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斑蟳人工育苗技术
2023-10-17杨明秋蒲利云陆建学夏连军
邹 雄,杨明秋,蒲利云,陆建学,夏连军,刘 鑫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口 571126)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又名花蟹、十字蟹、花市仔,为梭子蟹科(Portunidae)蟳属(Charybdis),全身带有红褐色加深褐色的斑点纹路,其胃区两侧有突出呈现十字形状的条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以及中国沿海区域。随着渔业的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中国野生锈斑蟳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种群和渔获量也在逐年减少[1]。由于天然海域捕捞锈斑蟳的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对锈斑蟳人工养殖和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锈斑蟳的研究主要有渔业生物调查、渔获锈斑蟳的调查[2]、食物组成、肉质营养评价[3]、分布生物学、生态学、过敏原理、体内挥发性组分的分析[4]、种子和幼虫的生长[5]、胚胎发育[6]、亲蟹培育[7]、育苗[8]等方面。
本研究以卵块刚产出不久、干净紧密、体表没有寄生虫且肢体完整的锈斑蟳亲蟹作为研究对象,在温度27.5~29.5 ℃、pH 7.8~8.6 的条件下进行了锈斑蟳人工育苗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亲蟹购自A市某水产品批发市场,重量141.5~166.9 g,背夹长58.7~61.2 mm,宽86.8~89.3 mm。
亲蟹入塘前要进行消毒,用200~300 mg/L 甲醛溶液浸浴10 min,再用清水冲洗,然后将其置于培养池中。亲蟹培育池是半埋式的室内水泥池塘,在池塘底部铺上10~15 cm 的沙土,面积约为培育池的4/5,然后向培养池中加入适量的空气,将经过沙化处理的海水灌入80 cm 的高度,保证较暗的光线。
投喂饵料: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hazen)及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O.F.Muller)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系饵料室;卤虫(Artemia)来源于南英生物技术饲料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亲蟹培育 挑选卵块刚产出不久、干净紧密、体表没有寄生虫且肢体完整的锈斑蟳亲蟹作为研究对象,在26 ℃的同盐度海水中暂养1 d。第二天,清水冲洗干净亲蟹身体表面的污垢,再用50 mg/L 制霉剂浸泡2 h,然后将其放入海水中暂养,去除残留在体内毒素,保持充气状态,根据残留饲料数量调节饲料用量,并逐步增加水温,从室温增加到28.5 ℃,温差维持在±1 ℃。在温度不超过0.5 ℃范围内持续充气,以促进幼蟹抱卵期的发育[9]。每天早晚各投喂饵料1 次,投饵量为蟹体总质量的5%~10%,并保持海水温度在26 ℃,使抱卵螃蟹发育成熟。
1.2.2 育苗池准备 利用30 mg/L 高锰酸钾对育苗池进行消毒。用200 目筛绢网将海水过滤后在育苗池中加至80 cm 深,然后将其他育苗器具消毒晾干,按生产要求进行排种。水温、盐度与亲蟹育苗池的水温和盐度基本相同。育苗池内幼体密度约为100 000 头/m3,光照度3 500~10 000 lx,避开强光照,以免使幼体趋光,增加互残概率[10]。
1.2.3 人工育苗管理
1)T1 期、T2 期:投喂轮虫,每次投喂15 个/mL,每天投喂1~2 次。
2)T3 至T6 期:主投喂卤虫幼体,其次为轮虫。T3期前期每次投喂卤虫幼体15 个/mL、轮虫15个/mL,随后卤虫投喂量逐步增加,轮虫投喂量减少;T4 期后停止投喂轮虫,T6 期后期每次投喂卤虫25 个/mL,再适量增加卤虫成虫。
3)M 期:将鱼虾贝弄碎投喂。投喂量与蟹体体重有关,大眼幼体期日投喂蟹体体重的140%,Ⅰ期幼蟹期投喂蟹体体重的180%。
在一个繁殖季节中,锈斑蟳产卵5次,间隔3~7 d,第一次产卵数量要多于后期产卵。雌性螃蟹产卵量为10 万~150 万粒。
不同培育时期换水情况如表1 所示。T1 至T3期都要微量充气。换水时需注意温度变化,温差需小于0.5 ℃。T6 后期,出现强烈的气体膨胀情况。整个育苗期应加强病害防治,常用防治药剂有盐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消毒剂等。药剂要进行适当的更换,以防止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
表1 不同培育时期换水情况
1.3 数据分析
混合存活率是指某时刻存活的蟹苗数量与T1期蟹苗数量的比值[11]。
式中,Ai为第i天混合存活率,NT1为投入T1 期的蟹苗数量,Ni为第i天存活蟹苗数量。
总体蟹苗存活率是指变态到某一期蟹苗数量与T1 期个数的比值。
式中,Bi为某一期蟹苗的存活率;NTi为变态到某一期的蟹苗数量;NT1为投入T1 期的蟹苗数量[12]。
