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品质课堂”的职校“双高双培”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实践探索

2023-10-18王统增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品质课堂双高共同体

王统增 冯 琦

(东莞市商业学校,广东 东莞 523107)

1 时代赋予职校高速发展的使命

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措施[1]。强化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是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攻坚行动[2]。显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是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路径。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成为落实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堂变革是深化课改的关键因素,也是全面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

新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教育整合、教改模式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融合教育,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2 “品质课堂”推进课堂变革,促进“双高双培”

202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会议为东莞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描绘蓝图、明确任务,指出“十四五”时期,东莞市要奋力打造品质教育。东莞将着力提升“八大品质”,在促进“品质职教”道路上,东莞市将以《东莞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主线,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为落实东莞市委、市政府教育指导精神,东莞市各职业院校切实提升对品质办校的站位,开展“品质课堂”深化行动[4]。基于常态课堂教学问题梳理,鼓励诊断性变革,提升课堂品质。东莞市各职校“3+2”专业增多,对口高校对学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加深,对课堂品质的要求提高。“课堂为何要变?变成什么样?如何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新时期探索“品质课堂”的思考方向。

“品质课堂”源于“高品质课堂”,强调“育人为本”理念,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是彰显本真、高尚、灵动、创新、实效的课堂。“品质课堂”的构建体现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数据评价”等可诊断、可控制、可干预、可自愈的课堂实施环节。“品质课堂”旨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推进课堂变革为抓手,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效率[4];“品质课堂”促进“双高双培”,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学效率;培养优质学生及优秀教师。当前东莞市中职学科“品质课堂”围绕“品质职校”不断摸索前行,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革新,转变师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师生能力提升、思想升华、素质发展和行为优化。

3 “双高双培”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建设策略

教学共同体源于社会学领域“共同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凸显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交互和信息沟通,由主持人、指导专家、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包括教师、学生、企业)等角色组成,角色不断轮换,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宣传、帮助、带领、指导、扶持”等策略,践行“共创、共建、共享、共治、共生、共赢”(以下简称“六共”)理念,最终达成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5]。在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过程中,以“品质课堂”为抓手,实现“双高双培”的研究目标;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多学科融合,互补共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到主动再向“自主”转变,从根源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及办学质量,如图1所示。

图1 “双高双培”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建设策略模型

3.1 共同兴趣是教学共同体发展的基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展实践研究的原动力,具有可活动的、可持续的、可发展的性质。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就不是真正的兴趣。兴趣并非天生存在,可通过后天持续培养产生。对某事物持续感兴趣,不仅让实践研究变得有趣,也可影响团体研究兴趣。在教学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活动、共同研究,师师、师生、生生的兴趣是相互激活、相互叠加、相互迭代的,通过相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追求自主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个体与个体的角色轮换,个体与整体的融合,相互促成、相互成就,最终提升自我,达成目标。共同体的发展基于“兴趣迭代成共同兴趣”,共同兴趣是教学共同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双高双培”实施的前提。

3.2 “六共”理念是教学共同体发展的指南针

独行快,众行远。“互联网+”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带动了产业融合和行业融合(以下简称“双融”),带动了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以下简称“四跨”)的师生教科研。术业有专攻,越来越多的项目或任务都由个体操作慢慢转变为团队协作、校企合作。教学共同体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双融”和“四跨”,围绕相同的目标或相同的主题,把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经验、不同特长(以下简称“五不同”)的个体组合到一起,通过资源共建、线上线下的教科研活动及集体的同化与顺应,以“六共”为发展指南针,多方位交流、自然有序地协作,智慧碰撞之后,多元、多维的知识与经验随之提升,教学共同体随之发展。

3.3 “互联网+”是教学共同体发展的武器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科技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扩大了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也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路径。“互联网+”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不仅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共同体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轻易地将个体的同化与顺应转变为集体的同化与顺应,突破发展屏障,实现资源与智慧的共享和共同成长;教学共同体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新机制,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共同体构造的“张合力”和“黏合度”,通过线上线下的交互活动、实践应用,在技术、理论、策略、手段等各个方面提升个体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成长[5]。

3.4 角色轮换是教学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源

教学共同体中的角色轮换不单单指站在对方立场上想其所想,更重要的是强调角色的位置与使命。教学共同体由主持人、指导专家、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包括教师、学生、企业)等角色构成,角色不断轮换。教学共同体中的主持人可为指导专家,亦可为成员,并负责维护、协调教学共同体正常发展;指导专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术指导;核心成员定位帮扶边缘成员,助其发展,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边缘成员配合团体完成基本任务。学科与专长不同,造成了角色不断轮换。在教学共同体发展中,角色轮换就如动力源一般,轮换的速度越快,说明学习内容越多、研究发展越快。教学共同体在角色的轮换过程中,提升了个体的理论和技术素养,扩大了辐射面,带动了“双高双培”的良性发展。

