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状况与优化路径

2023-10-17侯雅男刘俊仁

河南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湖北省四川省浙江省

侯雅男 刘俊仁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将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赋予科技自立自强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党中央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为我国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我国高校聚集了6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3]。可见,高校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与国家自立自强战略背景相适应的高校创新体系,是历史和现实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立足于全国大局,研究河南省高校在全国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中所处水平,分析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并明确努力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对于实现河南转型发展、以创新驱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比较河南省和其他省份在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差距,找准河南省高校所处位置及其在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上的问题,进而培育优势、补齐短板,提高河南省高校创新能力,促进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1.2 研究对象选择

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共选择6 个有代表性的省份,东部地区选取北京市和浙江省,中部地区选取湖北省和吉林省,西部地区选取四川省和甘肃省。这6 个省份均匀地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覆盖面广,有一定的代表性。将河南省与6 个省份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找准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所处位置,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1.3 高校创新体系指标和数据来源

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资源的支撑力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从高校创新体系的资源支撑来评价高校创新体系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能够服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创新体系对需求的满足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创新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高校创新体系效用需要良好的资源支持。高校创新体系是一种有组织、有层次的系统,利用科技创新资源能够产生新知识和新技术。可见,创新资源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三者共同支撑高校创新体系建设[7]。因此,需要从建设高校创新体系的核心基础,即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三个维度构建高校创新体系的发展指标。

支撑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指标体系见表1。第一,人力资源从科技人力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说明。科技人力数量代表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从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的数量说明;科技人力质量代表其综合水平和发展潜力,从教学与科研人员的职称说明。第二,财务资源从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与高等学校科技活动项目经费拨入说明。从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可知高校科技经费来源渠道,从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可知高校创新过程中哪部分经费存在欠缺。第三,物质资源从科研平台建设与国际科技交流说明。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中介,是高校创新研发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情况侧面反映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数据资料从《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或者搜索获得。

表1 支撑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指标体系

2 河南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支撑资源的现状比较

2.1 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储备

科技人力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高等学校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创新体系的根基。

2021 年分地区高等学校科技人力情况见表2。科技人力的数量反映一个省份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其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省份综合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从教学与科研人员看,总数上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河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校均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河南省、甘肃省。河南省教学与科研人员总数位于第二名,校均人数位于倒数第二名。从研究与发展人员来看,总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吉林省、湖北省、河南省、甘肃省,校均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吉林省、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甘肃省、河南省。河南省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位于倒数第二名,校均人数位于倒数第一名。在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上,总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湖北省、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校均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甘肃省。河南省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总数位于第四名,校均人数位于第五名,处于较为中间的水平。由此可知,河南省高校数量多,虽然教学与科研人员总数较多,但校均人数少,研究与发展和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总数少,校均人数更少,与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等省份差距较大。作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要素,科技人力资源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缺乏科技人力资源限制河南科技创新发展。

表2 2021年地区高等学校科技人力情况

2021 年地区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职务(职称)见表3。职务(职称)数量反映科研与教学的水平,也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从教师职务来看,“教授”职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四川省、浙江省、河南省、吉林省、甘肃省;“副教授”职称从多到少依次是湖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吉林省、甘肃省;“讲师”职称从多到少依次是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吉林省、甘肃省;“助教”职称从多到少依次是四川省、河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吉林省、甘肃省、北京市。河南省教师中“教授”总数位于倒数第三,“教授”占总数的11%,位于倒数第一;“副教授”总数位于第二,但占总数的28%,位于倒数第二;“讲师”总数位于第一;“助教”总数位于第二。由此可见,河南省教师水平集中在中低层次。从技术职务来看,高级技术职务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中级技术职务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初级技术职务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湖北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高级技术职务人数位于第三名,中级和初级技术职务人数均位于第四名,处于中间水平。河南省高校数量在7 个省份中最多,校均人数相对较少,同时河南省教师中教师职称层次集中在中低层次水平,缺乏高职称层次人才。

表3 2021年地区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职务(职称)

2.2 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经费是高校创新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充足的经费为高校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支撑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吸引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1 年地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情况见表4。在各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总量上,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南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第五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北京市投入总量约是河南省的6.2 倍,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投入经费总量分别约是河南省的2.8 倍、2.4 倍和1.8 倍,差距较大。在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构成上,7 个省份中科研事业费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河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二。在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上,河南省仍然位于倒数第二,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的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分别约是河南省的13 倍、5 倍、5 倍,差距较大。在主管部门专项费上,投入经费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第四名。在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上,投入经费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第五。在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这一部分,投入从多到少依次是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吉林省、北京市、甘肃省,河南省位于第二。在其他经费投入上,河南省排在第四名,处于中间位置。由此可知,河南省在科研事业费、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上有较大缺口,科研事业费是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研究经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是学校从除上级主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获得的经费,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是学校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研究经费,上述数据凸显了河南省高校存在上级政府拨款少、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列出的经费数据建立在各省高校数量上,在经费数量上占优势的北京市仅有45 所高校,甘肃省虽经费排名较落后但学校数量最少,仅43 所,而河南省高校数量最多,经费较少,137所高校分配为数不多的经费,又进一步加大了与其他省份高校经费的差距。

