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人才健康素养提升的课程设置探索

2023-10-23文/王

体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文/王 超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特别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且要“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上指导意见对基层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也对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健康教育素养成为体育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素质及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运用健康知识与技能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健康教育素养及能力,两种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健康教育素养较为薄弱的问题。现有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如何加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有效提升未来基层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使之适应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其健康教育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为提升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教育素养提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和设想,为培养和健全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体育不再仅仅是“体育”,而是承载着更丰富的内容和使命,因此高等教育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从培养“体育教师”向培养“体育与健康教师”转变。

一直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主要围绕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展,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体育教学研究能力。基于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考核等都主要针对学生体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到一些健康知识的教学内容,但是缺乏对健康知识与能力的考察,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培养方案均较少体现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健康教育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无法满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要求。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应尽快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人才的领航作用,改变“重体育知识传授、轻健康行为养成”的现状。

二、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

《健康教育学》是新医学模式指导下,研究人类行为和健康的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进而服务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学与行为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提升体育教育人才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要课程。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健康传播方法和技巧、健康教育培训方法及其特点、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方法等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健康教育学》的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在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主要手段和技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提高运用健康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管理者。

目前,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已经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但调研显示已有课程存在学时少(18~36学时)、教学内容表浅、实践环节缺乏、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学生不重视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有效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夯实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课程

《健康教育学》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体育教育人才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依靠这一门课程实现,应建立在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整体构建的基础上。

多数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健康教育基础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营养学》等,以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医学知识为主体,所涉及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内容较简单,难以满足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技能教学的需求。这些课程部分为必修课,考核为闭卷考试,学生比较重视,学习效果良好,但是部分为选修课,考核为开卷考试,考核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积累,导致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基础不牢。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要紧跟社会需求,夯实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专业化训练,以适应新课标要求,提高未来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应突出专业化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门设计健康教育内容,增加健康教育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加强对健康教育知识点的考核,避免健康教育科普化、简单化的课程设计,更好地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素养进行专业化的培育。

四、完善健康教育实践技能课程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总目标之一是“掌握个人卫生保健、营养膳食、青春期生长发育、常见疾病和运动伤病预防、安全避险等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在义务教育阶段,上述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并将科学健身持续终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教育素养培育应围绕总目标而确定具体内容,因此在强调健康教育基础知识专业化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健康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

现有健康教育实践技能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运动处方》等,不同高等体育院校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调研显示上述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学时非常少,并且在有限的实践教学中,因为多数课程非小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导致教学场地空间有限,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很少,教学形式主要以看录像为主,无法实现人人动手操作和人人掌握实践技能。因此,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应在完善健康教育实践技能课程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增加教学中实践操作内容和学时,而且要在专业实践和教学实习中安排一定的学时用于健康教育专题实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自身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未来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传达给学生。

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从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源向数字化、电子化方式转变,从而逐渐形成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和纸质教学、数字教学两种手段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这一崭新的方向,健康教育素养相关的知识庞杂且零散,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所涉及知识范围和深度均比较受限,难以取得理想的培养效果。高等教育可充分利用已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发挥大学慕课、健康教育网站、手机App、微信推送等资源手段的教学辅助作用,将其作为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补充,增强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储备,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六、结语

体育教育人才健康教育素养的培育关系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施,关系着学生健康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高等教育不能仅培养能够完成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更要培养同时具备传授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新型体育教师,实现由“运动技能讲授型人才”向“体育健康教育型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确保未来的广大体育教师具有专业的健康教育素养和能力,从而培养具有科学健康理念和终身健康意识的儿童青少年,促进其体质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清律的基础知识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