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023-10-18王文晴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6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心理品质综合性

王文晴

(合肥市永和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一、研究背景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父母离异、隔代教养、高龄二胎等),社会环境的改变(如社交媒体兴起、电子游戏泛滥等),这些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建设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规范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等。这些文件都强调心理健康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初中生心理特征及现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自我意识、行为模式等逐渐成熟,青少年常会出现不安、焦虑和自卑等心理特点。这个时期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反感家长老师的说教,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要求常常表现出抗拒的态度或逆反的行为。这个阶段他们非常重视与朋友的关系,渴望他人的认可,但因自控能力、辨认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诱惑,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在之前疫情特殊时期,由于长期居家线上学习,青少年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的情绪、认知、行为受到限制,再加上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缺少沟通的技巧,繁重的学业带来压力,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亲子矛盾容易激化,青少年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依赖电子产品宣泄不良情绪,导致沉迷网络。总之,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迅速、最反复无常的“暴风骤雨”时期,只有平稳度过这一场考验,青少年的心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最终形成独立健康人格。

三、“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组成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美德力量,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六大类,共24种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描述是多向度的,是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一系列积极心理品质的集成。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可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综合性”。所谓“综合”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语文内部的综合,即听说读写的综合;二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三是语文学科与生活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创设具体情境,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便于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四、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课前教材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包含着丰富的教学主题,并且在内容安排上有较明显的层级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引导其和志趣高雅、品行端正的人做朋友,认识到交益友的重要性,走好青春重要一步;八年级“以和为贵”培养青少年友善谦虚和宽容的积极心理品质等;九年级下册“岁月如歌——我们的中生活”专题和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内容温情照应,告诉学生毕业时需要珍惜友情,感恩师长,扬起新的人生风帆,去迎接高中生活。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联系,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学生乐于接受。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让学生从课程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在分析教材基础上,教师要对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切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在分析梳理教材内容时要做到目标明确,取舍有度。

(二)课堂教学实践

1.完善教学目标,渗透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比较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其实,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符合学科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一定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起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正向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综合性学习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等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除了体现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合作设计方案,激发创造力品质

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比备一节常规课麻烦得多,实施过程往往也会持续很久,因此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这导致教师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而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发现,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思维被禁锢,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发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呢?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其次,在开展综合性活动之前,应开展充分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新闻案例、图画、视频等形式引出话题,通过抓关键字词的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在小组中讨论或头脑风暴,大胆提出个人想法。这个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程序性的知识支架、思维导图类的“思维支架”,让他们根据主题展开多边联想,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最终当一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取代了原本抽象的主题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也被激活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了保障。

3.鼓励自我展示,锻炼勇气、谦虚品质

青少年的表现欲望一般比较强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得到他人认可,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不过,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对自我的认可度不高,不够自信,缺乏自我展现的勇气,常常在欣赏他人的风采时,内心产生一种失落感。这两种情绪若不加以引导,非常容易向自负和自卑两个极端发展,不利于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

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活动为主,形式丰富多样,如讲故事、演讲、辩论、古诗词吟唱、课本剧表演等,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克服上台展示的心理恐惧,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真诚欣赏和接纳他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助推其形成谦逊、审慎的积极心理品质。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城市的孩子有很大不同,父母大多外出打工,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孩子交由祖父母照顾。还有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不够自信、敏感害羞或自尊心强、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比如“有朋自远方来”活动中,有一个向朋友展示风采的环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大方地走到台前,笔者在课前做了这些准备:先让学生写好自我介绍,然后同桌之间交换互批,要求补充同桌身上的三个优点或特点。之后教师从结构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辅导。最终,每位同学都有了一份有自己特色的比较优质的自我介绍。当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的风采展示环节流畅,学生因为胸有成竹而变得自信活泼了许多,无论是说话的声音还是动作姿态,都自然了不少。这次成功的经验,必然会成为下一次站上讲台的动力,勇气就这样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4.关注交流评价,深化仁爱品质

综合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主要有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方式,并且评价交流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评价用语和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及时客观的正向评价,可以赋予学生更多自信和勇气;简单敷衍的不当评价,则不利于学生形成彼此欣赏、相互帮助的仁爱品质。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进行评价时,简单笼统的一句“正确”或“错误”无法起到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欣赏学生,肯定他们积极的态度,明确地指出努力的方向,或做出具体的方法指导,能发挥评价的正向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要尊重他人的努力、包容他人的不同,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他人的闪光点;当有质疑的时候,只能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义,而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恰当的评价用语或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他人或自己做出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支持和信任的关系,彼此接纳包容,才能通过清晰而准确的交流,有效地解决当下的问题。这种积极的合作环境能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得到深化。

例如,因为在课堂上常常需要分组开展讨论,笔者对小组成员明确了分工,除了有“组织者”“发言者”“计时员”“记录员”外,还安排了“鼓励者”。“鼓励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正向积极的语言,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各抒己见。这几个角色组内成员轮流承担。每次讨论时小组的“鼓励者”都是不同的学生,负责发言提问的人员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几轮讨论之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鼓励别人或被别人鼓励,都能体会到支持与被支持、爱与被爱的感受,都能在充分的交流与对话中提高沟通能力,滋养仁爱品质。

(三)课后总结反思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无论个人生活还是学习,持续不断地自我反思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可以撰写心得体会、反思日志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在活动中做得比较出色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增强自我效能感,并升华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一般来说,笔者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一是总结得失。在活动中取得了什么成果、获得了什么经验、习得了什么方法等,这是“得”。在活动中发生了什么错误、有哪些遗憾、应吸取什么教训,这是“失”。总结所“得”,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并能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满怀感恩和希望;反思不足,可以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理性地审视自己,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错误,也让学生学会宽容地对待自己和组员。二是反思如何“扬长避短”,即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失误,如何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和集体的特长,使下次的活动开展得更好。三是反思如何“取长补短”,让学生深入反思在交流评价活动中其他小组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法值得自己借鉴,引导学生欣赏他人。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利用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内容的再次开发还不够充分。其次,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效果评价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这对后续实践的开展必然会有影响。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衡量标准,深度整合教材,探索更有效的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堂教学途径。

总之,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内容众多,仅仅靠一堂课,或一次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同时促进所有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而且也不可能严格划分某个阶段来培养某些积极心理品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重点培养某种品质,以点带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心理品质综合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