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贝尔《长笛协奏曲》作曲技法初探

2023-10-18潘晓琳

名家名作 2023年18期
关键词:全曲长笛乐章

潘晓琳

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创作背景

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法语:Jacques Fran ois Antoine Ibert,1890-1962 年),法国作曲家。早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一战期间在海军服役,1919年获罗马大奖,到罗马进修。1937 年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956 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伊贝尔的音乐创作受德彪西和拉威尔影响,同时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作品结构简洁生动、色彩丰富,常有阿拉伯特色,特别擅长使用管乐器。擅长管弦乐、室内乐、钢琴独奏与电影配乐。代表作有:管弦乐《港口组曲》《嬉游曲》,长笛协奏曲,萨克斯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故事》,电影配乐《堂吉诃德》。

1934 年,伊贝尔写下这首《长笛协奏曲》献给当时的法国长笛演奏家马塞尔·莫伊斯(Marcel Moyse),这是他为长笛而写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时期正值法国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长笛的经典曲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深受人们喜爱。长笛在法国音乐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伊贝尔的协奏曲体现了法国音乐的轻盈优雅以及对管弦乐配器色彩的巧妙运用。他将长笛的技巧与表现力结合在一起,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二、音高结构分析

(一)主题分析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长笛独奏声部在第五小节进入,主题旋律较为跳跃,长笛主题根据旋律形态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a、b、c 三个动机型组成(见谱例1)。a 的主要素材为四度与六度,b 的主要素材为三度与二度,c 为上下音阶进行,之后弦乐队重复主题旋律后进行全曲展开。

谱例1

21 小节长笛独奏声部为动机b+c 的变形。副部通过bG音转到f 多利亚,副部主题旋律较为平稳,大多为二三度进行,副部旋律整体向上,在83 小节处旋律停留在bg3后,在91小节出现主题动机b的变形,用来巩固主题。

展开部下小十三度在弦乐队大提琴声部重复呈示部主部主题,为典型的奏鸣曲曲式写作手法。157 小节在长笛独奏声部下大三度出现主题动机a 与c 素材。

再现部木管组长笛声部与弦乐队小提琴声部再现呈示部主部主题,调式回归,全曲到了再现部。218 小节长笛独奏声部下五度重复主部主题,Coda 长笛独奏声部出现在呈示部结束部的下五度旋律再现,全曲最后主音落在了f 音。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慢板乐段,全曲较短,为歌唱抒情式旋律,与第一乐章的主题素材有一定的关联。全曲开始A 段主题素材为三度与四度,主题先从弦乐队进入,随后在长笛独奏声部上增加四度重复。管弦乐队的伴奏与长笛相呼应,乐队更为柔和、抒情。

再现部主题再现在弦乐队声部,在97 小节高八度再现A 段部分主题旋律。全曲结束在bD音。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为快板乐章,是欢快且充满活力的。长笛声部通过快速演奏可以展现出高超的技术。引子中长笛独奏声部主要素材为上行音阶加四度与同音反复。乐队开始的主要素材为辅助音,以强烈的节奏推进。引子第5 小节以长笛独奏声部进入,为F 大调。A 段沿用了引子的主题同音反复与辅助音素材,第12 小节的长笛独奏声部为第五小节的下小六度平行乐句,A 段中乐句划分为8+16,第二乐句依据第一乐句主题素材进行发展。

B 段也同样沿用引子辅助音素材,以49 小节为主题素材展开,素材来自引子第2 小节的变形。

C 段主题素材来自引子第5 小节的变形,为上行二度音阶。C 段的长笛独奏声部半音化音阶快速上下行与长音变多,和A 段与B 段主题形态形成对比,目的是为了增加旋律的不稳定性。第275 小节长笛独奏华彩乐句颤音D 后紧接着进入结束部,结束部为引子的不完全再现,主要强调切分节奏素材,巩固全曲主题。全曲以F调结束后长笛独奏声部落到了A 音,作曲家由此强调以F 大调结束第三乐章,目的是为了与第一乐章f 小调调性呼应。乐章达到高潮时充满激情,使整个协奏曲得以完美收尾。

(二)和声分析

1.第一乐章

引子中出现的属到主的进行为此曲的主要和声素材。全曲多处运用属到主和声进行,例如,呈示部的主部14-15 小节,副部74-75 小节等。除了属到主的和声素材外,此乐章同样运用了bII级和弦,如第1 小节处与第8 小节处的bG音为f 调的bII级音。全曲开始引子部分铜管声部运用了三全音,在展开部分最后长笛独奏声部也运用了三全音,目的是为了与引子进行首尾呼应。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复调织体,和声与调性布局较为简单,和声上运用了部分大小三和弦,例如第二乐章开始为bD大调主和弦的四六和弦一直持续了5 个小节,经过短暂的离调后B 段开始运用主和弦来巩固调性。高潮部分64小节运用了四度叠置和弦。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引子管弦乐队第一小节的三个和弦明确了全曲开始的调式,为F 大调。三个和弦分别为F 大调的主-下属-主。随后长笛独奏声部旋律以F 大调音阶出现,再一次强调了调式,为F 大调。

