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混合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控浅析
2023-10-17郭志鸿
郭志鸿
(山西省大同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试验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0)
1 猪混合感染疾病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养猪行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呈现高度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养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养殖模式转变,而养殖模式的转变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传染性疾病发生和扩散。目前,单一病原体引发的猪病较少见,而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引发的混合感染较为多见。尤其在群体内存在隐性猪瘟、气喘病、圆环病毒病,又伴有基础性疾病或其他诱因时,更容易并发和继发猪蓝耳病、细小病毒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弓形体病、支原体病、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在缺乏实验室检验的条件下,这类多病原混合感染症,给兽医确诊造成极大困难[1]。
从猪混合感染疾病产生过程的分析,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疾病在并未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特点。有些疾病在疫苗免疫的压力下出现了亚临床化、隐形化趋势,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复杂化,猪群中抗体水平参差不齐,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高,诊断难度增加。
第二,原有疾病并没有完全控制或消灭,又出现了多种新的疾病,同时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明显增多,病情更加复杂,增加了诊断和防控的难度。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如猪瘟+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 -型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 型+伪狂犬病等病毒性混合感染; 细菌性疾病之间及细菌与支原体病的混合感染,如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肺疫的混合感染; 病毒与细菌、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如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蓝耳病、猪气喘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的混合感染; 寄生虫与病毒、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如弓形体病+猪瘟、弓形体病+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
第三,继发感染十分普遍。如猪气喘病常继发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 猪蓝耳病容易继发链球菌病、副伤寒、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圆环病毒2 型感染容易继发猪瘟、链球菌病、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第四,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多种病原的混合、继发感染,加之高度集约化条件下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日益突出,很多猪群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综合征。
第五,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日益严重。猪蓝耳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 型等疾病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性,感染后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迟钝、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强。而这些疾病的混合感染会进一步加重免疫抑制,加重疫苗毒副作用,接种后疫苗反应增强,导致免疫失败或对药物治疗无效,使猪病更难于控制[2]。
2 猪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
2.1 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为被告毛粗乱、精神沉郁、呼吸急促,耳尖、腹部等末梢部位皮肤点状或片状出血,严重者发绀、坏死,呈紫色,体温41 ~42 ℃,排黄褐色黏稠粪便。出现大量死胎,母猪流产率可达100%,普通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
2.2 猪瘟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高热41 ~42.5 ℃,流红色带泡沫鼻液,皮肤、黏膜有出血点、表皮发绀(白猪表现尤其明显),眼睑肿胀、流泪,结膜充血,关节肿胀、跛行。剖检可见有关节炎、胸膜炎,也可能出现腹膜炎、脑膜炎,胸腹腔有大量黄色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浆膜粗糙呈绒毛样,内脏出血、发生粘连。腹股沟淋巴结大理石样病变。按气喘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无效[3]。
2.3 猪瘟与弓形体病混合感染
临床症状为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皮肤充血发红,耳部、四肢淤血,体温40 ℃以上,呼吸急促,便秘、腹泻交替发生,个别猪出现流产。抗生素和一般抗寄生虫药无效。
2.4 猪链球菌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临床症状呼吸急促、体温升高41.5 ~42.5 ℃,皮肤发红、局部有弥散性出血点,流出浆液性鼻液,眼睑、结膜、口黏膜前期充血发绀,后期发白或黄染,便秘或腹泻,皮下脓肿,关节肿胀。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杀附红细胞体药物有效。
2.5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本病是一类典型的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加上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猪混合感染疾病,与本病相关的原发性感染因素有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2 型、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等病毒性感染,以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气喘病等细菌、支原体的感染。与其相关的继发性因素包括猪肺疫、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的感染。饲养管理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不同来源、不同日龄的猪混饲、密度过大、猪舍温度变化过大、通风不良、饲喂方式不合理、饲料调配不合理、猪群免疫力低下等。与本病相关的临床表现有结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食欲下降或停食、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高热、消瘦、生长缓慢、死亡率居高不下。大多数很难确诊病因,或被称为无名高热。
以上各类猪的混合性感染疾病由于病原、病因很复杂,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加之很多单个疾病出现了新的变化,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凭借临床症状难以得出确切结论。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尽可能建起自己的实验室,借助实验室设备检测各种病原特异性抗原、核酸和抗体,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结果可以做出准确诊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治疗。
3 猪混合感染疾病的防控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克服技术上的误区
企业疫病防控不单纯是兽医技术人员的问题,其涵盖各部门、各环节,需要提高猪场每一个人的生物安全意识,工作中相互监督,层层把关,把全员疫病防控的理念提升到更高水平。疫苗不是所有疫病的救世主,疫苗效力的发挥,要以饲养管理水与环境控制为前提。药物不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
3.2 跟踪前沿技术,改进与现代养猪业不相适应的饲养方式
加强饲养管理,为猪群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全面的营养、提高动物福利,全面提升猪只的健康水平,提高抗病力。
3.3 合理使用疫苗
结合生产实际和实验室抗体检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对免疫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及时修正。保证猪群对常见疾病的免疫力保持在较高水平,提高群体抗病力,降低易感性。
3.4 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方案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由兽医技术人员负责,合理、规范用药,尤其是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药物的使用应从治疗用药转向预防用药,树立群体保健观念。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有针对性地投喂药物,控制细菌性感染。
3.5 增强全员生物安全意识,建立养猪场疫病控制的生物安全体系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将疫病拒之于猪场大门之外。降低猪场内病原菌的污染,减少猪场疫病发生的概率。对猪场进行内部分区,封场封群、网格化管理,配合高效环境消毒把猪舍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浓度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疾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6 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与免疫监测方案
疫病监测是预防、及时诊断和采取防治对策的前提。猪场应建立自己的微生物实验室,利用目前比较先进的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抗体检测技术、层析技术等对常规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价,及时调整免疫程序,特别是种猪场定期进行免疫监测对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监测场内常规免疫疾病病原野毒株的感染情况,摸清猪场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针对性地调整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保证免疫效果,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3.7 实行疫病的净化,建立健康种猪群
种猪场可充分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和荧光抗体技术,结合场内网格化分区、封场封群管理,配合高效环境消毒杀灭残存病原,对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疫病进行净化。通过剔除阳性个体、密接者等有效措施,逐步建立、保持和扩大特定病原阴性繁殖群体、后备群体,最终实现特定疫病的场内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