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她力量”: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2023-10-18张杰,甘霞
张 杰,甘 霞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积极发挥妇女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支持妇女积极参与。在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方面,“鼓励支持妇女创办领办”,并要加强高素质女性农民培育[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多数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女性在农业劳动力中的占比已经凸显,发挥农业生产中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界研究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成果尚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有关于“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得出相关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等,对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中“巾帼行动”进行学术史梳理。女性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以农业为职业,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有文化、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和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女性从业者。
1 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
截至目前,有关女性职业农民的研究文献仅为10篇,文献集中发表于近8年。以“女性职业农民培育”为关键词,于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有关女性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文献仅为5篇,文献集中发表于近8年(表1)。当前的大多数文献集中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研究对象呈现男女同质化特征(图1)。尽管针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文献在逐年递增(图2),但研究文献整体较少,这显示出研究大体上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重视程度不足。女性和男性由于身心条件的不同,从事农业时的各方面需求是有所不同的,相应的文献研究需呈现女性针对性、性别差异性。
表1 近8年来女性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累积发文数量表
图1 近8年来累积发文数量对比图
图2 近8年来女性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累积发文数量趋势图
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学术界对于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逐渐从笼统框架列举向细致分析转化,但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1 研究方法虽然更加多元,但是较少运用理论分析方法,运用女性理论进行分析的更少
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以调查问卷为基的定量方法和以案例分析为基的定性方法。部分学者还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评价模型等新颖分析方法也在逐渐引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增加了研究结果的说服性和有效性。
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运用理论分析方法。首先,运用各领域理论进行分析的居少。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上,鲜有深刻的理论剖析。其次,运用女性理论来进行分析的更少。由于研究对象是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因此,所运用的理论需要涉足女性,对女性理论进行大量研究。而目前涉足女性的理论运用较少,部分理论的运用也只是集中于人力资本理论、性别差异理论,以至于同质化现象严重。较少的运用理论分析方法,较多的运用基于个案分析的描述性分析方法,致使研究结果不能广泛的运用于实际、可操作性和说服性不强,并且导致了后期对于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问题的原因或制约因素的研究缺失且不够深入,难以追根溯源,对症下药。
1.2 研究数量虽然在递增,研究领域也更广泛,但深入研究不够,原因或制约因素的研究更少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这不仅增加了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也有利于农业、经济、教育、科技多个领域的创新性融合发展。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侧重点和调查数据提出了相对明确的研究问题,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使得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成果更具创新性。
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的问题、对策、路径的研究,而对面临问题的原因或制约因素的研究居少(表2、图3)。对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与个案研究,致使研究结果不能广泛的运用到实际,可操作性和说服性不强。由于对制约因素研究甚少,根本性原因探索不足,以至于后期对策的提出停留在宏观层面,不够深入,导致将原因和问题二者混淆在一起,误导相关研究判断,增加研究难度。
表2 问题、原因或制约因素、对策与路径研究年度发文数量表
图3 问题、原因或制约因素、对策与路径研究发文数量对比图
1.3 研究内容虽然在不断拓展丰富,但是研究对象同质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的问题也在与时俱进,呈动态性发展。伴随着农业生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科技的创新发展,目前针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研究,更加强调科技融入以及和先进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
当前的大多数文献集中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研究对象呈现男女同质化特征(图1)。尽管针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文献在逐年递增(图2),但研究文献整体较少,这显示出研究大体上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重视程度不足。
2 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有很多视角,仅就“培育”方面的研究而论,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及相关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
2.1 针对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问题的研究
目前,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既有区域性个案研究,又有普遍性问题研究。
2.1.1 区域性个案研究方面
针对云南省新生代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李平[2]主要研究了社会转型期女性农民总体上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家庭负担较重,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创新意识缺乏。在政府层面,相关部门针对女性的培训内容缺乏,培养内容针对性不强,不适合女性农民,培训方式单一。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和较弱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女性农民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刘福军等[3]以云南省的696位女性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培训的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得出欠发达地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虽然地位和观念较以往有所转变,但是传统惯性仍然严重,生产力水平不高,留在农村创业的意愿不足,培训工作跟不上、不能满足教育培训需求,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较慢。
