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五台佛光寺无垢净光塔门楣研究

2023-10-17杨晓芳王炜

大众考古 2023年6期
关键词:门楣图案

文 /杨晓芳 王炜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约30公里的佛光山腰,作为五台名刹,虽地处僻静的南台外,却是五台山现存最古老的寺庙。据史籍所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67—499 年),北周建德三年(574 年)武帝灭佛波及佛光寺,寺庙被毁。唐初高僧解脱禅师重修佛光寺,在唐武宗会昌法难期间(840—846 年),寺宇再次遭受破坏,唐宣宗继位(846 年)后便复兴佛法,诏令愿诚主持重修佛光寺,并于大中十一年(857 年)完工。宋以后佛光寺声名渐隐,金代修建了大型配殿文殊殿等,明清时期又经过多次修补添建,渐成现今格局。

1937 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首次对佛光寺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和记录,佛光寺才重新走入大众视野。1961 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光寺作为支撑申遗的核心寺庙,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光寺无垢净光塔位置示意

走进山门,抬眼望去便是坐落在高耸台地上的东大殿,双树婆娑间雄阔豪迈的唐风扑面而来。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 年)的东大殿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殿堂式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保存完整,被梁思成称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就在大殿后方的山坡上,还保存有一座早于东大殿一百余年的无垢净光塔,该塔曾因出土一批精美的白石造像而引起学界关注。根据造像题记,该塔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年),是佛光寺现存有明确纪年的佛塔中年代最早的一座。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存放于佛光寺库房,曾作为无垢净光塔重要建筑构件的一件石质门楣。

背景

唐朝李氏政权崇信佛教,至武周尤甚。据潘吉星《论韩国发现的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李致忠《<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译刻考》等文研究考证,圣历二年(699 年)起武后因年迈多病,求诸佛法消灾增寿,先命于阗高僧实叉难陀译出《离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随后又于长安元年(701 年)命弥陀山和法藏重译出第二版,并更名为《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这一版本成为通行译本,于次年刻印,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如1966 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即为武周时期的印本。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密教典籍,宣扬通过读写陀罗尼经咒或广修佛塔供养此经,可达到护国安民、延年增寿、消灾灭罪的目的,因此此经与佛塔修建密切相关。如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史思明在范阳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为肃宗建造东、西两座无垢净光塔,今塔虽已不存,但由张不矜所撰、苏灵芝所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仍存寺内。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年)福建观察使柳冕在福州乌山为德宗祝寿祈福而建无垢净光塔一座,唐末塔毁,现存石塔为五代时复建,塔侧仍存《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佛光寺无垢净光塔是目前现存年代最早的无垢净光塔。

释迦坐像底座题记拓片(《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石造像卷》)

佛光寺无垢净光塔坐东朝西,为砖塔。地面条砖铺墁,上起双层八边形须弥座塔基,上层塔基每面设三个壸门,塔基残存红、白、黑、黄等彩绘,可见卷云花草图案,但大多脱落或模糊。塔身坍塌严重,原有形制不明,现基本呈圆包状,残高约3.17 米。

1937 年梁思成一行调查佛光寺时,在东大殿佛台上摆放有一尊出土于无垢净光塔、唐天宝十一年(752 年)白石造释迦坐像。梁思成认为造像题记所称“无垢净光塔”为大殿南侧的祖师塔,造像原在祖师塔内,是后来移至大殿内的。当时调查队或许耳闻了无垢净光塔为后汉刘知远墓的传说,加之塔体已被黄土掩埋类似坟冢,因此未对其进行调查,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仅记录了无垢净光塔南侧的两座唐代砖塔。

