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政育人的“三化”与“三结合”
2023-10-17马思远
文/马思远
体育思政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育学生的“体”,更要育学生的“心”和“灵魂”。自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中央精神,切实落实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有“大水漫灌”[1]之势,体育思政教育亦是如此。然而,体育思政育人毕竟不能搞成“运动式”宣传,一,要谨防体育与思政育人“两层皮”问题,形式上看似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各说各话,待风头一过,偃旗息鼓;二,不能仅靠“说教”思政育人,不深究体育思政育人的逻辑理路、规律与方法,表面化上夸夸其谈或“蜻蜓点水”,皆难以取得思政育人成效。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政教育要切实解决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等问题。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思政育人效果和质量?本研究主要从“三化”与“三结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形成体育育人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推动体育思政育人向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三化”:体育思政育人的逻辑理路与层级化
(一)体育思政育人逻辑理路要具身化
体育思政育人有别于其他学科,这是由体育育人具身特性所决定的。过去,由于受到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体育教学只注重心智认知,忽视甚至贬损身体认知,背离了体育育人的本质。梅洛·庞蒂指出,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知觉,也就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绝非意识先行[2], 身体是我们拥有一个世界的一般方式。身体认知规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构造了认知的属性和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打开世界大门的基本方式和工具。因此,体育教学离不开身体参与运动,脱离开身体谈体育教学理论、方法,犹如缘木求鱼,很难收到教学效果。
受西方学制化课程体系影响,我们很容易把思政课程内容理解为德育知识,思政育人就是传授德育知识的过程。实则不然,至少体育思政育人不然。思政育人的身体性既表现为对身体生理和神经结构的依赖,又表现为对身体在客观世界中所经历的特殊感知活动的依赖。具身认知科学认为,“心理过程受到身体,包括身体的形态、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影响”[3]。由此,体育思政育人应该是一种主体理性的身体认知,诸如友爱、团结、拼搏等,运用身体的特性和大脑神经结构所完成的有关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感知活动,通过活动的身体投射建构着知觉与知觉世界的意义关系,并建构着知、情、意、行的完整过程[4]。如体育思政中的“爱国”,仅讲“女排精神”,学生只能感性地“知、情”爱国,至于能否形成“意、行”爱国,则难以考量,也不得而知。如果把爱国微化为爱班、爱校,为班集体争光,体现在体育竞赛中克服种种困难,顽强拼搏,为班争光,那么这种勇于奉献、敢于夺标的“小爱”就会折射出其人格,体现出爱集体、爱国的情怀。因此,体育思政育人要从身体认知着手,按照具身认知规律进行体育思政育人,避免仅靠“说教”来思政育人。
(二)体育思政育人教学设计要层级化
体育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内容,体育教学如何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宏观的思政内容微化为更为具体的体育思政育人素材?这就需要对现有体育教学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否则,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就很容易落入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的窘境。下面以排球教学为例,设计排球课思政育人教学单元(图1)。
图1 体育思政育人排球课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排球教学单元流程图表明,体育思政育人是有层级的,在不同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思政育人的目标是不同的。
在技术技能教学层面,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排球技术方面,包括垫、传、接、发和扣球等内容学习和练习,提升排球技术水平;二是从排球专项技能方面,包括下肢力量、移动速度、心肺耐力等内容进行训练。通过排球技术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努力进取、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通过排球技能内容训练,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健全体格,完善人格,树立生命至上的健康观。
在品质品德层面,分别从排球教学竞赛、年级等竞赛和女排竞赛联系起来,通过竞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友爱、齐心协力、责任担当等高尚品质,同时,通过女排精神,包括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等方面激励学生,升华思政育人层级。
在精神价值层面,体育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5]。通过对女排精神的解读和渲染,向上层级,升华为家国情怀,爱党爱国;向下层级,不断激励学生,实现学生从体育品质向女排精神看齐,逐渐升华为爱党爱国。
(三)体育思政育人教学过程要情境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文中强调,所有知识都是从我们的感官认知开始的,所以,我们尽可能要把认知的事物放到感官面前,这表明情境学习的重要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是身体与复杂环境的耦合,是身体、人脑和世界所构成的认知动力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从而保证道德在知、情、意、行上整体且和谐的发展[6]。体育情境化教学正是把体育教学内容放到有目的创设场景中,放到学生感官面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感,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德行。