刘琼[4]、傅锦敏[5]、李婧[6]分别对黔西南州、湖州市长兴县和河南省的新型女性职业农民培训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女性参与培训的意愿都很强烈,但受设置外部条件的限制,免费的职业培训较少,职业培训地点设置不合理,培训周期、时间安排不合理。且由于这些地区的女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职业培训参与率不高,培训
通过研究日本地区女性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得出日本女性职业农民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为:思想观念落后,对新出现的事物如社区商业接受困难;有些地区的农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较低使得农业内部呈现较低的就业需求量;在分布上农业相关企业在各地区不均使得女性较少拥有在距家近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人才的供给缺乏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落后使得女性创业受限,成长慢。
2.1.2 普遍性问题研究方面
杨根乔[8]从培训任务、比例、力量、质量、经费投入、管理体制方面分析得出新型女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是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培训比例偏低;培训力量有限;培训质量不高;经费投入太少;培训管理体制不顺。何明丽[9]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女农民面临的问题是农村妇女主体性发挥面临困境。杨梅等[10]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应对的困难挑战进行分析得出:一方面是抵御有悖于自身成长的社会习俗时表现吃力,另一方面是在参政议政方面表现较弱,这使她们负担较重和难于应付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赵雨、康红芹[11]基于女性视角的个案研究得出培育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受主观上传统思想和客观上农业劳作性质的影响导致一些女性农民无法拥有成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机会,负担沉重。现代社会的女性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身兼社会和性别双重角色,在家庭上,她们花费的时间精力往往过半。学历水平偏低,在培育中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思维僵化等问题并且伴随焦虑、紧张等情绪。张霞、许秀梅[12]在OWA算子基础上,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胜任素质进行了评测估量,并且实地调查了青岛农业大学的法律素质培训班,得出科技素养尚存差距,经营管理水平需提高,法律知识欠缺,思想道德素质偏低,身心健康素质基本维持,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不足。赵雨[13]基于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发现培育面临的问题是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较少及信息素养培育效果不佳。
2.2 针对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问题的原因研究
目前,对于原因或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少,主要体现在外部原因或制约因素研究方面和女性自身内部原因或制约因素研究方面。
2.2.1 外部原因或制约因素研究方面
杨根乔[8]认为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受培训设备、资金、师资的限制。李平[2]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是云南女农民发展受制约的原因。刘福军等[3]认为欠发达地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面临的问题的原因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培训体系与机制不健全,运行散泛。傅锦敏[5]认为面临文化素质偏低,培养工作忽视女性农民,培育内容不适合女性农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政策制定缺乏性别意识、培养过程忽略性别差异以及受益群体将女性边缘化。赵雨、康红芹[11]认为农业工作性质的辖制导致一些女性农民无法拥有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机会。李婧[6]认为影响河南省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的因素是相较培训地点的距离远近程度,对新型职业女性农民的补贴,宣传农业政策,建立农业准入制度。赵雨[13]认为从两个方面去探寻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较少及信息素养培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包括从农业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去探析。
2.2.2 女性自身内部原因或制约因素研究方面:
李平[2]认为制约的因素是厌农思想的存在。何明丽[9]认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在发挥主体性上面临困境的原因是“男尊女卑”依附男性的传统思想,文化水平低又缺乏自我定位,经济基础薄弱,不掌握话语权,妇女较少的参与乡村治理。杨梅等[10]认为由于难于抵制不利于自身的社会习俗以及较少的参政议政,致使她们负担沉重并且难于应付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李婧[6]认为影响因素是女性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赵雨[13]认为从女性这一角色的多重性去探究。
2.3 针对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与路径研究
2015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农村处对展开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进行了思考并且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抓住历史机遇,把培育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二是注重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培训规划。三是与政府部门合作,从源头争取政策、资源。四是统筹利用妇联现有培训资源,加大力度在培训工作上。五是在培训模式上要实现创新,并且创建培训、认定与扶持相结合相并联的培育机制[14]。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3.1 以女性视角精准培育层面
傅锦敏[5]认为需关注农村女性的发展,提升其地位,调动女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杨梅等[10]认为应针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发展特点出发,一方面扩大宣传,发挥她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农村女性参加到乡村建设中,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李婧[6]提出加强调研,精准实施培训。为提高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需建立农业产业准入制度。加大农业政策的宣传,提升农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赵雨、康红芹[11]认为从“成人”的身份角色和“女性”的身份角色出发。在培育模式上要彰显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之与女性新型职农民较低的整体素质现状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相匹配。第一,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层面:地方政府合理统筹其他多部门的资源,建立合适的培训“云课堂”,课堂内容呈现现代科技化,包括科技、管理和市场信息服务相关内容。拓展受训范围边界,帮助其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动态[15]。第二,实际生产操作层面:推行“做中学”新型培训模式,以解决实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依托农业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和实训基地,对其定期进行专项培训[16],以促使女性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得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操作当中。第三,依托有关农业教学机构如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高等学校,向其设立学历教育专业且体现针对性,同时设置有特色且合理的课程,由此提升其文化素质[11]。
