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使”朱俊贤

2023-10-18丁文捷

时代邮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卫生员信使志愿军

● 丁文捷

70多年后,再提起1952年的那场战役,朱俊贤想到了一封信,那是离开时,朝鲜人民塞进志愿军背包里的。那年,他18岁。

▲ 朱俊贤在战地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1935年1月,朱俊贤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1950年12月,他正在读初二。“政治老师常给我们讲朝鲜战场上的形势。”后来,朱俊贤和班上几个同学报名参军。通过选拔,他进入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医学,一年多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9师207团通信连的一名卫生员。

离开战场后,朱俊贤又先后9次返回朝鲜,某种意义上,他成了一名“信使”,多方收集与抗美援朝相关的史料,又奔走在两国的纪念馆之间,他将这个过程称为“唤醒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他也始终相信,那些不被遗忘的人,精神永存。

上战场

1952年9月6日,是朱俊贤去朝鲜的日子,从丹东负重徒步,跨过鸭绿江。

千里行军,一路上美军狂轰滥炸,在走了整整28天之后,朱俊贤所在的部队进驻到朝鲜中部平康以西、铁原郡东北的蓬莱山一带。

“部队到哪里,卫生员就跟到哪里,这样可以鼓舞士气。”朱俊贤说,当时队伍里有一个要求,团里的战友去前方侦察,卫生员一定要跟着去,他也因此走过很多战斗阵地。

起初,为了留下自己在战场上的足迹,他开始手绘简单的地图。战场上没有纸,他就把压缩饼干的外包装攒起来用。后来,他根据侦察兵回来时的讲述,又往地图上补充细节,渐渐的这些一手和二手信息,汇成了手绘图上的点点标识。

硝烟四起的日子里,“分秒必争”是他作为一名卫生员的行动准则。“不仅是要保住自己,还要保住战友。”然而,从吹响冲锋号的那一刻起,牺牲就不可避免。“当时有一个战友牺牲,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也是松江人。”1952年11月,朱俊贤在连队听到了号声。

“团部遭受了空袭,卫生员赶快去!”他闻声赶去查看,现场却只剩下弹坑。在周围找了一圈后,朱俊贤发现,牺牲战士的遗体已被炸得不成样子。这天,几个战士一直找到天黑,才将牺牲战士的遗骸找全。

一封信

战地艰苦,野战部队都睡在山上的帐篷里。“不敢住在当地朝鲜老百姓家里,怕美军飞机来炸,无辜百姓会受牵连。”遇到朝鲜人民生病、受伤时,朱俊贤总会帮他们治疗包扎,平时还会帮着做点杂活。

1952年12月31日,朱俊贤所在的通信连要赶往“三八线”附近,周围的朝鲜百姓听闻消息,赶来送行。“不是在家门口送,是送到20公里之外的新高山。”

几十年光阴过滤后,朱俊贤的记忆里仍留有这样的画面:周围白茫茫的,朝鲜人民单薄的棉衣格外显眼。

1953年元旦后,朱俊贤随部队进驻“三八线”地区,承担防御任务。一天深夜,他正在坑道里打钢钎,忽然从洞口传来呼喊声。“有急救任务!”

掩体里,两个人横躺着,正口吐白沫,过往的经验告诉他,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借着微弱的油盏光,朱俊贤发现其中一个呼吸微弱的人,是朝鲜人民军配给团里的联络员。

经过救治,两名伤员有所好转,但身体很虚弱。此后的一周,朱俊贤想尽办法为他们调理伤情。他下到山沟,凿冰捞石蛙,又在美军飞机刚刚轰炸过的蓬莱湖水坝抓鱼煮汤,渐渐地,两个人恢复了过来。

“他们一个是少校,一个是联络员。那个少校,当时我只知道姓崔,也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两年后的初秋,朱俊贤又见到了这位崔少校,他来给志愿军送行,并拿出一枚勋章别在朱俊贤胸前。

后来,部队从朝鲜铁原郡撤离。临行时,朝鲜人民把准备好的信塞进了志愿军包里,和信一起塞进来的还有一双船形的朝鲜儿童胶鞋。

这封用朝鲜语写下的信件,朱俊贤看不懂。几年后他回到东北,找人翻译了才知道,信里写的是“朝鲜人民永远惦记着志愿军,永远热爱志愿军”。

“和平生活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志愿军来到朝鲜,打败美帝国主义,取得了胜利,重建了家园。”70年后,朱俊贤仍能复述出这封信的开头。

九次返朝

复员后,朱俊贤回到原籍,在法院工作。勋章、信件等关于这些战役的物件,他始终收藏在柜子里,仿佛在等待有一天,让它们“说出”那段烽火岁月。

1990年,朱俊贤参与撰写松江县志,在松江县抗美援朝烈士名单上,他看到了熟悉的部队番号。“李自勤,23军69师207团政治处干事,牺牲时间为1952年11月。这不就是我们队吗!”等到他寻访到昔日战友的老家时才得知,李自勤的父母已过世,只剩下嫂子一人。

此后,每年清明,朱俊贤都会去松江烈士陵园看望老战友,他想告诉后人,这是我们松江的大英雄,牺牲在了敌机的轰炸下。

每当旁人疑惑,为何朱俊贤对这些细节记得如此清楚时,他便解释:“因为他们的遗体是我收的……”

退休后,朱俊贤特别留意与志愿军抗美援朝相关的物件。平时骑自行车出门,看到和朝鲜有关的东西,他会千方百计地收集起来。除了在二手市场上“淘”,他还会去志愿军后人那里寻,“我会付一些钱买下来,希望有朝一日把这些东西送到抗美援朝纪念馆。”

为了补齐几十年前在战场上的手绘地图,他还先后9次返回朝鲜进行查证,再将它们一张张拼凑起来。如今,图中的山溪、道路、城池阵地,一目了然。

每一件未被唤醒的物件,都在等待一个时机。2013年,朱俊贤意识到,时机到了。彼时,上海收藏家吕焕皋准备在浦东新区祝桥镇建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已经退休多年的朱俊贤得知消息后,主动去当志愿者,并将自己近百件珍藏物品无偿捐出,还向文献馆捐款15000元。

为了集中精力做好史料搜集、志愿宣讲等工作,他长期“驻扎”在文献馆内。2020年吕老馆长过世后,他又接下了文献馆展品布置的任务。800平方米的展厅内有上万件展品,大多数都是他亲手整理的。

“有很多东西已经没有生命力,我把它唤醒了。”在朱俊贤眼里,这些物件承载着志愿军的精神,不应被遗忘。

文献馆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志愿军的照片,其中一张是上海一支越剧队成员的照片。1953年,他们曾前往朝鲜慰问演出,后来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照片下方列出了成员们的名字,与画面中的站位一一对应。

然而,这张照片刚被馆长发现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员信息,唯一可能与战场相关的线索只有画面中用朝鲜语写下的“兴南餐厅”。凭着这四个字,朱俊贤花了半年时间研究、辨认,最终大多数人的姓名都被标注了出来。

“这不仅是他们的光荣,也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如今,朱俊贤的“唤醒”工作还在继续。

今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7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文献馆门口立起一座新的铜像,这是朱俊贤从3年前就开始筹备的魏巍铜像。“永远不能忘记,魏巍将我们290万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称呼。”

猜你喜欢

卫生员信使志愿军
“卫生员”奶奶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信使
无缝救援系统中基层卫生员的工作要求、流程及培训
基层医院卫生员对优质护理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最美劳动者之家庭卫生员
Stories about Animals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