体育思政育人教学设计层级化为情境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在体育情境化教学中植入思政元素,对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育人的结果——道德高尚,它既不可能通过个人内在良知的习得,也不可能仅靠外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是行为主体在实践(包括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情感、认知、意志等因素,不断与外在环境的各因素互相作用、影响、发展的结果。因此,体育育人有必要把思政育人嵌入体育具身化教育实践和情境化教学中。如,排球课单元体育思政育人教学设计就是把思政元素“镶嵌”在体育教学活动和情境中。体育思政育人过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学习训练环境,那么与思政相关的知识、理论及其道德规范便成了外加给学生的“他律”,这种外加的“他律”具有明显消极性,结果就会导致学生言行不一,甚至失范、失德。
综上,体育思政育人“三化”之间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融互促、相辅相成的。具身化是教学设计层级化、教学过程情境化的逻辑基础;层级化有利于体育思政育人目标的阶段化,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情境化;情境化是具身化的体验场,是层级化的增效剂。因此,“三化”奠定了体育思政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三结合”:体育思政育人的实践向度与质量提升
(一)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结合
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结合是体育思政育人重要的实践向度之一。体育教学中如果不能将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实践,就难以实现体育思政育人的升华。体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崇尚团结友爱、追求公平正义、提高精湛技艺、磨练意志品质和提升审美素养等[7],体育思政育人要把体育思政元素与学生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宪法法治意识等方面联系起来,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8]。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各类思政元素互融、互促,形成耦合效应,提升体育思政育人的效果,升华为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育“体”与育“魂”结合
育“体”与育“魂”结合是体育思政育人重要的实践向度之二。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体能训练和技艺传授,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体育教学的课堂中,虽育了学生的“体”,却忽视了育学生的“魂”,结果培育出来的体育人才体格虽强健,却没有思想政治灵魂。体现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过于专注于知识技能传授,缺乏对国家、社会时事政治应有的关注,缺乏对体育思政育人相关资源的敏锐性、洞察力和鉴别力,难以将体育的学科资源和思政育人资源转化为体育思政育人资源。当前,他们更多的做法是结合时政、国家体育大政方针、体育战略取得的伟大成就等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通过重大的体育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激励学生不断奋斗进取和社会责任担当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深深植根于体育本身去发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大量思政元素,并将它们源源不断地融入课堂教学,就难以形成体育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也就谈不上体育思政育“魂”。新时代学校体育把思政教育摆在育人的首要突出位置,不仅重视体能训练和技艺传授,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课程思政,实现体育育人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升体育思政育人成效。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是体育思政育人重要的实践向度之三。近百年来,关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论问题久悬不决,欲理还乱。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9],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指出了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这是由教师的能力、责任和使命决定的。体育思政育人,从国家层面,教师要根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学层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和问题教学法等,模拟价值判断情景(如甄别公平正义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如考验团结友爱)等,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坚定学生价值信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认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以探索性、问题导向性的方式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挑战困难,突出自己学的“主体性”。教师在主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思考、价值判断和价值分析等能力,强化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体育思政教育武装学生的思想,督促他们勤思、善学、觉悟和笃行,把爱国情怀、强国志向和报国行为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中。
三、结语
从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至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广泛开展各类课程思政育人,取得巨大成效。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育人理应从形式上的“大水漫灌”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上下功夫。体育思政育人,从学理上,要重视体育思政育人具身化,教学设计层级化和教学过程情境化研究,厘清体育思政育人逻辑理路,使体育思政育人科学化;实践上,要深入进行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结合,育“体”与育“魂”结合以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等实证研究,打破固有思维,精准施策,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升体育思政育人质效,为国家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高质量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