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实践课教学融合健康知识的实施策略
——以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单元的构建为例

2023-10-17郭小娟

体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技能融合目标

文/郭小娟 赵 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层面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要融合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实践课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虽然区别于单纯的室内健康教育课,但与健康知识的融合也应当双线并进,共同发展,才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缺乏健康教育意识,仅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技术的教学,导致健康知识学习和健康行为养成呈缺失状态[2],虽然当前《课程标准(2022年版)》导向性地阐述了体育教学要融合健康知识,但缺乏可以实施操作的教学策略。

基于此,笔者运用文献法,以“与运动技能关联度”为标准,把初中阶段健康教育知识分成以下三类:“与运动技能直接关联类内容”“与运动技能间接关联类内容”“与运动技能缺乏关联类内容”[3],通过系统梳理,明晰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并以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单元构建为例,提出了体育实践课教学融合健康教育知识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明晰健康教育知识类别,精准施教促融合

本文提出的健康教育是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健康教育知识,它包含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它不仅与体育教学有融合的基础,而且有共同的交叉点。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涉及面广且内容庞杂,所以从中梳理出与体育课堂教学中相适应的内容,是二者融合的前提条件。具体方法如下:

(一)对“标”梳理,厘清融合条件

依据于素梅博士将健康教育知识按照运动技能关联度分为的三类,对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的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下面以水平四(7—9年级)“与运动技能关联度”分类的健康教育知识为例(表1)。

对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表1分析,可发现以下三点。

1.直接关联类的健康教育知识,涉及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三个领域的部分内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运动技能的学练直接关联。

3.缺乏关联类的健康教育知识,涉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四个领域的部分内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运动技能的学练缺乏关联。

(二)明晰关联,归纳施教方式

知识点的关联性是实现教学融合的基础,也是体育结构化教学形成有机整体的必要条件,决定了融合教学的施教方式。通过以上分类梳理和比对后,可以看出三类健康教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关联度)的施教方式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直接关联类的健康教育知识,必须在运动技能学练中根据动态生成才能完成教育,所以依托体育实践课教学进行融合该类知识是有效路径。

2.间接关联类的健康教育知识,需要及时适度地在运动技能学练中进行传授,要依托体育实践课教学进行针对性地融合才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3.缺乏关联类的健康教育知识,必须利用专门的健康教育学时进行传授,方能实现健康教育的大健康观。

因此,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有效融合健康教育知识,宜融合与运动技能关联的健康教育知识,只有针对分类依托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健康教育知识,才能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二、预设健康教育知识目标,层层落实促融合

体育实践课融合关联类健康教育知识势在必行,就不能缺少课前预设融合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预设运动技能学习,也要预设如何融合健康教育知识。只有适切选择健康教育的融入点,让体育教学融合健康教育落地生根,才能在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在体育实践课融合关联类健康教育知识,就不能缺少健康知识目标的统领。只有在目标统领下,方能明晰在单元和课时中应融合哪些关联类健康教育知识、如何融合以及如何评价融合的效果。

期刊评级主要是通过引文数据库,期刊前几年发表的文献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该刊前几年发表的文献数(有些会包含新闻等,有些不含)。

(一)案例

单元和课时中健康知识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结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阐述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水平目标,明晰梳理与运动项目关联的健康知识目标。再次,根据具体运动项目技术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具化单元和课时的健康知识目标。第三,在课时教学设计中依托健康知识学习目标,具体设计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并在后续教学中持续评价融合效果。下面以具体案例来阐述。

以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与体能练习》单元为例,通过梳理分析可以将单元健康教育知识目标设置为六点(表2)。

表2 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与体能练习》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接着在《支撑跳跃与体能练习》单元健康教育知识目标统领下,设计单元中具体课时的健康教育知识目标。接着以此为思考着力点,依托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落实课时健康教育知识目标,从而层层递进落实健康教育知识融合的水平目标。下面以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与体能练习》单元第一课时融合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为例(表3)。

表3 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与体能练习》单元第一课时融合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二)分析与思考

1.单元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同时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科学规范制定。其中精准设置的单元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目标的落实,需要在单元中的每一课时逐一设置“精准靶向”的课时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目标。

2.单元健康教育学习目标的达成,要通过每一课时健康教育学习目标的完成来层层递进的实现。而课时健康教育知识目标的达成,要通过课时教学设计来制定具体实施策略。

3.在具体每课时实施策略的设计时,因为关联的健康教育知识类别不同,课时实践课学习内容迥异,所以课时健康教育知识目标和教学策略也会有差别。

因此,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知识,首先,梳理出实践课教学中单元和课时健康教育知识目标。其次,在目标统领下,依托课时教学设计,才能预断出优化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课中的精心预设,优选方法;也应注重课后反思融合效果,以备后续课中持续融合。这是逐步达成健康教育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策略