阶段存活率是指某一期蟹苗数量与其前一期蟹苗数量的比值。
式中,Ci为Ti期蟹苗阶段的存活率;NTi-1为前一期(Ti-1 期)的蟹苗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蟹苗混合存活率结果
蟹苗混合存活率变化情况如图1 所示。由图1可见,蟹苗混合存活率试验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第15 天蟹苗混合存活率下降至23%;第25 天,蟹苗平均混合存活率下降至5%。前3 d,秋季育苗的混合存活率要比春季育苗混合存活率高;第5~16 天,春季育苗混合存活率要比秋季高。第24 天、第25天,春、秋季混合存活率均在5%左右。秋季育苗和春季育苗结果相近。
图1 蟹苗混合存活率
2.2 蟹苗阶段存活率结果
蟹苗T1、T2、T3 期幼体存活率如图2 所示。T2期,蟹苗春季幼体存活率为77.8%,秋季幼体存活率为74.2%,略小于春季幼体存活率;T3 期,蟹苗春季幼体存活率为75.4%,秋季幼体存活率为50.6%,比春季幼体存活率低24.8 个百分点。T1 至T3 期,蟹苗在春季比在秋季更容易存活。
图2 蟹苗T1、T2、T3 期幼体存活率
蟹苗在T4、T5、T6 期幼体存活率如图3 所示。T4 期,蟹苗春季幼体存活率为73.0%,秋季幼体存活率为70.8%,略小于春季幼体存活率;T5 期,蟹苗春季幼体存活率为85.4%,秋季幼体存活率为83.0%,也略小于春季存活率;T6 期,蟹苗春季幼体存活率为72.0%,秋季幼体存活率为86.2%,比春季幼体存活率高14.2 个百分点。T4 至T5 期,蟹苗春季比秋季更容易存活;T6 期,蟹苗在秋季比在春季更容易存活。
图3 蟹苗T4、T5、T6 期阶段存活率
大眼幼体阶段(M 期)和幼体发育阶段幼体存活率如图4 所示。在大眼幼体阶段,蟹苗在春季幼体存活率为41.6%,在秋季幼体存活率为60.6%;幼体发育阶段,即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幼蟹阶段,蟹苗在春季幼体存活率为45.6%,在秋季幼体存活率为39.4%。结果表明,两个阶段蟹苗在春季和秋季幼体存活率不同,在大眼幼体阶段蟹苗在秋季更易存活,在幼体发育阶段蟹苗在春季更易存活,春季更适合培育蟹苗。
图4 大眼幼体阶段(M 期)和幼体发育阶段幼体存活率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平均存活率如图5 所示。综合秋季和春季的育苗结果,T1 期蟹苗平均存活率最高,为100.0%,随后平均存活率逐渐下降,到T3 期蟹苗平均存活率为63.0%。T3 至T5 期平均存活率逐渐变高,T5 期平均存活率达84.2%,然后蟹苗平均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幼蟹时期平均存活率最低的,仅为42.5%,其次是T6 期变态为大眼幼体期,平均存活率为51.1%,两个时期蟹苗死亡率较高,达50%。
图5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平均存活率
2.3 蟹苗总体存活率结果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总体存活率如图6 所示。整个育苗过程总体存活率呈逐级下降的趋势,前3个时期下降速率比较快,到T3 期蟹苗在春季和秋季总体存活率为48.1%,T6 期(大眼幼体期)总体存活率为11.4%,最后发育成为Ⅰ期幼蟹的育苗总体存活率为5.0%。
图6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平均总体存活率
2.4 幼体发育周期
锈斑蟳的幼体发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溞状幼体阶段,其中需要进行6 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再经过一次蜕皮变态为Ⅰ期幼蟹。锈斑蟳幼体发育周期如表2 所示。随着培育时间增加,发育周期逐渐变长。T1 至T5 期发育时间在3 d内,随后每个时期延长1 d 左右,春秋两季完成幼体发育过程分别需要20~24 d 和23~26 d。
表2 锈斑蟳幼体发育周期 (单位:d)
3 结论
锈斑蟳资源群体数量逐渐减少,对锈斑蟳的人工繁殖、育苗技术研究意义重大。以锈斑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锈斑蟳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①综合秋季和春季育苗情况,从蟹苗平均存活率来看,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幼蟹时期存活率是最低的,为42.5%,其次是T6 期大眼幼体时期,存活率为51.1%。两个时期蟹苗的死亡率较高,达50%。②整个育苗过程总体存活率呈逐级下降的趋势,到T3期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平均总体存活率为48.1%,T6 期大眼幼体时期的存活率为11.4%,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幼蟹的存活率(育苗存活率)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