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

2023-10-18黄俊强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硬膜引流术脑组织

余 轩 黄俊强 周 维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湖南 长沙 4100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因外伤因素所致,在头部硬脑膜及蛛网膜之间出现的有包膜血肿,多形成于头部外伤3 w 后,具体形成机制不明,以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临床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以手术治疗为主,开颅血肿清除术作为其常用术式,疗效得到广泛认可,但仍会有复发或硬膜下积气等问题发生,对患者预后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钻孔引流术逐渐取代此前的传统手术方式被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为此,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硬膜下血肿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8~78 岁,平均(65.7±4.2)岁;神经系统症状程度分级:1级17 例,2 级27 例,3 级4 例,4 级2 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 例;年龄57~79 岁,平均(65.9±4.1)岁;神经系统症状程度分级:1 级17 例,2 级28 例,3 级4 例,4 级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实施常规消毒,全麻,根据头颅CT 检查结果,确定硬膜下最大血肿层面后于颞部做切口,避开重要血管组织游离骨瓣,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确认彻底清除且无出血后放置引流管,观察患者脑组织情况,若张力有所欠缺则复位骨瓣并缝合硬脑膜;若脑组织可见明显肿胀,则需要去除骨瓣以达到减压目的,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根据CT 检查结果在血肿最厚处进行穿刺,注意避让大血管。局部麻醉处理后将头皮及皮下组织切开,暴露颅骨,应用2.5~3 mm 克氏钢针经头皮将颅骨钻透,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经骨孔放置穿刺针至血肿腔内,抽取不凝血液后再送金属软管到达血肿腔并将穿刺针取出,送入导管并固定,将三通阀连接至导管远端。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密切观察液体颜色变化,由深变浅后停止。连接三通阀与无菌袋,定时进行冲洗、引流,头颅CT 检查可见血肿基本消退后撤出导管,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头颅CT 检查可见血肿面积消退90%以上,显效;头颅CT 检查可见血肿面积消退50%~90%,有效;头颅CT 检查可见血肿面积消退不足50%,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统计(显效+有效)总数/总例数×100%。(2)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量、神经功能及疼痛情况。神经功能应用CSS 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总分45 分,得分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重。疼痛程度应用VAS 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总分10 分,得分越高则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3)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2.2 相关指标 术后两组患者血肿量、CSS 评分、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CSS 评分、VAS 评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 术后对照组发生4 例颅内积气,3 例感染及2 例血肿复发,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0%(9/50);观察组有1 例颅内积气,2 例感染发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0%(3/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血液在蛛网膜、硬脑膜之间异常聚集而导致的占位性病变,老年群体最为多见。因为老年群体大多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这种不良状态可使患者在脑部遭受创伤后颅腔内脑组织活动范围增大,脑表面桥接静脉相对更容易撕裂,从而引起出血发生。且术后往往脑复张不全,蛛网膜、硬脑膜两者之间血肿发生部位间隙较宽,血液或脑脊液仍可能在此持续聚集,引起术后复发[2]。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内血肿中有极高发病率,能占到颅内血肿10%,硬膜下血肿25%左右,多发生与蛛网膜、硬脑膜之间,表现出精神、神经障碍及与之相关症状[3]。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后不能自愈,可根据其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分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若因血肿占位效应诱发明显临床症状或有颅内压升高,需采取手术治疗方案,仅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可在非手术治疗下使得血肿缓慢吸收。

常规开颅手术血肿清除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手术过程中需暴露大面积脑组织,创伤大,也易引起术后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且在操作时会有颅腔血液渗出,这也导致复发率较高。微创钻孔引流术是近些年来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方法,具有以下优势[4-5]:(1)可反复冲洗,有效稀释并彻底排出血性液体及血肿腔空气,积极复张发生塌陷的脑组织,闭合血肿腔;(2)能降低对引流管远端部位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可引流残余腔液至颞下肌并在此进行吸收,同时偏厚的颞肌可对骨孔产生保护,不需再完成颅骨成形术;(3)遵循等量置换、速度缓慢原则,颅内压变化平稳,可控性高。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微创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始终反复冲洗抽吸,能有效清除血肿内纤溶物质,更利于硬膜下腔纤溶系统及凝血功能恢复,且引流管密闭良好,降低了颅内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6]。术后两组患者CSS 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微创钻孔引流术在释放血肿液过程中缓慢进行,有效避免了异常升高的颅内压再次骤然下降,能降低对侧血肿生成,缓解因血肿压迫所致神经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治疗能明显增强血肿量清除,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安全性高,对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硬膜引流术脑组织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