1950 年,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组织的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文物调查团队—雁北文物勘察团专程前往佛光寺察看其保存状况,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首次对无垢净光塔进行了科学调查、清理与记录,详细的调查经过和记录见《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这也是我们了解无垢净光塔最重要的早期资料。勘察团通过清理无垢净光塔和走访附近村民,共发现、征集白石造像阿难、迦叶、天王、力士、菩萨各一尊及其他造像残件等。经过对题记内容、造像材质、风格与技术等对比,确定这些造像与原存放于大殿佛台的白石释迦像为一组,均出土于后山北侧砖塔,该塔即为无垢净光塔。当时所见双层须弥座塔基彩绘颜色鲜艳,结合木柱及泥塑出土位置判断,调查人员认为该塔原有木廊。

无垢净光塔出土释迦坐像(《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石造像卷》)

无垢净光塔门楣

1973 年,由祁英涛、罗哲文带队,由中央及地方文物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对东大殿进行勘察测绘。后据罗哲文回忆,同年在无垢净光塔塔基旁发掘出“塔的碑额”(即门楣),但无详细的出土记录。2020 年张峻崚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版门题记研究》一文中根据无垢净光塔门楣的纹样与题铭,认为其可能制作于五代时期。2021 年魏祝挺在《5—8 世纪东亚地区八角塔的起源及其发展》一文中认为该塔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砖木混合楼阁式八角塔实例。

门楣形制

无垢净光塔门楣呈半圆形,底边长120 厘米,拱高61.6 厘米,厚13—14 厘米,正面满布线刻图案,雕刻技法为减地平钑,其余各面仅简单修凿取平。正面图案由素面界栏分为上、下两栏,分别以翼兽和塔铭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卷草花叶。上栏中心图案为两只并立的翼兽,头部似鹿,头顶各有一只鹿角,靠外站立的一只背生双翼,向后上方展出,从脖颈至身躯满布羽毛,尾巴扬起呈扇状散开,整体细节丰富。靠内的一只或是由于错位遮挡,或是要表现动物所处不同状态,露出的身躯未见羽毛和双翼刻画。两只神兽四肢纤细,均为偶蹄。从整体来看以鹿的特征体现较多,在此称其为翼鹿。

无垢净光塔门楣翼鹿形象

两只翼鹿侧立,分视左右,两角相交,脚踏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下层覆莲瓣大而疏朗,上层对称分布的仰莲瓣较下层小,中间束腰莲叶小而密集。翼鹿由左、右两枝石榴卷草纹环绕,花枝主干交汇于中间一朵盛放的花朵之上,内卷相触似如意头,外侧装饰火焰纹。向左右两侧延伸的石榴卷草纹基本对称,以右侧为例,先向上伸出一朵阔叶花朵、一朵后视石榴花,继而向右单枝内卷三周形成团花,团花之右肥阔花叶左右并列,随枝藤下垂后又上翻,并分出多支花朵填充画面,花枝隐于花叶之间,整体造型自然舒展,充满风吹花叶的动感韵律。

素面界栏长119 厘米,宽0.9 厘米。下栏中间为塔铭,高19 厘米,宽24.5 厘米,内书“大无垢净光塔”六字,竖排三列,从右向左行文,每列2 字,楷书,边框由龟背纹构成,每格龟背纹内装饰一朵四瓣花朵。塔铭两侧分布石榴卷草纹,卷叶阔长并布满画面,左右图案基本对称,细节稍有不同。以右侧为例,起始为向上生长的大片花叶,之后向右依次伸出三组,第一组双枝内圈,外层花叶、内层花瓣相套形成团花,第二组为盛放的石榴花,第三组为内卷团花,周围杂附多支阔叶花朵,整体呈“S”形向前翻转。

无垢净光塔出土的白石释迦像题记内容为:“大唐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五日博陵/郡陉邑县西子□/□为国敬造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玉石释迦牟尼/佛一躯……”塔内出土造像年代为天宝十一年(752 年),则无垢净光塔最晚在此之前应已建成,石质门楣作为嵌在塔门上方的建筑构件,一般不会轻易变动,塔的年代应为门楣的年代。但由于无垢净光塔门楣出土情况不明,原始环境缺失,又有五代的说法,因此有必要与其他门楣对比分析,以讨论其图像内容及雕凿年代。

