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探索
2023-10-18李洪梅
李洪梅
(北方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44)
清华大学2007年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专业。2012年,教育部增设该专业为特设专业(全国增设154个特设专业),特设专业在专业代码后面有个T。增设后,截至2021年,除清华大学外,全国新增72所院校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截至目前,经济与金融专业正式获批已整10年。为适应国家经济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和北京城市功能新定位的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北方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经济与金融专业于2016年正式招生。截至2022年,共完成三届毕业生的培养工作。专业发展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培养经验,借此机会与全国同人分享交流。
1 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发展现状
查询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各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可知,设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层次院校不多,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由表1可见,除清华大学外,新增的72所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院校中,获得211类、双一流类称号的院校仅2所,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他院校70所,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应用型人才。
表1 增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
续表
续表
续表
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院校总体呈现出的特点是:专门财经院校开办该专业较少,工科院校开办居多,呈现出以经济金融理论知识为基础、交叉办学特色。按学校性质,除了清华大学外,2012年后新增经济与金融专业的72所院校中,工科院校21所、师范院校19所、其他类型学校32所(详见图1)。
2 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起点探索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于2016年正式招生。2019年,我校该专业成为国际商科专业认证ACBSP会员;2021年,我校该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该专业进入A类评级;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我校该专业继续保持A类评级,排名列为全国第七。实践中,逐渐形成如下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起点。
2.1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经济与金融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具体目标为:以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适应新型开放经济条件下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国家经济与金融政策法规,适应金融发展新需求,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金融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问题分析和金融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
2.2 人才培养起点的设定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学习动力激发”为起点。选取以“学生学习动力激发”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起点,主要基于两点学情调查:
(1)对学习目标存在困惑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我校一半学生来自北京,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成长于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强烈的独立个性,追求物质保障已经不是00后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困惑。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过去更多的是对专业知识的授业解惑,当代则更多是在传递知识的同时突出价值观的授业解惑。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开展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在广泛汲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图1 截至2021年全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院校类别。
(2)学生内驱力不足。内驱力的前提是目标明确,必要条件是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重要助力是勤于体育锻炼带来的精力充沛。而当代00后大学生尤其是北京生源,恰恰是在物质基础丰厚、过度关爱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往往意志品质薄弱,惰性较强,缺乏自律,导致向上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3 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为新专业,适用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探索完善。当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我校工科背景能够为“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技术知识支撑,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本专业以培养新商科人才为导向,坚持“以习固学、以赛促学、以赛带教、教研合一”的总路线,探索形成了多层次“教—习—赛—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教:借助“互联网+”和“智能+”,多课堂协同推进混合式教学
一方面,多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近年,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互联网金融等课堂已逐渐推进混合式教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仅2020年一年学生自学视频达92575次。另一方面,在经济与金融专业中逐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利用MOOC、自录微课与短视频,通过蓝墨云班课、雨课堂、哔哩哔哩网站等途径将资源与日常教学相配合。以上措施有效强化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提高了课堂学生的参与热情,显著提高了课堂“抬头率”。
3.2 习:内外协同共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练习,实现“以习固学”
一方面,通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并行合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校内组建金融科技、保险科技、商务谈判、虚拟仿真等实验室,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补充;校外依托石景山工商联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及自建的多个实习基地,以学科竞赛内容为核心设计实习内容,将实习与学科竞赛内容直线打通,提高实习的务实性。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力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走出去”方面,鼓励教师定期走访各类金融机构、企业开展调研,带领学生赴证券投资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进来”方面,每学期会外请企业人士以讲座或进课堂的形式传授实践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以习固学”的目的,有效避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3 赛:推行全员参赛,实现“以赛促学”
自从2016年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以来,始终尝试在本专业中推行全员参加学科竞赛的培养模式。实践中,依托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工程、商务谈判等课程,组织本专业全体学生参加各类金融类学科竞赛,竞赛成绩与课程成绩直线挂钩,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学生金融实战能力。2018年首届全国“银科控股杯”智能交易大赛中,本专业团队获全国亚军,并获取奖金5万元人民币及20%的实盘收益(实盘本金50万元人民币)。全员参赛模式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内驱力,应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4 研:运用“OBE”理念,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开展教学研究,实现“教研合一”
自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以来,本团队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评价培养效果,研究持续改进培养过程。为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团队近5年开展了3项围绕混合式教学的校级教改研究,针对提高学生内驱力,团队定期开展讨论并总结经验,实现了“教研合一”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从培养效果看,本专业毕业生去向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5%,就业专业相关度达74%,平均升学率为30%。就业学生中,金融业占比35%,去往国有企业、政府或事业单位占比42%,从事职业集中在金融、财务、审计等岗位。毕业生就业去向与本专业培养定位和目标相吻合,符合北京城市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评价逐年上升。近三年,用人单位满意度数据从85.86%上升至93.59%。本专业毕业生工作中的务实作风、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广受用人单位好评,相关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专门招聘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职业归属感及认同感增强。未来,本专业还需在实践教学方面整合教学内容,深挖凝练实践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