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陶渊明之隐逸
2023-10-17李一笑
李一笑
在陶渊明所处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知识分子为保命而不断退却,隐逸仿佛成了求官的一种手段,但陶淵明显然不是。
陶渊明是失望的,被人生的荒诞伤了心。当他无力对专制进行“物理”意义上的反抗时,他便转头奔向山林,树起了精神上与之对抗的旗帜。陶渊明怎会不知道田园生活同样有艰辛的一面,他曾食不果腹,生活一度陷入窘境,妻子也抱怨生活的穷困。但是面对精神的丰盈还是物质的充足的选择,陶渊明格外坚定。他永远把精神放在物质之上,把那些污浊与混乱弃之蔽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漂泊不定的灵魂最终静心于田园。
陶渊明热爱生活,将平凡的农耕生活艺术化。他用行为和诗句告诉着世人,即使人生遍地荒凉,即使身处这令人失望的时代,我的精神也不麻木,生活依旧可爱。正如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陶渊明之前,有没“认清”生活真相但仍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者屈原,也有看透生活真相后选择置身世外、冷眼旁观的庄子。可以说陶渊明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既清醒又热爱。自靖节先生“结庐在人境”开始,此后的“田园即著陶之色彩”。平常生活中“情绪稳定”的人总是能被人称赞上几句,但依我看,表面上的“情绪稳定”“内核强大”不算什么,靖节先生才是真正的稳定又平和。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了悟了人生整体的悲观性,却能平静温和,还能在余暇时光里,从容不迫地享受当下生活中的种种趣味和快乐。
或许会有人批评陶渊明在乱世中只会“独善其身”,逃避责任,对天下百姓毫无怜悯。他们的这一想法让我想起一句话:“逃离,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奔向,正如放弃恰恰意味着坚守。”有多少人能在几乎要把人压迫得窒息的专制之下健康阳光地活着?若非本身就有权有势,否则如何在这动荡不安、官场腐败的时代安身立命。那么孤独的陶渊明又有何去处?无奈的叹息中,他抬眼望向南山的方向,于是决心远离这“樊笼”,回到他心有所依的“故渊”。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梅溪湖中学】
点评
陶渊明不是求名求利的假隐逸,他的归隐源于真实内心世界的追求。伟大的精神品质在艰难困苦中其光芒更加璀璨,我们能感受到作文充盈着理性的思考。在作文的结尾,对陶渊明“独善其身”的异议作出解释,点明了实质。
(指导老师: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