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23-10-17

大众考古 2023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考古学考古

中国主要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类院校专业列表

院校名称 本科专业 硕士研究生专业 博士研究生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考古发掘团体资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考古学旧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汉唐考古 宋元考古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 宗教考古 陶瓷考古 科技考古 建筑考古 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保护科学 博物馆学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 考古学新石器时代考古 夏商周考古 汉唐考古 边疆考古 古文字学 中国古代玉器研究 佛教考古 实验室考古 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遥感考古 体质人类学 冶金考古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文物研究与保护 博物馆策展与研究 故宫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展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 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考古 古人类学 环境及科技考古 分子考古学 有中国科学院大学(青藏高原研究所) 考古学 考古学 环境考古 旧石器时代考古 环境考古与人类适应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史前材料科技 古资源工程 古生态环境与地域科技史 科技文明遗产保护 古材料应用科技 工业遗产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 科技考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学系 考古学 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 考古学 先秦考古 汉唐考古 宋元考古 文博科技 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 文化遗产 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 考古学 新石器和商周考古、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北京考古与文化遗产 有院考古文博系 考古学 考古学 考古学 先秦考古 汉唐宋元明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 考古学 考古人类学 边疆与民族考古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修复与保护 历史学(文化遗产)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学 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宋元考古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环境考古有冶金与材料史 科技考古 文化遗产保护 工业遗产 传统工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 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饰博物馆 文物与博物馆 古代服饰保护与修复 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辽金元文化遗产研究 艺术文化遗产研究唐宋物质文化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艺术学理论(美术考古)艺术学理论(美术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 文物保护与修复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保护与修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 考古学 陵墓考古 汉唐宋元明清考古 陶瓷考古 玉器研究 博物馆学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穷物理

广西敢造遗址史前居民口腔的健康状况

广西扶绥敢造遗址是华南新石器时代一处典型的河岸贝丘遗址,其人骨测年结果的上限为公元前8488 年,下限为公元前6492 年。研究者对敢造遗址2014年出土的108例个体的999枚恒齿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居民的饮食结构应是以肉食为主并辅以富含淀粉的块茎类植物。该遗址居民的龋齿率高于部分农业人群,但远低于同为华南渔猎—采集经济的鲤鱼墩、甑皮岩和顶蛳山遗址,其原因应与食用块茎类植物的多寡有关。较高的牙结石罹患率(89.86%)可能与鱼类、贝类等高蛋白饮食有关。相比农业、游牧或狩猎人群,该遗址居民偏重的牙齿磨耗可能与食用含沙量较大的螺类、贝类等有关;肉类食物的食用导致该遗址居民上颌前部牙齿磨耗重于后部牙齿,而“上颌前部牙齿舌侧过度磨耗”的现象则与食用块茎类植物有关。(陈晓颖、游海杰等,《人类学学报》2023 年第1 期)

四川汉源富林遗址的石制品

研究者结合已有报告对石制品进行再研究,认为富林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仍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主导,包含小型石片产品和似石叶产品,未见细石叶技术相关产品。在石器修理与使用方面,除较为常见的刃部正向修理之外,对石片未加工刃缘的直接使用也较为突出;并观察到对装柄部位修理的例子,指示了复合工具的使用。富林遗址的石制品技术反映的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人群在更新世末—全新世初对气候环境、原料条件及人口规模变化作出的适应。在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中国南方的小型石制品组合远不止富林遗址这一例,各地人群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发展出了多样的石制品组合,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格局。(浣发祥、杨石霞、陈苇,《人类学学报》2023 年第2 期)

知文明

小河文化的来源与形成

小河文化是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之一,其来源于草原地带,文化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小河文化的先民作为欧亚草原迁徙人群的一支,在东进的过程中吸收了辛塔什塔文化、彼得罗夫卡文化的因素,到了阿尔泰山西侧,一部分奥库涅夫文化晚期因素融入进来并沿着阿尔泰山南麓进入孔雀河流域,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因素的独特面貌。(黄海波、井中伟,《西域研究》2023 年第3 期)

