思历史,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带来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
二、基于单元主题,适切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围绕教学目标、单元主题和中心主旨对单元进行整合和合理取舍,抓住了主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有了核心。在主旨的统摄下,选择多种资源,并对教学资源与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诠释,有逻辑、有中心、逐层进阶地展开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教师要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挖掘,明确单元主题涉及的时空范围和主要历史事件,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内容结构,厘清历史脉络。
教师要围绕历史现象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与资源进行有序整合。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即以某个历史现象为基点,把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历史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纵向联系进行整合,把前后有关联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加以梳理整合。横向与纵向的广泛联系、梳理、探究及教学内容的整合,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奠定内容基础,也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形成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创造了条件[3]。
本单元主旨为“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点”,由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过程和影响三部分组成。内容为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由人口物种流动、商品全球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三个子目组成。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确定为两大主题:一是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二是世界格局的演变。本节课就围绕这两大主题对内容进行整合。
三、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历史现象进行广泛关联,运用历史探究的方法理解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模态历史素材达到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能处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中真切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理解历史[4]。
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增强教学。教师也可以开展翻转课堂,设计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如学生搜索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或者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课前学习,自主掌握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师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时间对历史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辩论与诠释,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学生以运用时间轴法,梳理历史事件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诠释历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关键
教师出示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流动图(见图1)和新航路开辟后贸易路线图(见图2),并提出围绕核心问题的问题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图1 16-20 世纪世界人口大迁图
图2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路线图
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人口迁移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析图片史料,自主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在总结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迁移的影响,在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影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图片,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人口迁徙,人口迁移的特点为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问题2:物种交流的原因是什么?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本第40 页历史纵横,分析物种交流有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物种交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依据课本史料进行合作探究,讨论物种交流的影响,在学生交流、展示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物种交流的多方面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归纳,促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新旧大陆长期双向的物种交流,物种交流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人口和物种的流动导致疾病的传播,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大量死亡,物种流动改变了世界自然环境,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问题3:贸易路线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学生自主探究贸易路线的变化,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对比贸易路线的变化,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前贸易在亚非欧之间进行,范围小,新航路开辟后进行全球贸易,海陆贸易地位提升,全球贸易推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活动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问题1:概括三角贸易的概况,分析三角贸易对欧洲、美洲、非洲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三角贸易的概况,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三角贸易的影响,在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基础上,教师重点点拨讲解黑奴贸易对非洲的影响及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学生了解三角贸易概况为欧洲人将手工品等运到非洲和美洲,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掠夺美洲大量贵金属,欧洲从三角贸易中获取大量财富,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黑奴贸易给非洲带来的灾难,导致非洲人口锐减,中断了非洲原本的历史进程。
问题2:白银输入中国的丝银贸易的概况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绘制丝银贸易示意图,并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制丝银贸易示意图,全面了解丝银贸易情况,认识到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问题3:学生根据史料阅读,分析殖民扩张对欧洲、美洲、非洲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殖民扩张对欧洲、美洲、非洲的影响,在学生交流、展示汇报基础上,教师点拨讲解殖民扩张对欧洲的影响和对世界格局的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学生认识到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进行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对非洲和美洲带来了灾难,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大量财富流入欧洲,导致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活动三:师生讨论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设计和方案
问题1: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设计和方案是什么?中国的设计和方案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反思历史,全球航路的开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共建共赢,从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创设的历史情境,体验、感悟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物种交流、疾病传播情况,感悟、体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问题链驱动下理解、分析和解释人口、物种、疾病、商品等流动推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新航路的开辟对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有自己的设计和方案,在此探究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了五大核心素养。
四、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评价
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具有一致性,整个教学评价要以细化了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为参照和基准。教师要确立“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评价”的理念,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要全面覆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评价主体要多元,可以是教师、学生或者家长;评价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可以是课堂提问、讨论、辩论、课堂观察、谈话、课后作业、测验和实践活动等,倡导运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评价[5]。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可以根据核心素养设置五个评价维度,利用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来进行教学评价(如表1)。自评是根据给出的结果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答案做出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长处、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互评是将自己的想法和同学的想法进行交流。师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信息,用描述性语言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和学习改进意见,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优秀案例进行展评,对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对个性问题单独解决。教学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核心素养的落地助力。
表1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教学评价表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基于新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目标和主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围绕核心问题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亲身感悟、理解历史,学会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论证历史问题,从而将问题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