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1号” 龙眼在海南儋州引种试验初报
2023-10-17洪继旺杨子琴胡文舜王家保李松刚
洪继旺,张 蕾,杨子琴,胡文舜,王家保 ,李松刚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口,571711;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州,350013 )
“宝石1号”龙眼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冬宝9号”为母本、“石硖”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在福州具有早产、丰产、稳产、优质、大果等特点,平均单果质量14.3~16.5 g,果肉黄白色、半透明、不流汁、肉质脆、化渣、味甜、汁液多,果实离核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5%~20.3%,可食率70.0%~76.4%,在福州地区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熟,是综合性状优良的龙眼新品种[1],综合经济性状也优于目前国内外主栽的早中熟龙眼品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海南儋州的适应性尚未有研究。
海南省儋州市是海南龙眼的主要产区之一,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000 h以上,常年平均气温为23.5 ℃,雨量适中,年均降雨量1 815 mm。2020年儋州市龙眼种植面积约439 hm2[2],主要分布在兰洋镇、南丰镇和各个农场,主栽品种为“石硖”和“储良”,2个品种的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一方面,海南保亭县、乐东县等“石硖”和“储良”的优势区域可以用氯酸钾催花进行反季节生产出品质及售价均远高于儋州市的龙眼果实,而儋州市由于气候条件不足,导致反季节催花难、卖相差、售价低,难以和优势区域进行竞争。另外,儋州市龙眼优良品种少和品种结构不合理,这造成了儋州市的龙眼产业规模受限,故探索引种对氯酸钾更敏感、丰产优质的龙眼新品种,加速调整龙眼品种结构是解决儋州市龙眼产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引种地概况
试验材料为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引入的早熟龙眼品种“宝石1号”,2017年4月嫁接到石硖实生苗上,株行距为4 m×5 m。2020年开始投产,生长结果期间按照常规栽培措施管理。引种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完善,采用生草栽培,安装了肥水一体化灌溉设施。
1.2 方法
嫁接亲和性和接穗生长情况观测:2017年,以5年生的“石硖”龙眼实生树为砧木,嫁接“宝石1号”,接穗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提供,在矮化的主枝上进行嫁接,同时嫁接海南儋州市主栽品种“石硖”为对照。每个品种采用切接法嫁接10株,嫁接时间为2017年4月21日,嫁接期间天气晴朗,接穗保存时间和嫁接技术熟练程度基本一致,嫁接后管理条件相同。2017年5月下旬观察嫁接成活率,以砧穗的一致性和苗木的生长情况做判断[3]。抽生枝梢后记录生长情况,主要测定接穗长度和粗度,接穗长度为嫁接口到枝梢末端的长度,接穗粗度为嫁接口上端约5 cm处的直径。
植物学和生物学性状观测:2019—2021年开始在引种基地随机选取3株生长正常的“宝石1号”和“石硖”分别进行挂牌调查,参照文献[4]的方法观测记载植物学性状和营养生长期枝梢生长情况及记录花果发育和采收期等主要生物学性状。
果实品质性状测定:2020—2021年在果实成熟期分别从挂牌的“宝石1号”和“石硖”上随机选取成熟果实30个,参照文献[4]方法测定平均果形指数、平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等品质性状。果形指数为果实纵横径比,果实纵横径用0~150 mm的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定,果实质量测定选用乐祺电子天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日本ATAGO便携式数显折射仪PAL-1测定。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0.1统计软件处理试验数据。
氯酸钾催花效果观测:2022年4月19日开始在选取的“宝石1号”和“石硖”上使用氯酸钾进行催花,按每1 m2冠幅用90%纯度250 g氯酸钾加15 kg水溶解后沿滴水线淋施。通过测定两者的成花率(成花率=抽生花序的枝条数/总枝条数×100%)和现花期(淋施氯酸钾到看到花穗所需的天数)评价两者的催花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种表现
2.1.1 嫁接亲和性和接穗生长情况 “宝石1号”和“石硖”嫁接亲和性和树体长势比较见表1,“宝石1号”和“石硖”的嫁接成活率和亲和率均超过75%,但无显著差异。嫁接12个月后 “石硖”平均枝梢长度为121.5 cm ,平均枝梢粗度为21.5 cm ;“宝石1号”平均枝梢长度为142.0 cm ,平均枝梢粗度为23.6 cm 。高接换种4年后,“宝石1号”平均株高412.3 cm ,平均冠幅为417.7 cm。“石硖”平均株高为380.5 cm,平均冠幅为373.4 cm。通过表1的差异显著性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宝石1号”树体生长和冠幅扩大比“石硖”快。