唐塔石门楣类型

我国唐塔留存较多,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京等地,多为砖石结构,平面形状主要为方形,也有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功能上主要有供奉舍利或经像的佛塔,有安葬僧人骨灰或舍利的墓塔,还有由佛教信徒所作雕刻有经像的功德塔。石门楣作为建筑构件,普遍存在于以上各类塔门之上,形制多为半圆形。此外有的佛塔地宫也安装有石质门楣,还有极个别建塔碑上仿造现实中的塔,雕刻有完整的塔门及门楣等,这里也一并收集纳入。

西安大雁塔西门楣拓片(《唐代的石刻线画》)

安阳修定寺塔门楣

西安小雁塔北门楣拓片(《小雁塔上保留下来的唐代线刻画》)

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地宫门楣拓片(《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

开封市博物馆藏唐塔门楣拓片,线刻花草图(《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6 册)

西安大雁塔东门楣拓片,线刻佛说法图(《唐代的石刻线画》)

登封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门楣拓片,线刻伎乐舞蹈图(《少林寺石刻艺术选》)

现存唐塔门楣随塔分布,按地域主要列举如下:陕西西安长安年间 (701—704 年)大雁塔门楣、西安景龙年间(707—710 年)小雁塔门楣、西安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庆山寺舍利塔地宫门楣等;河南登封少林寺永昌元年(689 年)法如禅师塔(也称释迦佛塔)门楣、大历六年(771 年)同光禅师塔门楣、贞元七年(791年)法玩禅师塔门楣、法王寺唐晚期二号墓塔地宫门楣、安阳唐中晚期修定寺塔门楣、开封博物馆藏天宝十四年(755年)石塔门楣等;河北邯郸武安沿平村盛唐时期石塔门楣等;山东青州市博物馆藏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唐塔门楣等;山西运城永济栖岩寺天宝十三年(754 年)智通禅师塔门楣等;北京房山下寺村开元年间(713—741 年)唐塔门楣等。

目前所见唐塔门楣年代跨度较大,但主要集中于8 世纪。就门楣结构来看,既有作为独立建筑构件与其他门类构件组合构成塔门的,常见于佛塔和墓塔;也有与塔门一体雕刻成形的,常见于功德塔。无论何种结构,门楣都是视线焦点,也是重点装饰部位。根据现存唐塔门楣有无装饰图案可分为两类,本文主要讨论有装饰图案的门楣。有装饰的门楣按照雕凿技法不同可分为线刻和浮雕两类,以线刻类门楣数量最多,主要见于佛塔和墓塔,如西安大雁塔底层四面均设线刻门楣;浮雕类门楣数量相对较少,各类塔均有所见,如安阳修定寺塔门楣。

门楣图像布局体现对称性,以线刻门楣为例,图案铺满表面,以中心图像或塔铭为中心对称构图,画面多不分栏,如西安大雁塔门楣;也有上下分栏、各栏线刻图案组合构图的,如西安小雁塔北门楣等。

门楣的图像题材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对称分布的迦陵频伽、飞天、凤鸟等,如西安小雁塔北门楣、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地宫门楣的上下栏为成对出现的飞天、凤鸟或迦陵频伽,登封少林寺法如禅师塔门楣为以塔铭对称分布的飞天,法玩禅师塔门楣中心和边框各有一对迦陵频伽和飞天。二是花草图案,如开封市博物馆藏天宝十四年(755 年)石塔门楣、登封法王寺二号墓塔地宫门楣、北京房山下寺唐塔门楣等。三是佛说法图,如西安大雁塔四面门楣各线刻一组由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组成的说法图,安阳修定寺塔门楣以三世佛为中心,菩萨、弟子、天王分列左右。以上三类,线刻和浮雕门楣均有所见。四是伎乐舞蹈场景,现见于登封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门楣,画面中间为两名舞者,两侧各有一列伎乐。五为浮雕兽头,一般位于功德塔门楣中部,与尖楣拱上的浮雕组合呈现,如青州市博物馆藏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石塔门楣。