表4 2021年地区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我国科技统计将统计范围内的科技活动分为三类:研究与试验发展(R&D)、R&D 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2021 年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项目经费拨入情况见表5。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拨入上,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甘肃省,河南省基础研究经费位于倒数第二;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南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三,北京市用于应用研究经费数约是河南省的14 倍,浙江省和湖北省约是河南省的4 倍,四川省约是河南省的3.6倍,差距较大;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四川省、浙江省、河南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三。由此可见,河南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拨入经费上位于倒数第二或第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拨入少,阻碍了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在R&D 成果应用经费拨入上,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第四。在科技服务拨入经费上,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吉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第四。由此可见,河南省在R&D 成果应用经费、科技服务经费拨入上处于中游水平,但通过数据比较可知,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的R&D 成果应用经费分别约是河南省的6.2 倍、2.7倍、2.6 倍,科技服务经费分别约是河南省的3.1 倍、1.1倍、1.7倍,经费拨入数量差距较大。

表5 2021年地区高等学校科技活动项目经费拨入情况单位:百万元

2.3 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物质资源支持

全世界8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是在著名的实验室或者依靠实验室力量完成的[4]。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中介平台,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因素。科研平台是高校聚集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聚集各种优势资源、孵化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所以科研平台建设可以助力聚集科技资源合力,促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由我国各地区主要科技平台权重占比来看,各地区主要科技平台分布上呈现出“梯队式”分化。北京市位于第一梯队,浙江省、湖北省、吉林省及四川省位于第二梯队,河南省、甘肃省位于第三梯队[5]。已有研究表明,近一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因此教育部直属高校较多的北京市、湖北省在科技平台总量上有很大的优势[6]。由此可见,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上河南省总体来说较为落后。

与国际接轨是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平台必备的条件。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对内可以促进高校科研结构调整,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可以引进智力、吸纳资源,为我服务,开展科技合作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21 年地区高等学校国际科技交流情况见表6。在合作研究上,四川省的派遣人次最多,河南省的派遣人次位于第三,但河南省在接受人次上位于倒数第三,由此可见,河南省高校对外吸引力较弱。在国际学术会议的出席人次上,出席人次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四川省、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二,河南省的国际学术会议出席人次不足北京市的十二分之一,湖北省、四川省的出席人次分别多于河南省的7 倍、6倍。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篇数上,交流论文篇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吉林省、甘肃省。北京市、湖北省和浙江省的交流篇数分别多于河南省的5倍、3倍、2倍,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三。在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篇数上,特邀报告篇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四川省、吉林省、河南省、甘肃省,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二。在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次数上,主办次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四川省、吉林省、河南省、甘肃省,河南省仍位于倒数第二。由此可见,7 个省份中河南省在国际科技交流上大多位于倒数第二或倒数第三,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贡献不大,缺乏对外吸引力,影响力不够,可能是由于科研成果少、科研产出成果水平较低、没有重大科研发现等。

表6 2021年地区高等学校国际科技交流情况

3 新时代河南省建设高校创新体系的优化路径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建设高校创新体系,发展科技创新事业,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河南省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摆脱不了“农业大省”的刻板标签。在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河南省高校如何建设高校创新体系,实现创新性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3.1 引进创新人才,加快高校创新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人力资源数量少且质量低的问题:河南省高校数量多,科技人才总量少,供不应求,同时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与科研人才水平集中在中低层次,缺乏高质量人才。科技人才和教师是决定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河南省高校要引进创新人才,不断丰富高校创新体系建构的人才队伍。在人才数量方面,河南省政府要强化相关优惠政策,借助特聘制度、“特设岗位+项目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引进形式,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进而促进新一代人才快速成长,组建一批具有先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人才引进要有合理规划,不同人才(高层次人才、一般性人才、人才团队)享受不同待遇,“一人一待遇”,“一站式”解决好住房安居、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人事关系调动等问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在人才质量上,教学与科研人才在校工作过程中,河南高校要合理提高人才待遇,激发科研潜力,为人才创造科研环境与条件,实现科研目标,保障其各项权利及科研自主性,赋予人才更大的经费支配权、科研路线决策权等,扩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创造良好的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改革人才职称评定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例如物质奖励、破格或越级评聘职务等。

3.2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物质支持

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在经费资源支持上存在上级政府部门拨款少、缺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高校数量多、科研经费少、供不应求的问题。增加科技经费投入是支撑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首先,国家和政府应从全局出发,根据河南省高校数量合理分配科研经费,缩小区域经费差距,使河南科技发展不再受经费不足的掣肘。科技经费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科技经费要满足高校用于科研设备购买、人才引进、设备资料更新等需求,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使高校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科研。其次,可以考虑将河南省内排名靠前的2~3 所高校收归教育部直属,如此河南省科技经费的来源和数量将会增加,科技经费总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为河南省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撑,促进河南省创新性发展。最后,高校要依靠自身吸纳资金,拓宽筹措科技经费的渠道,增加高等教育科技经费投入。例如,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或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企事业单位投入资金助力高校科技创新,反之高校科研成果又可以优先用于企事业生产,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高校合理配置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资助使科研人才和科研经费达到最优结合,激发高校创新潜力,全面提升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

3.3 加速构建创新与交流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科技平台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只有坚实的科技平台才能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上,河南省在全国各地区主要科技平台权重占比上位于第三梯队,较为落后,国际科技交流参与少,对外吸引力弱、影响力低。科研平台建设可以推动高校、研究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是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应加快构建创新交流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河南省高校可与一些行业的领军企业合作,将企业研发中心作为科研平台,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借助企业国际化的平台研发,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服务,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二是河南省高校自主建立科研平台可以与周边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形成区域高校的最大聚合力。发挥科研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人、财、物资源整合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高水平团队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通过制定有关科研平台的管理举措使政策落到实地。三是政府要给河南省高校更多的国际科技交流机会,给师生更多学习交流机会,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团队。国际交流和合作要从“走出去”扩展到“请进来”,通过吸引和邀请国际专家讲学,及时了解国外的先进观点和技术,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对科技研究发展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湖北省四川省浙江省
《初心》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2015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