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3-10-17郑军勇

养猪 2023年2期
关键词:痢疾小猪传染性

郑军勇

(湖南省凤凰县新场镇人民政府,湖南 凤凰 416203)

通常情况下,各个年龄阶段的猪群均可发生腹泻,仔猪腹泻的发生率在25% ~30%之间,在断奶后的3 ~5 d,腹泻率在3% ~5%之间,一周之内,腹泻的发生率就会达到10% ~20%,在8 ~13 d,腹泻的发生率就会变得更为严重,达到40%以上,死亡率就会更高。即便是康复期的小猪,其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导致生产延迟,造成养殖户的重大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传染性因素

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传染性原因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1) 魏氏梭菌(Western blot)、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 等。该病具有高发、多发、发病年龄小、易反复、易发生、易发生、易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或与其他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等特征。(2) 病毒性疾病主要有,急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等,此类疾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3) 球虫、蛔虫、类圆线虫,该病以精神、食欲、体温多正常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温、湿的季节。

1.2 非传染性因素

导致产房内仔猪腹泻的其他非传染性原因包括,母乳质量不好或者不足,初生重不足,舍内温度偏低等喂养管理原因,导致了保育猪腹泻最多的原因是,哺乳期间补料不足,饲料质量不良,保育舍温度偏低等。

2 主要临床症状

2.1 细菌性因素

2.1.1 仔猪红痢疾 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由魏氏梭菌C 类引起,多见于7 d 以下新生仔猪,1 周后仔猪极少见,发病季节为四季如春,症状表现为大便呈红颜色,肠道黏膜出现坏死。生病的仔猪不进食,排泄出的粪呈灰色稀薄,然后变成了红色的浆糊,大便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坏死的组织和大量小的泡沫,并且温度会上升到41 ℃,大部分都会很快死去。剖开后,可见黑红色的肠壁。黑红色的液体,带着红色的腹水,以及一个亮红色的淋巴结。在亚急性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的肠道组织的坏死灶[1]。

2.1.2 幼猪黄痢 也称早期大肠埃希氏菌病,是由特定的血清型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多见于1 个星期以下的小猪,多见于1 ~3 个星期的小猪。发病时,发病猪情绪低落,进食变少或不进食,很快变得瘦弱,眼珠凹陷,排泄物呈黄、黄、白相间,其中夹杂着乳汁颗粒,并伴有恶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肛门松弛,大便不能自控,尾部、会阴及后腿上出现黏液,肛门及阴门发红的症状。最终,由于全身失水,导致全身毒性衰竭而死。这种疾病的潜伏期2 ~24 小时非常短暂。病灶以卡他性肠炎为主,伴有小部分弥漫的小肠淋巴结内出血性出血,经十二指肠菌群的培养可得到证实。

2.1.3 小猪白痢病 也称延迟型大肠埃希病,多见于7 ~14 d 的小猪白痢病,发病最重,发病时间为2 ~7 d。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具有中度的患病率和较低的致死率。病猪的主要症状是排泄物呈乳白色或灰色的浆状或糊状,有难闻的气味。弓腰,被毛粗乱,大便粘在屁股上。此病没有明显的呕吐症状,通常不会发热,病情的发展与诱发因素相关。病理改变以卡他性肠炎型为主。剖腹检查见有消化道充血、出血性,其他病理改变不显著。

2.1.4 猪痢疾 也叫血痢,其病因为猪痢疾的致病性为细菌性的致病菌。该病在7 ~12 周时发病最多。本病无季节性、传播速度慢、病程长、容易反复、患病率高、早期表现为急性过程,死亡率高。发病后3 ~4 周即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病死率极低。在开始的时候,病人的温度会达到40 ~41 ℃,并且会排出一种黄色或者是灰色的软便,但是很快就会减少饮食,最后就会出现一种水样的大便,这种大便经常会夹杂着血液、黏液和黏膜,使得大便呈现出一种油状。病猪呈弓形,很快就会变得瘦弱,胃口下降,口干舌燥,最终因缺水而死去。切片检查发现结肠有出血,坏死。

