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医双馨 悬壶济世 不急不争 口头禅是无所谓 国医大师 特立独行 生性高洁 内经研究领军人
2023-10-18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王玉川(1923.9—2016.4.1),江苏省奉贤县(今上海市奉贤区)人。家中世代行医,从小受长辈言传身教与环境熏陶,立下了悬壶济世的志向。1938 年,15 岁的王玉川从父亲手中得到一本《黄帝内经》,通读之下,他觉得莫名喜欢,从此开始了一辈子的研究和运用。
1941—1943 年,王玉川从教于中医名家戴云龙先生、陆渊雷先生,20 岁即开始在当地行医。
1943—1955 年,王玉川在奉贤县开设门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他老年回忆时说那十几年自由自在的行医生活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什么名啊利啊,没意思的!”
1955—1956 年,王玉川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入学习中医相关知识。
1956—1957 年,王玉川在南京中医学校从事中医药教学与临床工作。
1957—1963 年,王玉川奉卫生部调令到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潜心于《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主持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
1978—1984 年,王玉川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任副院长,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终身教授、顾问。
王玉川是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
2009 年,86 岁高龄的王玉川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30 人之一。
2016 年,王玉川在北京逝世,享年93 岁。
王老风度高雅,思维深邃,学术见解独到,深受中医学子推崇和敬仰。其主要学术著作有《内经讲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运气探秘》《中国针灸学图解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许多了解王老的人,对他的第一评价大多是“低调”“不争”。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生性高洁的人,“无所谓”是他的口头禅。他说,人生几十年,没必要争名夺利。“人家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都一样!”
王玉川来北京大半辈子,他说常在梦中回到江南水乡。做了20 年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多年,然而回首往事,自谓调来北京以后讲课不灵,南方江浙口音重,学生听不懂,那就埋头做研究吧!一本王冰注《黄帝内经》翻烂了,用胶布粘好;书上批注写得密密麻麻,铅笔、钢笔小楷,遍布页眉页脚;自学生物、物理,画图制表,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
辛苦耕耘终结硕果,他成为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是《内经》重点学科的创建者和带头人,对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河图洛书等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他高雅的风范、深邃的学识、严谨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影响着全国同道,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
“承古而不泥于古,继承而注重创新”是贯穿王玉川研究中医理论的一条主线。比如他论述阴阳学说的演变,认为从《周易》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到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是古代医家为适应医疗需要的一种改进,用三阴三阳能更精确地区分阴阳能量的盛衰多少。那种把三阴三阳的性质和次序认为是不能变动的“死板的规定”,是不符合实际的。
多年来,辨证论治被视为“中医特色”的重要标志,但是王玉川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合适。首先,辨证论治的统治地位是在牺牲了“同方异治”的宝贵经验,扼杀了寻找广普有效方药的热情之后才取得的。其次,辨证论治的辉煌成就使人们的思维陷入永恒不变的公式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圈子里打转,与创新的客观要求越来越远。他认为,那种认为辨证论治可解决一切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只能怨自己没有掌握好的思想是一种“现代迷信”,是只求稳定不求上进的表现。
王玉川常说,一个学者所以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就不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一篇文章做出了荒唐的结论,也不等于其中没有一点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对古代文化遗产,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吸取合理内核,这体现了他“创新而不废古”的学术境界。
在对五行学说的研究中,王玉川甄别经学五行与医学五行,认为五脏五行说引入中医学后,不再艰涩难懂,实用价值较高。同时他看到,在五行归类、生克、乘侮、制化以外,譬如“五行互藏”的内容仿佛已被遗忘,成为五行学说的研究空白,教材也沒有反映。
事实上,被遗忘的“五行互藏”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的体质学说,比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苏联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都更为细致和全面。
“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那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治学精神。”“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出成绩。”“不要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这才能把前人的成就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王玉川如是说。
王老说:“我的一生都是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来不得一点敷衍和轻率。我的精力是奉献,一是奉献给青年学子,一是奉献给广大群众。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我从不敷衍,逐字逐句修改,绝不能误人子弟,影响后辈的成长。”
王老说:“我的养生体会是静思、守真、敬业、俭朴,老有所为,自然老有所乐。一个人的养生体会是依据自身状况所拟定的,不可能完全适宜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