登封少林寺法玩禅师塔门楣,浮雕迦陵频伽和飞天

北京房山下寺唐塔门楣,浮雕花草图案(《房山古塔》)

西安神龙元年(705 年)唐懿德太子墓门楣(《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

此外,在使用石门的唐墓里还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石门楣,这类墓葬多伴出墓志,年代明确,墓主身份地位较高,墓葬等级也较高。尹夏清在《北朝隋唐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详细梳理了各地唐墓石门,其中门楣多为线刻,构图与内容高度一致,流行以中间花叶为中心的“凤凰对舞纹”,周边饰以卷草花叶、流云等图案。可以看到,墓葬与塔虽然均流行对称布局的门楣,但图像内容区别明显。墓葬门楣图像内容高度统一,这可能与使用场景及使用人身份有关,墓门深藏地下,作为关键入口主要使用镇守辟邪的祥瑞图案,而且使用石门的墓葬等级都较高,墓葬规制较统一,因此图像内容一致;而塔作为佛教建筑,门楣装饰以表达佛教内涵的图像为主,同时作为供奉扬法之所,受人礼拜瞻仰,信众人群广泛,装饰也更为灵活多样。

无垢净光塔门楣分析

无垢净光塔门楣的布局为上、下分栏,分别围绕中心翼鹿和塔铭对称布局,与西安小雁塔北门楣、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地宫门楣构图相同。引人注意的是门楣上的线刻图案,古代流行的装饰图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同类装饰在建筑、碑刻、器物上也均有体现,因此在对无垢净光塔门楣图像进行分析时,除了与以上塔类门楣比较,其他载体图像也是重要的参考对象。

翼鹿形象

汉唐时期有翼神兽是墓葬、石窟、壁画、石刻、器物上的常见装饰题材,主要动物有马、鹿、羊、虎、骆驼、狮子等,形象表现为一种动物或多种动物特征混合,身负双翼或站立静卧、或奔跑飞翔的瑞兽。就翼鹿形象来看,四川成都、彭山汉画像石墓内就已出现;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 窟北披壁画中绘有一只双翼似火焰纹、轻盈奔跑的飞鹿,倪建林认为是我国古代神话动物“飞廉”;莫高窟隋代第397 窟西壁龛顶南侧壁画和初唐第332 窟西龛壁画中的翼兽,头部似鹿,绘有鹿角,身披双翼或呈羽状或似卷云,刘玉权认为这两例图像可能是祥瑞的天鹿(天禄)。

飞廉是我国古代神话动物,被认为是能致风气的风神,关于飞廉的文献记载与图像解读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如孙机在《七鸵纹银盘与飞廉纹银盘》一文中对北朝、唐等时期的飞廉图像进行了专门分析。飞廉形象一般有两种,一为鸟头兽身,一为兽头鸟身,均为双足奔驰状。最著名的唐代飞廉形象见于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出土的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为独角牛头、鸟身凤尾、舒展双翼的动态造型。唐代飞廉形象还见于山西榆次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徐孝墓志边饰,与前者造型极为相似,但是双角兽头。无垢净光塔门楣中的翼鹿虽然身躯刻满羽毛,但兽身伫立,四肢均有刻画而非双足,虽有双翼扬起,但整体动感不强,与飞廉自带的动感形象有较大差距,在此应看作表达祥瑞的翼鹿而非飞廉,类似形象还见于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出土的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上口衔绶带的翼鹿,以及景龙四年(710年)上官婉儿、开元十五年(727 年)杨执一等墓志盖的边饰。此外,佛教文献中有动物听法的记载,如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 年)广分舍利建塔,各地出现所谓“感应”事件,杨雄等作《庆舍利感应表》中就提到“野鹿来听,鹤游塔上”,道宣在《续高僧传》中也有相关记载。考虑至此,无垢净光塔门楣上的翼鹿或许也可看作被佛法感召、驻足听法的瑞兽。

