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3-10-18崔华于雅雯魏敬周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农村

崔华 于雅雯 魏敬周

摘 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存在着老龄化突出、专业不对口、职称级别低、工作年限长等问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生存困境需要从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职称晋升渠道、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发展路径、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发展困境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哲学社会科学)“数字乡村建设驱动长三角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2023AH050213)。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9-0046-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9.003

作者简介:崔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于雅雯,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魏敬周,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到中共中央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都强调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七篇明确提出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3]。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需要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核心。因此,解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生存现状,检视其发展困境,对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概述

目前,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内涵、制度建设及供需均衡等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来看,其最突出的矛盾在于投入和供给的严重不足,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和供给多数是由地方公共部门单方面决定的,因此,其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较低[4]。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应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体现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制度缺失等方面,这也导致文化服务形式单调,无法有效满足基层群众需求[5]。从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来看,多元化是其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参与者和供给形式两个方面[6]。伴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革新,需要关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服务,以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7]。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荣跃明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梳理了“公共文化”的基本内涵,并从共享性、仪式性、差异性和建构性四个方面剖析了公共文化的功能和特征[8]。梁立新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公眾的基本文化生活权[9]。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部分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单向投入为主的政府主导模式,要实现以政府为主的外源性力量和以社区为主的内源性力量的有效对接与互动[10]。这种对接和互动需要经历长期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灌输模式”到改革开放后“部门供给模式”的变迁,而这两种模式现在都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成为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11]。伴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实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多种创新性的建设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政府主导、精英引导、市场驱动等模式[12]。在“治理真空”和“治理内卷化”背景下,“乡贤治村”对于化解基层文化治理“纵向到底”而“横向未到边”问题大有裨益[13]。新乡贤治村作为现有乡村治理的重要补充,其主要挑战在于制度环境的缺失、乡贤文化的凋零、参与范围有限以及乡贤自身的约束等[14]。

从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角度来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阶层之间非均等现象比较突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正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这一难题[15]。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应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矩阵,对症下药[16]。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应当调整文化服务内容、优化文化服务结构、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实现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无缝衔接[17]。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要依据公共文化资源的特质、种类和品位进行集聚和重组,使公共文化资源在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立体化,形成“集群—辐射”效应[18]。

在当前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连且总体上呈正相关的趋势,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耦合[19]。从农村高质量发展来看,有必要将数字元素融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可及性,为农村高质量发展开辟数字化进路[20]。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较多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人才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存在较强的不均衡性,由于城乡文化资源分布差异巨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获得来源较广,各类文化资源之间具有一定可替代性,但农村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获得渠道有限,导致不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供给,不仅仅是投入、制度和模式的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由“谁”执行的问题。在执行层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是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提升的人才体系建设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尤为重要。

二、概念与假设

乡村公共文化的内涵包括多个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

(一)概念界定

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的分析,需要深入理解农村文化,部分学者将农村文化解构成信仰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实体性文化,具体包括本质关系的思考、规范秩序和文化娱乐活动形式三个层面[2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剧,优秀乡村文化衰落,乡村文化形态锐减,乡村文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部分学者将新时代乡村文化概括为:建立在现代农村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以农村社区和村落为载体,以农民群体为主体,与农民群体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心理结构等密切相关,涉及器物、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次的现代性文化[22]。结合以上乡村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可以看出,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一般是指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而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传播人才、文化服务人才和志愿服务者等[23]。

(二)相关假设

由于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主要根据相关指标的上限值、下限值、临界阈值作为计算指数的基础,数据的分布特点主要针对指标设计和数据收集环节,因此,使用该方法需要指标体系满足以下相关假设条件[24]:

一是独立性,各项指标意义上要相互独立,数据上要避免重叠;

二是可测性,各项数据可以进行定量测度,即使是一些反应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评价的定性指标也需要能够进行量化处理;