2.3.2 以性别视角建构政策层面
傅锦敏[5]提出政策制定考虑性别之差异,充分发挥女性农民的作用,重视性别差异,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灵活的掌握培养时间。赵雨、康红芹[11]认为要加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性别意识观念并且从性别角度来审视公共政策。在培育政策上要体现差异性,一是从土地流转方面,二是从财政支持方面。赵雨[13]提出完善保障制度,关注女性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出台政策,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如在政策制定与颁布上,对针对于女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对灵活的社会保险政策,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进行、正确对待非正规就业女性等。另外,增加农村养老院和托儿所的数量,减轻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压力,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促进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信息素养的培育。
2.3.3 培训内容和经济支持层面
杨根乔[8]认为应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着手,依托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好女性农民的职业培训教育基地。同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女性农民素质的新突破。此外,还应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培育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妇联的优势组织网络,发挥各级妇联在培育中的工作优势。李平[2]提出一方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为女性农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需重视并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良好创业环境。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丰富女性农民的闲暇生活,创新培训模式,创建多层次且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刘福军[3]等提出设定培育工作专项基金,加强资金管理。抓实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好典型示范。不断促进思想观念更新,提高综合素质。刘琼[4]认为在培养原则方面要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的职业培训,同时创建“传、帮、带”的培训制度。
2.3.4 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营造层面
何明丽[9]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培育措施是创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进行农村妇女的再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妇女经济收入,引导农村妇女参加乡村治理和行使政治权利。张霞、许秀梅[12]认为要消除社会性别差异,和农业院校合作开展培育工作,提高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3 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展望
3.1 进一步侧重理论层面的分析,尤其加大女性相关理论的运用
目前,现有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方法较少,运用女性理论进行分析的更少。下一步应侧重运用理论尤其是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引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依据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指出的女性本身具有保护自然的属性以及系统生态观、和谐发展观的理念,探索生态女性主义与耕地管理决策、保护之间的兼容性,指出女性在耕地管理决策、保护中的重要性,听取女性声音,发挥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在耕地管理决策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耕地管理决策和保护的积极性并且促进农业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创新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定义,即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保护自然的生态素养。
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主张两性平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妇女解放、全人类解放为宗旨与目标。认为男女不平等和妇女遭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妇女获得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参与社会劳动,同时消灭私有制以及阶级压迫是妇女获得解放的根本途径。它指出性别劳动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男女不平等,以家务劳动社会化来缓解妇女负担,使女性有更多时间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依据家务劳动社会化理念,增加和活跃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育的时间,实现精准培育,家务劳动社会化理念对培训内容、时间的探索和以女性视角精准培育的探索具有启发意义。依据两性平等主张,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其对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营造探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将各个时代的具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思考解决现实中的妇女问题。如李大钊特别强调了劳动妇女解放的主张。他在参观苏俄儿童村时注意到了工厂附近有设立婴儿室,之后便提出,为使受压迫的妇女从封建家庭中解放出来,中国要设立大量的托儿所、保育院[17]。此主张,对于在新时代平衡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与家庭二者的关系,思考创新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减轻负担的途径,以女性视角精准培育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列宁肯定妇女的作用,他提出较细微的措施,在女性工人工作的企业建设托儿所,同时建设为婴幼儿和乳儿喂奶的专有室[18]。此主张,有利于激发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增加培育政策的创新性,提高培育工作的持续性,以性别视角建构政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理应与中国女性发展和男女平等具体实际相结合[19],在培育中国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摒弃传统性别分工与传统“男尊女卑”等落后观念。遵循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主张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性平等理念,改变落后传统观念,提高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育的积极性,增多培育的参与人数。