3.5 自主培养是教学共同体发展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教学共同体的目标也是“双高双培”,包括“自主教师”的培养和“自主学生”的培养。“自主教师”指专业扎实,能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独当一面且乐于助人的教师,基于共同体的平台,“自主教师”可成为核心成员或指导专家,开展和帮助开展创新性教科研活动;“自主学生”指某一学科基础知识扎实、能动性强的学生,基于教师引导,可以自主创建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提升自我品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提升整体学习效率。自主培养是核心竞争力,也是共同体发展的灵魂。

4 “双高双培”教学共同体实践案例

2020年笔者依托于广东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组建了“微课在职校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共同体”,共同体设置了指导专家1名、主持人1名、核心成员5名(语文教师、数学教师、音乐教师、舞蹈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边缘成员若干(动态调整)。

4.1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为解决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引入企业合作,启动“双高双培”计划。通过引入企业,借助企业技术与资源,推进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微课应用,促进教学模式革新。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师和学生的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解决职校微课学科资源难求、调用烦琐困难的问题,借助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发系列微课,建成校园微课应用新平台,辅以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微课教学资源。

为解决学生自主性不足、学习力不足、学与教时空受限的问题,推动学生制作“自主微课”,通过多向培养提升学生素质。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或偏科,对传统封闭、“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比较抗拒,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微课”制作过程中,再次探究知识要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可支持多元化、个性化学习。

为解决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低、成长周期长的问题,构建教师梯度成长新机制,成立名师团队,造就领军人才,提升教师的信息水平,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以点带面辐射推广,促进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为解决应对教学问题局限被动、平台交流紧缺的问题,组建“信息化教学共同体”,“四跨六共”,落实“品质课堂”教学新生态。

4.2 创新解决路径

4.2.1 理念创新,创建品质教学新生态

面对问题,在“品质职校”背景下,教学共同体成员积极学习教学理论、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微课技术以及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案例,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多学科融合,通过集体的同化与顺应,构建可诊断、可干预、可控制、可自愈的新型教学课堂[6],在“六共”理念的迭代中,成就“双高双培”研究目标,造就学科综合人才。

4.2.2 应用创新,成全师生自主新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融合,建构“两个中心”课堂,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催化剂[7],通过角色轮换,积极创建师生展示平台,鼓励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在“自主研学—合作探究—自觉检测—纠错反思”合作中解决学习困难,帮助教师在“导学—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分享展示—总结延伸”闭环中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四环自主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师生双向四环自主学习模式

4.2.3 建设创新,打造自主实用新资源

共同体通过集体的同化与顺应,开发了一系列的优质学科微课资源(包含学生自主开发资源),发布于学校微课资源库(内网)、知识视图微课资源库(外网)、莞易学(外网)等平台以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使用,开发了学科自主学习任务单,依托于学习平台(网络群组或雨课堂平台)。资源的开发摒弃了烦琐要求,崇尚自主适用,打造实用型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开发,通过共创共建,整合资源形成系列,适应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

4.2.4 平台创新,立足根本引领新发展

丰富校园资源平台,辅以网络平台,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立足根本;架构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教融合,更新发展;聚合共同体的力量,鼓励“自主学生”创建资源,为“构建基于‘品质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课堂”提供坚实基础,并以资源为基础,以讲座或课程为手段,引领“品质课堂”,落实“双高双培”。

4.3 教学共同体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共同体培养了一批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独当一面的学科骨干教师和一批学习能力强的“自主型”学生,以案例创设职校学科“品质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师生反馈良好,辐射省市内外兄弟学校。培养了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校级名师、骨干教师5人,梯度培养持续迭代,成效持续增长;开发了8个学科近1 000件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其中学生作品400余件,作品广泛应用于课内外教学,反馈良好;开发了2个科目的精品课程,以及创新型“品质课堂”教学案例4套,学生学习案例视频若干,为共同体的辐射与引领提供了实践案例基础源;出版专著2本,发表相关教学论文4篇,为共同体的辐射与引领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源。

5 结语

知识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只有被人应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教育目标是要把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实践者[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品质课堂”为抓手,教学共同体“六共”理念与信息化应用实践在创新中不断迭代,在迭代中不断创新,在实践研究中,紧紧围绕“双高双培”目标,造就了一批信息化骨干教师与“自主型”学生,“品质”创新应用在教育教学中落地,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实践证明,基于“品质课堂”,信息化教学共同体研究是“双高双培”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品质课堂双高共同体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的打造
六年级语文写作品质课堂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