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之“五会”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实施
2023-10-17吴建军王妙香
文/吴建军 王妙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提出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从“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愿景出发,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明确了“乐、动、会”的幸福感指向。“会”作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指标之一,是学生成就感、获得感的综合表现,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手段。于素梅博士“会说、会做、会学、会用、会做人”的“五会”内容的提出,旨在消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盲目预设现象,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学、练、赛”一体化体系下,如何观察和量化学生在课堂学了什么?学了多少?获得了什么?文章契合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幸福感的指向,从“五会”的内在逻辑建构课堂观察量表,从外在表现记录课堂发生数据,使学习变成可记录、可分析、可报告的过程,提升幸福课堂的质量。
一、“五会”的思维逻辑
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幸福感追求,突出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会”是幸福课堂获得感和成就感的凝练,厘清“五会”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至关重要。
(一)“五会”的内在逻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作为“学、练、赛”转化成实践应用的课程模式,从语言表达、身体呈现、行为方式三个指标的评价“会”的效果,确定“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的“五会”内容。“会说”是语言表达所学内容名称或要领,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表征;“会做”指向学生的身体表达能力,反映运动技能发展情况;“会用”指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表现,反映运动技能的应用;“会学”主要考察学生在“教法”与“学法”的转变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内化能力;“会做人”强调学习过程中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转变情况。“五会”每节课达成度有所不同,“会说、会做、会用”是运动能力的课堂表现;“会学”反应学习方法的选择,应从局部观测效果;“会做人”需要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巧妙渗透,需要多课时的教学呈现才能知效果。“五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它们之间是逐步过渡、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五会”的外在表现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从宏观课程来说,“五会”是“教会”程度的体现,阐释了体育课程除了学生“会说”“会做”“会学”运动技能和体能外,还要培养学生“会做人”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课内外“勤练”,“会”的程度才能越高,才能在“常赛”更好运用“会”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会做人”的品质,重在追求成就感。从微观课堂来说,“五会”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样态,一节课“学”了什么,应从“会”了什么反映,以自评互评、学习感悟的方式“说”出来;在“练”中,加以观测学生达到“会做”和“会学”的程度,才能在“赛”中“会用”和“会做人”,体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转化,系统地观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是否一致,体现精准施教,重在追求获得感。
二、“五会”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实施
幸福体育课堂模式重视评估实践效果,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如何转化成会的效果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量表观测,检验学习效度。
(一)“五会”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课堂观察,应根据“五会”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设计观察量表,应体现以下原则。
1.实操化
观察量表的设计应简便易行。应根据课堂结构进行整体化设计,从“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五个维度建立评价标准,使观测者从会的维度对每个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观察,围绕学习状态和效果,根据学生整体表现分成“熟练、一般、待提高”三个等级,记录“会说”“会做”“会用”“会学”情况,以“会、一般、无”记录各个部分的“会做人”(表1),简要记录“五会”的优点或不足,提供相应建议。如此,观课教师在观察之中去繁就简记录详实的数据,实现观测的实操化。
表1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五会”课堂观察量表
2.可量化
