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运用逻辑方法

2023-10-17程立海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39期
关键词:谬误话语权逻辑

程立海

入乎其内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上海语文界在江苏教育界概括的“双基”教学基础上,将“文学”纳入“双基”范畴,进而将“双基”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2017年颁布、2019年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将“逻辑”放在重要位置。“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逻辑,只有将逻辑知识灵活运用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解决问题、活学活用,才能应对具体的问题和试题。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逻辑思维的品质与能力的考查力度在不断加大。将语言的准确性与逻辑的严密性融合考查依然是今后考查的趋势和方向,尤其是论述类文本。可见,学会、掌握和运用逻辑方法,非常重要而迫切。

那么,如何运用逻辑方法,从容应对阅读文本呢?不妨从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切入。那么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由“发现”“运用”“采用”三个动词可知,这是一个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再通过“逻辑谬误”“推理形式”“论证方法”这三个词组,不难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逻辑谬误”的辨识是基础,通过辨识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与方法;“推理形式”是逻辑的框架或者模式,相较于前者来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与总结;而“论证方法”是我们进行论证时所采用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强调多种推理过程的综合运用。可见,这三者之间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关系,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的。因此,同学们应初步辨识逻辑谬误,在辨识逻辑谬误的基础上把握基本的推理形式,在辨识逻辑谬误、把握推理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论证的要求和方法。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同学们都知道,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逻辑谬误就是违背思维规律的错误,它包括在界定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等各个环节出现的、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的错误形式。因此,要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和思考。如: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被当作祭品杀掉,但允许被杀之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还是假。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學家漂流到这个岛上,他在被杀之前说了一句“                 ”,使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

答案: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题中要求的结果是“没有办法杀掉他”,而从材料内容来看,无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都难逃一死,所以哲学家所说的话只有让岛上的长老无法判定真假,才能达到活命的目的。如果认为哲学家说的“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是假话,就应该在错误之神面前将他杀掉,那么他的话又成了真话;如果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应该在真理之神面前将他杀掉,那么他的话又成了假话。岛上的长老无法判定哲学家所说的话是真是假,所以无法杀掉他。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有效的推理形式,也称“正确(符合推理规则)的推理形式”,与“非有效的推理形式”相对。指的是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并且任何前提为真时,结论一定为真,即在一个有效的推理形式中,其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如:

今晩,你不来接我,我就只有露宿街头了。

这是一种假两难推理,理由是:没人来接,还可以自己打车回家、走路回家,也可以住在宾馆,还可以到附近朋友家投宿。

这种假两难推理给出的两个选择看似难以抉择,二者只能取其一,但其实并不全面,即不涵盖所有的可能,是无效推理。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在论证观点时,要采用正确、恰当、合理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从而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以理服人。如:论述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的一段:

梅花经过严寒的历练,才有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丽;蚌经过沙砾的磨炼,才有可能孕育出珍珠;人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有可能见到彩虹。因此,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不应害怕,而要把它当成一次成就精彩人生的机会。

这一文段围绕中心论点,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列举事例,形成排比。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不太吝啬“经典”名词的时代。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

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但深通艺术的人既不看重权势的眼色,也不在意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像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经典”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没有任何一部是靠文学本身之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没有领袖钦定,没有权威推荐,没有大众投票或“点击率”,没有资本推动,更没有文化殖民,等等,总之,这些书呆子没有与任何意义上的权力合谋,他们甚至没有凭借小说成名的动机,他们是帝国的臣民、草民,不仅不懂人有发表言论的“公民权利”,也没有想到由此获得掌控别人言论的“权力”,也就是说,这些文人无聊时空留纸上的那些文字成为经典,与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力谋求没有关联,只要检索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巨匠们弱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这种无形的筛选?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以《红楼梦》为例,……即便没有王国维们,《红楼梦》依然是经典。

⑦权力不是可以让一部三流作品得头奖吗?不是可以让一部非文学作品成为教程上的“文学名著”吗?这当然是事实。据说苏联当年只要经最高权杖点化,一部作品便可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无情的是,文学的自然法不承认这般评奖和排序,总是根据自己的尺度对作品重新甄别与拣选,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专权者和文化把头们合力钦定的“样板”从读者视线中悄无声息地抹去。

⑧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假象。□则不只是错觉,而且是可笑的。这是两条轨迹。《变形记》《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的作者哪一位出生或者来自大国强国?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海明威、莫泊桑、梭罗,谁能证明《老人与海》《项链》《瓦尔登湖》是借势于或受庇于超级大国而产生的?

(选自《报刊文摘》,有删改)

1.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联,补出第⑥段省略号处的论证说理内容,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他们的评论算是一种话语权造势

②王国维们的鼓吹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红学”横空出世

③那么这种话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

④王国维、胡适、鲁迅是著名学人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如莫言先生获“诺奖”让很多人习惯地与“国力”联系起来

②这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

③并且欢欣鼓舞

④但由此认为文学经典与经济政治强国之间水涨船高

A.④②③①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谬误话语权逻辑
混淆视听的语义谬误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