泉州石塔半身像表现溯源

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留存的大量古代石塔中,有一类石塔上的佛菩萨造像表现不全,仅雕刻有胸像或头像,这在全国其他地区罕见。目前发现这类半身像石塔形制多为阿育王塔样式,且大多建造于宋代,以古泉州为中心沿水路分布。阿育王塔的建筑形制,明显源自闽北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地区;而石塔上半身像的表现,则可以在东南亚以及印度神庙建筑中找到大量相似案例。11 世纪,泉州在商贸兴起、海路宗教文化复杂的背景下,泉州僧人、商人的对外活动极有可能混用了印度教与佛教中的图像,并将海外建筑上的半身像作为密教形象带回本土,从而在信仰复杂的闽南地区,出现这类原先出现在印度教建筑中的造型表现。(陈越,《海交史研究》2023 年第1 期)

南汉三陵的形制

广州南汉三陵并非孤立文化系统的产物,其与五代其他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刘隐生前不曾称帝,死后以郡王身份埋葬,故南汉德陵属于“郡王”级别的地方藩帅墓葬。刘䶮称帝建国,但实则“内帝外臣”,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自称“大汉国王”,故南汉康陵属于“国王”级别的墓葬。刘晟去世前,中原后周王朝强势崛起,刘晟惶恐不安,“谨守臣礼”,故南汉昭陵基本上仍依“郡王”规制。南汉三陵反映了五代不同时期南汉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政治秩序。(刘喆,《东南文化》2023 年第2 期)

读天下

2022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揭晓

5 月23 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22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北京召开。由白云翔、陈胜前、杜晓帆、顾爱彬、贺云翱、胡小罕、黄元、李黎、李让、李新伟、李游、刘国祥、宋向光、魏崇、张自成等评审专家组成的终评评委会,根据《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章程》,经过审阅图书、综合评议和投票推荐,从入围终评的50 种图书中评选出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 种、优秀图书20 种。

2022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按出版时间排序)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邹厚本文集》

南京博物馆 编

文物出版社,2023 年5 月

本书为《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之一。邹厚本先生1955 年9 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4 年4 月入职南京博物院,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50 多年来在马家浜文化稻田遗迹、江南商周青铜器和周代土墩墓等领域卓有建树。主持或参与调查发掘有刘林遗址、草鞋山水稻田遗址、丘湾社祀遗址、程桥东周墓、三里墩战国墓、天山汉墓、狮子山楚王墓等。先生治学严谨,为中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长安城研究(2006—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商务印书馆,2022 年12 月

汉长安城是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它贯通中西丝绸之路的创始起点,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大且重要的都市。经过多年的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搞清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与规模、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未央宫等主要建筑群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南郊礼制建筑等。

《土豆帝国》

【英】丽贝卡·厄尔 著,刘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年6 月

大部分人在公元1500 年之前对土豆还一无所知,今天它已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欧洲农民把土豆带进菜园,开明君主推广土豆成为历史神话;土豆曾被视为终结贫困的良方,后来又变成贫穷和懒惰的证明;人们一度断定土豆阻碍社会进步,但现在把它列入国家发展和粮食安全计划。本书追踪这种原产于安第斯山区的植物走向全球的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饮食观念如何与资本主义的出现、自由市场的发展相纠缠。

《汉唐时期岭南的铜鼓人群与文化》

【新西兰】龚雅华 著,魏美强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 年6 月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目光聚焦于红河与珠江之间的广袤地区,观察汉唐之际岭南铜鼓文化核心区的历史演变。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详述汉唐之际岭南铜鼓文化圈与中原王朝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贸易关系以及岭南土著政治体在此过程中的成长发育,最后以冯氏、宁氏、陈氏等岭南土著豪酋的兴衰沉浮作为结束。

《温故集: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

周年访谈回忆录》 《温故集》编辑组 编

科学出版社,2023 年6 月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于1972 年,50 年的发展历程蕴涵了几代学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 周年之际,本书编辑组收录了50 余篇来自任教老师和校友的采访稿件和回忆文章,回顾了刘敦愿、蔡凤书、李肇年先生等前辈创建专业的点滴过往,回忆了几代学人走上考古之路的校园生活与田野经历,并寄语于后生。

《长城的故事 影响历史的50 件文物》

【英】威廉·林赛 著,吴琪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年12 月

本书独具匠心地选取与长城有关的50 件文物,有《寰宇全图》地球册中的中国地图页、老戏曲年画《孟姜女万里寻夫全部》、匈奴人面青铜革带装饰物、绘画《蒙古弓箭手》、陶器碎片等等。作者对这些文物的选定,以及在讲述长城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还原了文物的生产环境、运输过程、放置与使用的方法、丢失的原因、收藏的缘由及它与长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传说。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考古学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再论“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创新方向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