三是动态性,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定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具有一定灵敏性,需要相关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公共文化服務整体发展状况;

四是相对稳定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评价相关指标的设定需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具有引导和存在意义,因此,对于短期问题不进行过多的考虑。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主要集中于乡镇文化中心,是构成调研样本的主要对象。

(一)数据来源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在研究中,把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从业人员、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人员、公益性文化机构服务人员等,其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调研难度较大,因此,研究进一步聚焦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与公益性文化机构服务人员。基于以上思考,研究样本主要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主。研究团队在2019—2021年跟踪了重庆、安徽、河北等相关乡镇文化的发展,蹲点调查后,选取了重庆红炉镇文化服务中心、来苏镇文化服务中心、松溉镇文化服务中心、临江镇文化服务中心、何埂镇文化服务中心、吉安镇文化服务中心、金龙镇文化服务中心、三教镇文化服务中心、五间镇文化服务中心、仙龙镇文化服务中心等十个镇街文化服务中心36名工作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评价指标和调研问卷,深入分析其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生存现状,并对其生存困境进行检视。

(二)样本概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主要性别为女性,占比为66.7%;从学历可以看出,63.9%的为本科以下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占比为36.1%,占比较低;从专业分布可以看出,从事群众文化的仅有33.4%,多数从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专业都是非群众文化专业,其中工程类专业占比最高,为38.9%;从职称中可以看出,与工程相关的职称占比最高,其中助理馆员、馆员职称拥有者仅占比33.3%。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工作年限均值为25.53年,从具体数据来看,虽然不同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平均工作年限不同,但所有被调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均在20年及以上。其中,来苏镇文化服务中心平均工作年限最高,为29年;红炉镇文化服务中心和何埂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平均工作年限最低,为20年。

(三)模型构建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是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中采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传统简单加权法相比,该方法不用专家主观评判权重系数的大小,只要确定与决策相关的上限、下限和临界值即可,减少了主观随意性。在该方法中,假设共有n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以这些指标值的上限为半径构建多边形,通过连接各指标值所在的点,可以构建多个不规则n边形,这些n边形通过首尾相连可以构成多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如果有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建出(n-1)!/2个不同的不规则中心n边形,依次计算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面积,求取均值,并求解不规则中心n边形面积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形成综合指数。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需要对各个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在标准化过程中,采用双曲线标准化函数:

式(1)中,U为指标x的上限,L为指标x的下限,T为指标x的临界值。根据以上条件,计算标准化结果,可以得出:

根据公式(2),当x∈[L,U]时,标准化函数就把该区间内的值映射到了[-1,+1]区间。对于第i个指标Mi来说,则有:

若分析过程中,有n个指标,则可以得出一个中心正n边形,其n个顶点为Mi=1时的值,其中心点为Mi=-1时的值,中心点到顶点之间则为各标准化值所在区间[-1,+1],其中Mi=0则构成了多边形指标的临界区。临界区内部表示各标准化数值小于0,为负;外部表示各指标标准化值大于0,为正。

因此,可以得出每个指标的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式(4)中,M为综合指标值,Mi和Mj为单项指标值。

综上所述,通过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可以得出综合指标值M,更进一步的,可以通过将综合指标标准化再计算以M为次级指标的上一级指标值。

四、评价标准与指标设计

通过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理性审视,透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发展困境,探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振兴的基本路径。

(一)评价标准表

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参考各种统计年鉴、公报等相关资料数据以及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相应指标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指标的临界值和上下限值,計算综合指数。为了更好地通过综合指数反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中采用了一个四级分级评价表[25],具体分级如表2所示。

(二)评价指标设计与调查

为了使分析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在研究过程中,重点以《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并参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调查问卷中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设计,最终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评价指标调查表,如表3所示。在调研过程中,主要围绕表3,对调研对象进行数据采集,除表格内相关指标所需数据外,还包括调研对象的年龄、性别、职称、获奖情况、荣誉称号、个人建议等相关数据信息。

