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2023-10-18梁柳娇
梁柳娇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现代医疗诊疗技术的应用,能提供与脑代谢异常相关的脑功能信息,在脑缺血急性期及病情进展期影像学未检出时,可较早发现病情进展,有助于改善预后,指导后续干预治疗。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高,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上具有极高的可行性[1]。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可行性,特就我院收治的112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12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各56 例。实验组男32 例,女24 例;年龄44~90 岁,平均(65.61.4)岁;高血压病程3~18 年,平均(9.41.4)年。对照组男31 例,女25 例;年龄55~90 岁,平均(70.72.3)岁;高血压病程2~12 年,平均(6.50.3)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全部受检者均应用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观察两组应用该技术的可行性。(1)动态心电图:应用迪姆12 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患者24 h 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记录,并交由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内容进行精准记载,必要时记录监测时间段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判读。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T 波和ST 段改变等[2]。(2)动态血压:以迪姆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的24 h血压结果值进行测定,在患者左上臂固定袖带,设定血压测量时间:早6:00 至晚22:00,每30 min 测量1次;晚22:00 至次日早6:00,每1 h 测量1 次,如患者发生头晕、胸闷等情况,可手动测量以缩短测定时间。判读血压结果,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 h 平均收缩压(SBP)、24 h 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 和夜间DBP 及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24 h 平均SBP/DBP 为17.33/10.67 kPa;白昼SBP/DBP 为18.00/11.33 kPa;夜间SBP/DBP 为16.00/9.33 kPa。血压昼夜节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100%,数值10%~20%为杓型,视为昼夜节律存在;数值<10%为非杓型,为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高于白昼血压为反杓型,也为昼夜节律异常[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昼夜心电图改变情况、昼夜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昼夜血压监测情况 两组对比,白昼的SBP、DBP、血压异常检出率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夜间SBP、DBP、血压异常检出率上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昼夜血压监测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昼夜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情况两组在白昼间对心律失常情况、ST 段改变、T 波改变的监测结果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监测夜间以上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昼夜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监测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血压类型情况比较 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血压类型为杓型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反杓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夜间SBP、DBP、血压异常及夜间心律失常、ST 段改变、T 波改变检出率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更高[4]。以上数据说明原发性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白天的血压与心电图异常无明显差异,夜间血压、心律失常、ST 段改变及T 波异常等心电图异常差异明显,提醒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夜间的血压及心电图变化,出现异常立即给予合理处理[5]。
临床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其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开展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可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血压各项指标(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T 波和ST 段改变、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等)。动态心电图可对患者心律失常及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否夜间发生进行监测;配合动态血压的监测,可发现患者血压尤其夜间血压有无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是否正常。因血压昼夜节律紊乱而引发的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对实现其心脏重构,关联性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左心室肥厚风险率上升,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同时,受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对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自我调节影响,致使患者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影响心电的稳定性,造成心律失常情况、ST 段改变、T 波改变等多种心律失常的出现[6]。总之,在缺血性脑卒中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中的可行性作用明显,可作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重要风险因素的有效依据。
综上,夜间心律失常、ST 段改变及夜间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等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能及早发现心电图与血压波动异常变化,可及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征象,便于及时筛查正常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并给予早期干预,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这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筛查、控制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故缺血性脑卒中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诊断效果突出,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上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