观察学习评价是一个过程性的结果,通过量化来反映“五会”目标的达成度,“五会”量表是观察学习转化情况的量表工具。量化依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以及课的类型对评价标准中的指标权重做适当的浮动,而不能完全照搬已有标准。根据“五会”的思维逻辑,它们的分值可浮动而并非固定,“会说、会做、会用”是运动能力的实践样态,以百分制计算,学习新知识为主的课堂设计“会说30分、会做25分、会用15分”分值,而根据课型的不同复习提高课应调整为“会说25分、会做25分、会用20分”。“会学、会做人”是学习和育人表现的价值体现,可固定“20分和10分”的分值。观测者应从始至终地用“熟练100%、一般50%、待提高0%”的系数反映“五会”的熟练程度,如此,对每个教学内容的“五会”进行多维度量化,课后统计比例,才能观测学习转化效度。
3.可视化
通过课堂观测数据的量化积累,开展数据分析,将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定性。从各个环节“说”的结果判断“会说”的程度,以分析“教”的合理性;从各环节“做”的结果,研判学生在动作技术、合作情况“会做”的能力,观测内容选择的精准性;从展示或比赛中“用”的情况评定“会用”的能力,反馈教学方法处理的合理性;从学生听讲、观察、练习、评价等观察学习方法的选择确定“会学”程度;从一节课或多节课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表现记录“会做人”情况。课后,观测者纵向地累加每个会的统计结果,测算相应的比例,以“会的对应分值×所占比例×熟练系数”之和算出总分,确定等级,即是本课的观测结果。如此,从“量”到“质”研判“会”的表现,以局部观测每个教学内容与分层目标匹配度,制定的教学重难点的科学性,全面测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有可视化呈现。
(二)“五会”课堂观察量表的实施策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会”量表记录学生在课堂学会的效度。为了能更好地观测“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四年级《篮球双手胸前投篮及运投拓展组合》一课的“五会”课堂观察记录为例,阐述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做法。
1.课前:研读教学设计,记录教学内容
在课前,观测者首先研读教学设计,标注分层目标的定量描述,关注教学重难点的表述,了解课的类型,选择量表的分值,熟悉各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并将内容名称填入量表,提高观测的效率。如在《篮球双手胸前投篮及运投拓展组合》一课属于复习提高课,观测者批注“学生均能说出”“90%”以上的学生”等分层目标,解读“蹬地、伸臂、手腕前屈、拨指”和“运球急停与投篮的协调配合”的重难点,确定“五会”权重,使观测者游刃有余记录学习行为。
2.课中:关注教学行为,记录“五会”量表
客观地记录学习行为是收集数据的核心。“五会”在课堂并非单一存在,观测者要从“会”的属性对每个教学内容客观记录。如在“学”的环节,观测者从学生的回答快慢、准确性来判断“会说”,同时“学”中有“会做”的表现;在“练”的环节,除了“会做”外,还可能“会说”合作的要领,亦可能有“会学”的选择或“会做人”的自主表现;在展示或比赛环节,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应用情况观测多少人“会用”“会学”,观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整堂课的课堂表现,记录“会做人”的表现,为课后反馈做好论证收集。
在《篮球双手胸前投篮及运投拓展组合》一课中,在开始部分,观测者能清晰记录学生“会说”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热身中积极、有序的“会做人”的表现;专项热身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急停技术的“会说”“会做”表现;集体复习双手胸前投篮能判断“会说”“会做”的情况;在学习“两人合作坐地投篮”,从“伸臂、手腕前屈、拨指”和相互合作的情况判定“会做”等级,检测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始终围绕教学重难点,记录课堂出彩之处;在“不同高度、远度坐地投篮”“三步、五步运球急停接双手胸前投篮”的练习,记录“会说”“会做”“会学”“会用”的表现,把脉分层目标的完成度;在定点投篮比赛和“三对三”的分组“赛”记录“会学”“会用”的表现;体能练习、放松活动从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评定“会做”“会学”“会做人”;总结阶段对学习感悟评定“会说”的等级。如此,将每个教学内容以“熟练、一般、待提高”指标评定“会说”“会做”“会用”“会学”具体表现,以“会、一般、无”记录“会做人”的表现,为课后分析提供数据参考。
3.课后:分析教学数据,提出改进方向
课后对观测数据的处理是观评课的关键。课后,观测者纵向地将每个会的打钩统计,提供“五会”在“学、练、赛”的数据样态,根据记录的优缺点提供实证依据,分析其原因和提供相关建议,将各“会”的比例、系数和权重得出“五会”的量化分数,对应获取“五会”目标达成指数。《篮球双手胸前投篮及运投拓展组合》的课后反馈,观测者从“会说”维度统计10次,分别熟练7个、一般2个,待提高1个,分别算出其比例为“0.7、0.2和0.1”,最后乘分值25,得出“17.5”的“会说”分值,以此类推,算出其他维度的分值,汇总“五会”分值得出本课的观测数值和相应的等级,对照数据检测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匹配情况。如“明确罚球线区域”这一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并未加以渗透,学生对该术语一无所知;在“两人坐地投篮”“三步及五步运球急停投篮”能统计出“90%以上体会正确的持球位置,两臂胸前屈肘,掌心空出”这一分层目标中熟练地“会说”,“会用”和“会学”却表现一般,表现在“两臂胸前屈肘”的分层目标却难以企及,究其原因是学生未“学”透该项动作技术,巡视指导中教师未加以纠正的观课意见。如此,观测者从各个部分“五会”的量化数据反思课中教师教与学习目标的匹配度,校验教学内容是否围绕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开展教学,反思教师的教手段适切性,评价的精准性,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五会”课堂观察的建立为学习赋予了生命力,使学习变得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案可稽,学生的幸福获得感有“量”的积累和成就感有“质”的变化,助力“学、练、赛”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