1.课前预习,课中体悟

课前预习对应技术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使学生明确该运动中涉及的相关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知识,知道错误动作容易带来哪些运动损伤。课中组织学生练习相关技术、体悟课前预习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先预习后体验感悟,可以提高学练的安全性,有效强化动作技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锻炼习惯,使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再受限于课堂的时空限制,能利用身边的健身资源拓宽自己的锻炼方式方法,真正达成享受乐趣这一目标。

2.小组活动,切实履责

体育课堂组织教学中,小组活动较为常见。小组成员如何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教师针对小组的表现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课前预设融入策略,可以避免因为教师的“一言堂”造成小组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可以规避教师因精力受限导致小组活动的效率低下。依托预设,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跟进各组评价表的进展情况,及时把握各组的实时学习动态,例如组长是否履责、各组学困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等,不仅可以避免因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活动边缘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可以有效提高成员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

3.“察言观色”,差异融合

“察言观色”是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首先,学生在开放的体育课堂中的言语或脸色的变化,隐含其潜在的情绪,教师需仔细观察、适时引导或者调整教学环节,可以避免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课堂“冲突”事件。其次,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言语或脸色的变化,也隐含其体能是否达到极限,体质是否出现异常,教师须用心观察、适时处理或调整练习内容,可以规避安全隐患。因此,教师有目的地观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有效引导,切实用健康教育知识为学生的锻炼保驾护航,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4.以赛引导,健全人格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全面把握体育“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5]。因此,在游戏或比赛中预设健全人格的实施策略,利于教师发现观察的重点。例如,学生在比赛或游戏中是否胜不骄和败不馁、是否尊重相对较弱者等。教师可以通过在比赛或游戏中精心地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对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及时加以有效引导,警醒其他学生;也可以对勇于挑战自我并取得成功的学生,即时给予评价。因此,课前预设可以让教师持续在游戏或比赛中实施“以体育人”,塑造学生人格。

5.课外提升,促进发展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每节课中科学有效的教育,以及课余时间隐性教育的持续跟进。首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检查、反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其形成健康行为有了“落脚点”。其次,还可以在课外活动或各级各类比赛中持续有效渗透体育品德,也能对课堂中的健康知识渗透进行有效补充。再次,持续地对健康教育知识融合效果进行梳理,可以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见,课外时间的提升让教师和学生实现教学相长,真正体现体育之“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依托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多元评价促融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使有预设,也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这需要教师灵活把握课堂,及时判断教学插曲的性质,酌情考虑是否需要融合健康教育。如果需要融合健康教育,教师则要仔细观察、准确判断,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迥异的评价时机(即时、延时)和评价的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同时针对涉及的学生人数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个人、小组、组间、班内、班级之间)。该过程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课中针对动态生成选择融合策略,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智慧,还要进行常态课堂教学的经验积累和梳理反思。

(一)精准把握评价时机

课堂中健康教育知识的评价时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动态生成,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判断、酌情融合。首先要确保延时评价真正能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创设宽松氛围、培养创造能力的最终目的。其次,要确保即时评价的及时性、激励性、全面性;再次,放在课后的延时评价,一般是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暂时无法及时给予准确的判断,就可以课后处理(仔细斟酌或向优秀教师请教),课后延时评价的第二种情况是过于占用上课的时间,又或者不适合集体场合处理。因此,教师应精心观察,精准把握评价时机,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灵活选择评价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知识,其中有一部分是无法量化的评价内容,如学生在保护与帮助活动中是否履行职责?这时候需要教师把健康教育知识的隐性表现转化为显性表现,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如评语式评价)和定量评价(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教学过程)和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教学结果)相结合、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但评价方式的选择与使用要注意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教师应灵活选择评价的方式,注重发挥学习评价的育人功能,让体育实践课教学融合健康教育知识的最终价值能得以实现。

(三)智慧运用指导方式

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知识融合的指导方式,可以根据出现问题人数的涉及面或出现问题的程度,选择采用一对一指导,或集体指导,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例如,水平四(七年级)支撑跳跃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刚开始学习时,部分女生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可以采用集体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科学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消除畏难情绪;当有个别学生出现动作完成困难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教会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明确规范安全练习的重要性;在小组分享感悟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讲评和个别点评的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向自身极限挑战,锻炼意志。教师应智慧地运用指导方式,适时适度融合健康教育。

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融合健康教育知识绝非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功,而在于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持续有效融合,才能让学生在对应的学段达成相应的健康知识标准,最终达到“育体、育智、育心”的综合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技能融合目标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