为了直观展示样本总体情况,在表3中直接给出各二级指标的样本平均得分,从平均得分情况中可以看出:在基本情况中,调研对象的从业年限总体较长,继续教育开展频次较高,但学历层次整体得分较低;在个人成就中,其获奖情况、作品发表和个人主创作品展演情况多数是级别较低奖项和作品的累加,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奖项和作品;在业务水平中,参与和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次数相对较多,但是其产生的示范带动效应平均得分并不高。

五、基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综合评价的困境检视

基于以上模型设定和指标设计,为了更进一步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振兴进行分析,使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从基本情况综合指数、个人成就综合指数和业务水平综合指数入手,通过二级指标计算一级指标的相关指数,再通过一级指标计算整体综合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综合评价雷达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多数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在个人成就指数方面较高,在基本情况指数方面次之,在业务水平指数方面最低。结合实际调研,发现被调研对象均为在编工作人员,在编工作人员最显著的特点是平均工龄较长,对相关评价制度较为熟悉,且多数处于管理岗位,因此,这部分工作人员的个人成就指数相对较高。但是,每个单位拥有的在编工作人员数量是比较少的,临时聘用人员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内容,因此,其业务水平指数相对较低。对于基本情况指数来说,多数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个典型特点。为了更加全面地进行分析,接下来将从基本情况指数、个人成就综合指数、业务水平指数和人才振兴综合指数进行具体分析,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一)基本情况指数平均值为0.30,处于Ⅲ级水平

从基本情况指数来看,整体发展情况一般,部分发展情况较差。其中红炉镇、何埂镇、临江镇、吉安镇和仙龙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指数在0.25以下,处于Ⅳ级水平,发展较差;松溉镇、来苏镇、五间镇和三教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指数均在0.25以上,0.5以下,处于Ⅲ级水平;其中松溉镇的基本情况指数最高,红炉镇基本情况指数最低,这和各乡镇人才自身的基本情况关系较大。在基本情况中(表3),多数人才的学历情况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两个指标得分较低,继续教育得分多为多次较低级别培训的累加,说明对于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其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级别较低、继续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个人成就指数均值为0.35,处于Ⅲ级水平

从个人成就指数来看,整体发展情况一般,发展情况较好与较差并存,且差距较大。其中红炉镇、何埂镇在个人成就指数方面较高,处于Ⅱ级水平,发展情况较好,一方面和样本采集数量有关,另一方面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多数样本都是该乡镇在个人成就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对象。最低的为来苏镇、仙龙镇文化服务中心,处于Ⅳ级水平,发展较差。从具体数据来看(表3),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在获奖、作品发表和个人作品展演方面是非常薄弱的,多数展演集中于节日活动、主题活动和社区活动,属于常规工作内容,在创作方面缺乏输出。在获奖得分方面,整体得分较低,缺少有力度和有代表性的奖项,更加缺少能够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奖项。

(三)业务水平指数均值为0.28,处于Ⅲ级水平

从业务水平指数来看,整体发展情况一般,绝大部分发展情况较差。其中,松溉镇、仙龙镇、临江镇和五间镇的业务水平指数均在0.25以上,处于Ⅲ级水平,相比于其他镇街,得分相对较高,处于发展较好的水平,其原因在于这些地方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举办各类活动的频次比其他乡镇要高;其他镇街的业务水平指数均在0.25以下,处于Ⅳ级水平,发展较差。从表3可以看出,文化活动的示范效应平均得分为3.78,参与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演出次数平均得分为11.94,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类型及次数平均得分为13.65,这三项指标平均得分较低,是业务水平指数处于Ⅲ级水平的主要原因。

(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35,处于Ⅳ级水平

从综合指数来看,整体发展情况一般。从表4中可以看出十个镇的发展均处于Ⅲ级水平,说明多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综合评价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反映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缺乏。