表1 “宝石1号”和“石硖”嫁接亲和性和树体长势比较
2.1.2 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 “宝石1号”树姿直立,树形不规则形,主干平均高度为42.1 cm,平均干周为61.2 cm,主干粗糙,主干颜色为绿白色,新抽生枝条颜色为绿色,老熟枝条颜色为红褐色,嫩叶为紫红色,成熟叶为浓绿色,复叶叶柄灰白色,平均每片复叶着生小叶4~4.5对,小叶对生排列,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小叶为椭圆状披针形,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脉明显,复叶平均长度为14.0 cm,小叶平均长度13.7 cm ,小叶平均宽度4.2 cm ,小叶叶柄平均长度0.4 cm;花序形状为阔塔形、花序平均长度144 cm、花序平均宽度80 cm,由花轴上着生侧穗和小穗组成,花瓣为黄白色。
“石硖”树姿开张,树形半圆形,主干平均高度为31.2 cm,平均干周为50.1 cm,主干粗糙,主干颜色为灰白色,新抽生枝条颜色为黄绿色,老熟枝条颜色为黄绿色,嫩叶为紫红色,成熟叶为浓绿色,复叶叶柄灰绿色,平均每片复叶着生小叶4~4.5对,小叶对生排列,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小叶为卵状长椭圆形,叶尖钝尖,叶基楔形,叶脉明显,复叶平均长度11.5 cm,小叶平均长度10.3 cm ,小叶平均宽度3.5 cm ,小叶叶柄平均长度0.3 cm;花序形状为塔形,平均长度121 cm,花序平均宽度45 cm,花轴上着生侧穗和小穗组成,花瓣为黄白色。
2.1.3 主要生物学性状 枝梢生长特性。“宝石1号”树势强,枝条密度中等,未结果树在儋州1年抽生春梢1~2次,夏梢2~3次,秋梢1~2次,冬梢0~1次。结果树1年抽梢3次,采收后抽生夏梢2次,抽生的夏梢较长,8月初开始抽生,9月底10月初抽生第2次梢,10月抽生秋梢,11月上旬老熟。该品种分枝能力较强,生长量较大。“石硖”树势中等,枝条密度中等,未结果树或结果树在儋州的抽梢次数与“宝石1号”相似。抽生的夏梢较“宝石1号”短,分枝能力较“宝石1号”弱,生长量较大。
开花结果习性。“宝石1号”11月中旬秋梢完全老熟,经过低温干旱后,该品种1月上旬出现红点,抽穗期2月下旬,初花期3月中旬,盛花期3月下旬,谢花期4月中旬,第一次生理落果3月下旬,第二次生理落果4月中旬,第三次生理落果不明显,果实成熟期7月下旬至8月初。“石硖”开始成熟时间为7月中旬,“宝石1号”与“石硖”成熟期接近,具体物候期见表2。
表2 2020—2021年“宝石1号”和“石硖”物候期
丰产性及抗逆性。“宝石1号”枝梢生长速度快,抽穗较整齐,易成花结果。2020—2021年2年的成花枝率达到90%以上,花量中等偏大,产量高,4年生树平均株产约40 kg,丰产性较好。儋州位于海南省西部,是台风影响频繁地区,热带作物在7—11月容易受到台风的不利影响,而“宝石1号”在试验期间未受到明显的风害,表现出较强的抗风能力。“石硖”也较易成花结果。2020—2021年2年的成花枝率也在90%以上,与“宝石1号”无差异,花量中等,产量较“宝石1号”低,4年生树平均株产约30 kg,丰产性较“宝石1号”差。“石硖”的抗风性较好,但耐旱性较差。
2.1.4 果实性状及品质 “宝石1号”果穗大,果实近圆形,果实整齐,果肩平,果顶钝圆形,果皮黄绿色,光滑,内果皮为浅白褐色;果肉黄白色,半透明,肉质脆,稍流汁,微香,易离核。2020—2021年观测的结果表明,“宝石1号”和“石硖”在果形指数、平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4大指标方面均达到了国家龙眼一级鲜果标准[5],“宝石1号”的果形指数、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比“石硖”高,且4大指标均优于“石硖”(见表3)。与选育地相比,海南儋州地区“宝石1号”的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比较接近。
表3 “宝石1号”与“石硖”主要果实性状和品质对比
2.2 氯酸钾催花效果及成熟期
氯酸钾对“宝石1号”和“石硖”成花的影响见表4,使用相同剂量的氯酸钾催花后,“宝石1号”现花期的天数比“石硖”短,表明其更易成花。“宝石1号”平均成花率为77.24%,也极显著高于“石硖”。
表4 氯酸钾对“宝石1号”和“石硖”成花的影响
氯酸钾催花的“宝石1号”果实成熟期为10月15日,单株产量为30.5 kg,“石硖” 果实成熟期为10月4日,单株产量为18 kg。两者的品质与自然开花的相差不大。
3 结果与讨论
“宝石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杂交育成的优良龙眼品种,丰产稳产,在福建福州地区成熟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引种到海南儋州试种后,成熟期为7月中旬,比选育地福州早2个月左右,其丰产性、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和选育地相差不大。与本地主栽龙眼品种“石硖”相比较,“宝石1号”龙眼在果形指数、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石硖”龙眼,形成丰产树冠较快,易成花,果实成穗性好。“宝石1号”使用氯酸钾催花的成花率极显著高于“石硖”,初步推测“宝石1号”对氯酸钾敏感,在儋州多雨气候条件下表现好于“石硖”。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宝石1号”适合在海南儋州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