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出土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登封晚唐法王寺二号墓塔地宫门楣拓片(《河南登封市法王寺二号塔地宫发掘简报》)

万荣薛儆墓石椁装饰图案(《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

装饰图案

卷草纹是盛唐时期流行的装饰图案,虽没有完全一样的花叶造型,但展现出来的舒展饱满之态是相通的。无垢净光塔门楣上的石榴卷草纹与关友惠在《敦煌石窟全集14:图案卷》所述敦煌石窟壁画盛唐时期流行的多枝蔓草卷草、大叶石榴卷草边饰极为接近,如均在主干枝蔓上分出数条分支,分支上附着一朵较大石榴卷草;卷叶肥阔,满地分布,每组以前后相继、左右排列、正反转侧、变化丰富的错落长叶连接,枝藤隐现,整体特征圆润丰满、自然流畅。类似的图案如登封法王寺二号墓塔门楣中间为盛放花朵,两侧花叶长阔饱满。西安天宝四年(745 年)苏思勗墓志、天宝十三年(754 年)阎力妻王紫虚墓志等边饰的卷草纹,也呈现出卷叶长阔、花朵盛放等特点。

以卷草纹围合动物的装饰图案在唐代极为流行,常见于石刻、金银器上,不同之处在于中间的动物类型、数量及组合,有的脚下不设莲座。如陕西乾县神龙二年(706 年)永泰公主墓石椁、山西万荣开元八年(720 年)薛儆墓石椁、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开元九年(721 年)吴文残碑及元和元年(806 年)慧坚禅师碑上均有卷草纹围合单只鸳鸯或凤鸟并脚踏莲座的装饰图案,也见有卷草纹围合狮子、胡人骑狮或狮子与鸟类组合等图像。

无垢净光塔门楣翼鹿所踏束腰莲座也呈现出舒展自然的形态,每片莲瓣内勾画重瓣,尤其上层中间莲瓣内的重瓣形似桃心,与西安大雁塔东门楣主尊所踏束腰莲座上的莲瓣极为相似。塔铭四周的龟甲纹也是唐代流行纹饰,常作为边饰。如在敦煌莫高窟初唐323 窟的西龛内装饰有龟甲纹,内部也填充四瓣花朵;同处佛光寺的唐大中十一年(857 年)经幢幢盖上也装饰内部有花朵的龟甲纹。

现存五代时期的塔数量较少,重要的如山西平顺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明惠大师塔、平顺大云院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七宝塔、河南武陟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妙乐寺塔等,可作对比的有装饰图案的门楣更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惠大师塔门楣,其上浮雕三名伎乐童子,中间一人跳舞,两侧童子各执乐器奏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无垢净光塔门楣的构图布局、雕凿技法是唐塔门楣中的常见类型,图案内容与同时代其他文物载体的装饰风格一致,翼鹿为现存唐塔门楣中少见的形象,丰富了唐塔门楣的图像类型。因此,无垢净光塔门楣应为唐代作品,是天宝十一年(752 年)该塔建成之初的原有构件。此时已是盛唐尾声,“安史之乱”即将爆发,无垢净光塔也在时光洪流中倾倒,塔名也随之被人遗忘,所幸相继出土的造像与门楣互相印证,使无垢净光塔重回人们的视线,不仅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珍贵案例,出土的石质文物也成为唐代石刻艺术佳作。

佛光寺大中十一年经幢龟背纹装饰

平顺后唐明惠大师塔门楣,浮雕三名伎乐童子

猜你喜欢

门楣图案
光耀门楣的“门楣”在哪里?
福建清代九头马古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吟翁述怀(新韵)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馨香纪
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