六、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其绝大多数指数显示重庆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发展情况处于一般以下水平,结合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和技能等级认定普遍缺乏是基本情况指数偏低的重要原因。在学历层次方面,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约束,其中继续教育对个人学历提升方面的缺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乡村公共文化人才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多数人员已经缺乏提高学历层次的意愿;在技能等级方面,多数从业人员虽然从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但是其专业并不对口,因此在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积极性虽然有,但并不强烈。

二是创作动力的缺失导致个人成就指数较低。绝大多数情况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处于被动完成工作的状态,主动开展工作的意愿较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机制约束,又有个体原因,多数工作人员在完成常规工作安排之后,缺乏进一步探索和创作的动力。

三是地方文化资源和业务开展频次是业务水平指数的决定因素。从前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拥有开发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区域,其业务开展频次就高,相对应的业务水平指数就高。对于缺少相应资源的地区,其业务水平指数就较低。从中也可以看出,多数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频次总体较低,其服务能力是有所缺失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具体指数还是从综合指数来看,多数调研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处于较差水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将会向农村倾斜,虽然以前对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较为匮乏,但是,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更加需要抓住历史机遇,建立符合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

(一)以职称评定为抓手,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职称晋升渠道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基层群众,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用传统的职称评价机制去评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会出现评价标准和业务内容脱节的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成长路径,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在工作的同时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

(二)以评奖评优为导向,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发展路径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建设需要综合发展,在稳定基层人才队伍的同时,更加需要对一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进行激励,要加大奖项设立的数量,提高奖励力度,将评奖评优作为增加投入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以此鼓励一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文化创作和输出。

(三)以体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核心,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困难,但是,部分优秀人才是非常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锻炼的,这部分群体的“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如果能够抓住这部分群体,建立“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同的螺旋上升式评价机制,采用动态的人才队伍管理方式去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就能进而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3.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46.

[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2023两会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

[4]  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6):35-39+78.

[5]  疏仁华.论農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1):60-62.

[6]  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4-48.

[7]  李琳,解学芳.文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演进:2008~2015年[J].重庆社会科学,2017(4):89-98.

[8]  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38-45+84.

[9]  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交流,2014(2):191-195.

[10]  李少惠.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困境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4):132-138.

[11]  张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J].理论与现代化,2012(4):25-30.

[12]  方晓彤.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与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17(5):97-102.

[13]  李少惠,赵军义.乡村文化治理:乡贤参与的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J].图书馆建设,2021(4):20-28+35.

[14]  汪开君,苏立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挑战及对策[J].上海农村经济,2020(8):30-33.

[15]  赵迎芳.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2016(5):181-185.

[16]  廖晓明,徐海晴.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探析[J].长白学刊,2019(1):149-155.

[17]  袁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失衡难题何解[J].人民论坛,2019(14):138-139.

[18]  谭乔西.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的集群与辐射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6(5):87-93.

[19]  张红凤,杨方腾,井钦磊.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政策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2):58-70.

[20]  羅娟.过程型逻辑: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J].农村经济,2022(10):82-90.

[21]  张良.农村文化的内涵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1):17-22.

[22]  郑胜男,张儒威.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56-59.

[23]  龙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保障建设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24]  孙晓,刘旭升,李锋,等.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2016(17):5590-5600.

[25]  李锋,刘旭升,胡聃,等.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江苏大丰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7(9):2006-2012.

Rational Examin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and Art Service Talents

Cui Hua1   Yu Yawen2   Wei Jingzhou2

(1.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400047;

2.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Finance,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Rural public culture and art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in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ongqing rural public culture and art service talents, such as aging, professional mismatch, low professional title and long working years.To improve the survival predica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and art service talents, we need to start from many aspects.For example, we should broaden the promotion channels 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and art service talents, broade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and art service talents, and explore the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combining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Key Words: rural areas; public cultural and art services; dilemma inspection; polygon comprehensive graphic method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