第8 小节经过了短暂的离调,为A 大调,三个和弦同样为主-下属-主。十二小节时长笛独奏声部进入旋律为A 大调音阶,通过和前七小节对比可发现为下六度的平行乐句。

和声层面从单簧管声部可以看出,A 段开始和弦连接为连续三个属七和弦下行。后在第五小节继续为属七进行后解决到C3 和弦(例25)。随后又进行多次离调,由此可见,七和弦进行和连锁进行为作品的主要和弦结构和进行方式之一,作曲家很注重七和弦的阻碍进行。

除去属功能组的和声进行,作曲家在此乐章运用了高叠和弦,目的是为了造成调式的模糊性。例如在172小节处乐队运用了四度叠置。第193 小节运用了三度叠置等。

第一乐章和声主要的和声素材为属功能组和弦解决至主和弦,叠置和弦与bII级和弦。在引子与展开部分最后运用了三全音,目的是为了首尾呼应。第二乐章主要和声为大小三和弦与四度叠置。和声上以属功能组和弦为主,和声上运用了部分高叠和弦。第三乐章同样运用了大量属功能组和弦。

由此可以判断出伊贝尔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拉威尔与德彪西的影响,整部作品主要和声为高叠和弦与属功能组和弦。

(三)调性与结构分析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曲式(见表1)。

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引子前四小节为乐队强奏,长笛独奏声部主题的出现标志着呈示部的开始,在第53小节调式转入bA混合利底亚,主题素材和节奏与主部形成对比,标志着全曲进入副部。长笛独奏声部在95 小节处落在了bE音,乐队的十六分音符下行在97 小节落在了B 音后,长笛独奏声部在100 小节后出现与副部素材不一致,标志着副部的结束,全曲进入结束部。

在142 小节为乐队下13 度重复主部主题,为典型的奏鸣曲曲式写作手法,标志着全曲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以主部主题素材进行发展。

在206 小节出现了C 音,为f 小调的属持续音,标志着展开部的结束,在208 小节调式回归,乐队重复主部主题旋律,标志着全曲进入再现部。在254 小节处长笛独奏声部落在了F 音,全曲再现部结束。在256 小节开始尾声段落,在265 小节处全曲第一乐章结束。

由此可见,第一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曲式。

此曲调性为f 调,运用了综合调式,呈示部主部开始为f 爱奥尼亚,第8 小节降G 音出现标志着转入f 弗里几亚,第11 小节还原E 与还原A 标志着转入F 利底亚。

在21 小节长笛声部进入后,再一次回到f 爱奥尼亚调式,随后主部又进行了多次转调。运用了综合调式,最后主部长笛独奏声部结束在f 爱奥尼亚调式。

副部长笛独奏声部开始为f 多利亚调式,利用多利亚转调转入降A 混合利底亚调式。副部61 小节降G 出现调性变为A 混合利底亚与多利亚的综合调式。随后进行多次转调离调模进,最后进入结束部重新回到f 小调。

展开部分调性为降D 调独奏长笛声部出现确定调式为降D 混合利底亚。后又进行多次离调与转调模进,展开部长笛独奏声部206-207 小节最后落在了C 音,为f小调的属持续音,用来连接再现部分,使调性回归到F调(调式综合)。

再现部分调性回归到F 调(调式综合),第一乐章最后长笛独奏声部以f 音结束,从调性层面遵循奏鸣曲曲式原则。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见表2)。

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A 段主题以弦乐队开始,在34 小节处弦乐队再一次重复A 段主题素材,长笛独奏声部并没有重复A 段主题,以A 段素材展开成B段。80 小节处弦乐队与长笛独奏声部再一次重复了A 段主题素材,之后进行一系列发展后全曲结束。

全曲弦乐部分开始为降D 调,长笛独奏声部为G 调,持续了4 小节后转入降D 调,运用了调式叠置,目的是为了增加调式的不稳定性。此曲为复调织体。

第二乐章为bD调式。第二乐章在整部套曲里充当过渡乐章,目的是用来连接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见表3)。

表3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图表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曲风欢快。结构上为不完整的镜像结构。此曲运用了大量模进与重复,引子篇幅较长,21 小节A 段进入,全曲一共重复A 段四次,49 小节新的调式与主题素材出现标志着B 段的开始,C 段与其他段落相比占比较大,在144 小节长笛独奏声部主题素材与节奏,和A、B 段有很大的差别,标志着全曲进入C 段。在275 小节华彩进入后再现了引子主题素材,标志着全曲进入了结束部。三个乐章以小调开始,大调结束,调性色彩由暗转明。

三、力度布局分析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由下图(见图1)可以看出全曲的力度布局,全曲为强起强收,2 分40 秒后为展开部长笛独奏声部进入,全曲力度最强为再现部前,时间为3 分40 秒前后,谱面力度为fff,为全曲的高潮段落。由波形图可以看出全曲以突强收尾,后接入第二乐章。