最后,引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探析。“关怀”是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核心,关怀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由道德情感、认识、意志及行为来组成。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既是伦理之理论又是社会之实践,各人之间的情感、互相关怀和关系是它作为理论所强调的,用关怀这个独特视角来讨论道德教育是它作为社会实践所强调的。诺丁斯认为从关怀伦理学来看,榜样、对话、实践及认可构成了道德教育[20]。引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创新培育内容,以关怀这个独特视角来讨论道德教育,精准培育女性新型职业农民。
榜样层面,教师首先是关怀者和道德示范者,她们行道德之事,做守德之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中,常常受到家庭和工作难以平衡的困扰,教师作为关怀者其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困扰。对话层面,在与他人关怀关系的保持中,对话是重要部分。教师与学生公开对话,对话内容是各种伦理问题、多种价值观等,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伦理思想。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和其讨论各种伦理问题、多种价值观,培养其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念,促进其观念更好的转换,改变落后思想。实践层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关怀能力。例如在日常大棚种植中,培育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关怀能力,培育其对种大棚特殊的情感呵护,由此加成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发展。此外,关怀能力获得提高的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也可帮助培育过程中呈现出费力状态和消极情绪的部分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互动中培养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关怀能力。认可层面,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认可,鼓励学生成就更好的自我。对表现优秀的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给予认可,鼓励其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发挥其对其他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的模范带头作用。
3.2 开展大范围地区间的研究,侧重原因或制约因素的探索
首先,除了个案研究之外,可以展开大范围地区间的研究。如两地区或者多地区间的对比性研究、两国或者国际间的对比性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范围内的实际可操作性。其次,增加对于原因或者制约因素的深入研究,探索根本性原因,提出对策。如深入观念层面制约因素的研究,探索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交织的平衡点,使对策的提出不只停留在宏观层面。最后,明晰原因和问题两者的判定,明确原因和问题之间不同的概念界定,防止误导相关研究,减小研究难度。
3.3 平视男性与女性两个群体,防止研究对象同质化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对体力的要求逐渐减小,农业发展中女性劳动力占比凸显,因此培育女性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下的现实需要。然而尽管目前研究女性职业农民的内容在不断拓展丰富,但是研究对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下一步,需将研究视域平视聚焦于男性与女性两个群体,防止研究对象同质化。研究主体需关注到女性与男性在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差异性,女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相融性关系以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防止将女性群体边缘化,探索培育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机械技术创新的关系,与农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现代机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女性农民的工作量,但是仍有大量女性农民承担着的精细化、内向型的农业工作无法被替代,如精细化的棚内管理工作、黄瓜种植中的点花、落秧工作仍然由女性从事[21],而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产量和增收效益。下一步,探索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机械技术的关系,探究女性农民工作特点,依据女性农民工作特点研发、推广相应的现代机械技术,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产量增收和效率提高,减少女性农民工作量。
其次,探究女性农民和农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有调查显示对于女性农民的职业分化,20~30岁的比例为48.13%,30~40岁的比例为39.11%。这表明新一代女性农民已逐渐开始转移向其他生产部门[22],同时也表明在职业分化上20~40岁的女性农民有着可开发的潜力。另一方面,女性农民对现代农业知识的学习需求量大,如农业三新知识(指有关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知识)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23]。基于女性农民在职业分化上的潜力以及对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的巨大需求量,下一步,探究女性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与现代农业活动多种领域发展的关系,促进区域农业多元化发展和农村活化。
斯大林曾述,在集体农庄的农业建设中妇女是一支巨大的力量[24]。在集体农庄的生产管理中,农业妇女提供了自身的力量。同时,女性农民和男性农民是苏联农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并肩动力[25]。全国妇联在2018年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展开“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并且推行“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提高农村女性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其参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能力[26]。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妇女的积极性,要最大力度的调动,使她们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27]。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关键的是在于人,关键的是在于干。他肯定了乡村发展中人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要教育引导农民和组织带动农民[28]。费孝通在实地调查之后,认为在农业劳动中,女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29]。女性在农业劳动力中的占比已经凸显,在乡村振兴中,女性是参与者和建设者。对女性新型职业农民展开培育,对培育状况进行研究,这不仅调动农村女性劳动积极性,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加快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而且能改善农村女性的就业,提高农村女性的经济收入,促进富裕美丽新乡村的有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