图1 第一乐章波形图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由波形图可看出全曲力度较弱,B 段相比其他段落力度变化较多(见图2)。力全曲力度最强为3分钟以后,对照谱面为64 小节。与另外两个乐章相比此乐章没有较大的力度起伏,为过渡乐章。

图2 第二乐章波形图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力度起伏较大(见图3),C 段与其他段落相比力度较弱。全曲力度最强片段有两处,为1 分20 秒后与7 分后,对照谱面分别为97 小节与280 小节,这两个片段都为引子的再现段落。

图3 第三乐章波形图

由三个乐章的波形图对比可发现,三个乐章的力度布局各不相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乐章展开部与再现部连接部分为第一乐章力度最强,第二乐章相比其他乐章力度较为平稳,第三乐章的强弱变化最为明显。

四、配器分析

管弦乐队编制为2 Flute,2 Oboe,2 Clarinet,2 Basson,2 Horn,1 Trumpet,1 Timbales,String band. 配器上运用了较少的铜管乐器。

从长笛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关系来看,第一乐章音色配置较为丰富,既有长笛独奏音色与乐队全奏之间的“对话”,也有长笛独奏音色与木管组或弦乐组之间的“对话”。第二乐章乐队以弦乐队为主,之后加入木管组与铜管组,目的是为了长笛独奏乐器与弦乐队之间的音色融合与多声对位。第三乐章主要侧重于乐队全奏音色与长笛独奏音色之间的“对话”。

(一)第一乐章

从长笛独奏声部与乐队之间的关系来看,第一乐章长笛独奏音色与木管组之间的“对话”在第6 小节,持续到15 小节弦乐队进入,为长笛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对话”。长笛独奏音色与弦乐队之间的“对话”从53 小节副部开始,这部分配器方面主要着重于长笛与弦乐音色的对位与融合。

从整体来看,第一乐章开始为乐队全奏,为混合音色。铜管乐器错位半拍后进入,作曲家在配器上做了渐强处理。全曲运用了部分音色转接的手法,例如第95 小节结构上是从副部转接到结束部,音色上弦乐队向下模进后接入木管与铜管乐器。再现部开始为混合音色,主题旋律出现在小提琴与长笛单簧管声部,后音色转接到长笛独奏声部。

作曲家在第一乐章除了运用一些音色转接手法外,还运用了大量混合音色,例如在83 小节处长笛独奏声部与第一小提琴进行八度混合音色叠置,木管组中长笛、双簧管与单簧管进行了八度音色混合叠置,增加了声部的厚度。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开始为弦乐队加长笛独奏声部,并没有加入木管与铜管组。弦乐队与长笛独奏声部做音色之间的“对话”。同样在37 小节后加入了木管与铜管组,木管组双簧管分别在长笛声部与单簧管声部出现旋律,形成了音色之间的“对话”。

此乐章同样运用了混合音色配器手法,例如在68 小节处长笛独奏声部与木管组长笛和第一小提琴形成了主题旋律的音色叠置,双簧管与第二小提琴、巴松与中提琴同样也进行了音色叠置,此片段可以分成三个声部,而且三个声部均运用了混合音色的配器手法。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主要侧重于乐队全奏音色与长笛独奏音色之间的“对话”。例如在A 段37 小节。第三乐章同样运用了大量全奏,例如第1 小节强调了节奏感,强奏后第2 小节圆号与中提琴进行了音色叠置,音量变弱,与第1小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子部分运用了音色转接手法。

此乐章运用了混合音色的音色转接配器手法。从长笛独奏声部出现旋律动机后紧接着在木管组与弦乐组的组合中交叉出现。

五、结语

通过对《长笛协奏曲》的分析,从调性角度中可看出,伊贝尔善于运用综合调式,遵从“调性的统一性,调式的多样性”。从主题素材中可看出,伊贝尔对于主题素材的发展极为严谨。从结构角度中可以发现伊贝尔在曲式结构方面深受古典时期奏鸣曲套曲的影响。从配器角度可看出伊贝尔从音色角度出发削减了铜管乐器编制,强化了弦乐和木管的地位,可以看出作曲家深受印象派影响。

同时作曲家对长笛的演奏技法掌握得非常娴熟,这部作品是各位长笛独奏家们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伊贝尔充分发掘了长笛的特点,使其技术和表现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的创作风格代表了20 世纪法国音乐的一个流派,体现了当时法国音乐家对于配器色彩和元素的热爱,具有鲜明的法国音乐特色,这些特点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长笛优美的旋律和管弦乐队的配器编排相得益彰,组成了这部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总的来说,伊贝尔的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长笛的魅力和法国音乐的风采,它在长笛乐曲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并被广泛演出和传颂。它巧妙的编排和具有法国音乐特色的音乐语言使其成为长笛协奏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全曲长笛乐章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谱写肌肤新乐章
格兰杰钢琴独奏《达荷美黑人步态舞》的创作特点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