2.2 病毒性因素

(1) 猪流行性腹泻: 发病时间在1 ~5 d的猪瘟发病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常见的表现是水样腹泻,有时还伴有呕吐。一般在喂食后才会出现呕吐。1 个月以内的幼年小猪群,在3 ~4 d 后出现大量的失水,最终导致死亡。(2) 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为一种冠状动脉病,多见于2 个月以内的小猪,当小猪突发时,首先表现为恶心,粪便颜色为黄色、绿色或白色,并伴有凝结的乳汁。发病后,小猪群出现腹痛,体温降低,很快出现缺水、瘦弱现象,发病时间较长,发病2 ~7 d死亡,部分完全康复的小猪群出现僵化现象。在新疫区,该病的发病率高达100%,成年猪染病后,多数由良种传播,其致死率极高,若采取多种防治措施,致死率可达到70% ~80%,且以1—2 月及11—12 月为高发期。剧烈的气候变化以及食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这种疾病。(3) 轮状病毒病: 在3 ~8 个星期以下的小猪群中最常见。该病的发病特征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类似,主要表现为呕吐和重度腹泻,患病的猪情绪低落,不愿意行走,经常会在吃完食物后出现呕吐,并会排出一种水样或糊状、黄白或灰棕色的稀便。通常在3 ~7 d,由于严重的缺水而死去。(4)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 二者均有腹泻的症状,但患有猪瘟的仔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2.3 寄生虫性因素

常见的腹泻病原菌是球虫和蛔虫,多见于20 d 以上的猪,多为慢性过程,并伴有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部分猪还会伴有便秘、腹泻和体温上升。携带球虫的成年猪,或混合饲养的鸡群,是引起猪感染的重要原因,发病多见于5 ~15 d 的小猪,排泄物呈黄灰色或灰白色,只要不发生二次感染或其他环境因素,仔猪的病死率很低。当仔猪免疫功能下降时,其增殖速度加快,多见病态,表现为灰白、无味的粪便(带有血液),且以肠道黏膜为主[3]。

2.4 非疾病性因素

经对当地养猪户的调研,发现在养猪户中,由饲料使用不当及应激所致的腹泻是由下列原因所致。

2.4.1 营养缺失 由于缺少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 和矿物质(如Zn、Se、Fe、Cu)的缺失,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引起腹泻。

2.4.2 日粮中含有大量的粗蛋白 因其消化系统功能低下,肠蛋白酶缺乏或活力低下,导致其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低下,常导致消化不良,导致下痢。

2.4.3 食物中含有过量的粗纤维或一些矿物元素 若食物中含有过量的粗纤维,则可造成食物中含有4%以上的食物,造成食物消化和肠胃机能障碍,造成痢疾; 在食物中添加过多的钙及氯会导致痢疾。

2.4.4 中度中毒性痢疾 若饲养发霉、腐败、冷冻、未烹调之大豆产品,亦会引起痢疾。

2.4.5 饲养方法不当 若饲养限制或过量饲养,可导致饥饿及过食性痢疾,而因饲养方法不当,或因自己的病症(乳腺炎等),导致哺乳量减少,奶水变淡或变稠,以及营养不良等。

2.4.6 环境因素 如果饲养环境中的温差大于 10 ℃,那么腹泻的概率就会上升25% ~30%,如果气温太高,腹泻的频率也会上升。

3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的表现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在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考虑到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

3.1 做好环境卫生

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准备,这样的事前防患于未然能极大地降低患病率。在进入猪舍前,应先将周围清洁,再用碱水消毒。在此过程中,将周边的野草全部拔除,并在地面洒上10% ~20%的生石灰水,以达到杀菌的效果。同时,对非常低龄的猪只每周1 次,按照适当的处置方式,做好防护措施,并改善周围的环境。

3.2 加强饲养管理

要注意小猪崽的生长发育,做好保暖工作。当草坪被铺设时,应保持清洁,干燥,柔软。按规定供应饲料。另外,还可通过添加0.05%的钙,达到防治某些胃肠病的目的。饮水必须清洁,并且在饮水中要放入适量的消毒剂,在母猪的饲料中也要放入适量的钙盐,对奶嘴进行消毒,每天2 次。

3.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要做好3 个观察,即,观察食物的状况,观察总体状况,观察大便是否有异样,对患病的猪要进行及时的隔离,并根据不同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猪与猪之间的疾病传播。

3.4 防治措施

要找准病因,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要延误病情,要重视传染性疾病的出现,要及时发现并进行防治。当出现较重的腹泻时,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尤其是在腹泻的中晚阶段,要及时地补充能量,采用多种注射液,如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C 等混合注射液,将其混合后再注射到猪的体内,1 次/d,连续3 d。在食物中加入药物,可以减轻脱水,防止二次感染。

4 结束语

腹泻是当前养猪业中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按照目前养猪业的生产计划,冬天和春天会有很多小猪诞生。在此时节,外部的气温时而高时而低,假如没有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以及对仔猪的针对性管理工作,导致吃奶不得法,无法在第一时间内食用初乳,而在圈舍内又是寒冷又是湿润的情况下,哺乳期的仔猪将会很容易发生腹泻,从而会对猪群的正常生长以及猪肉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会给畜牧养殖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需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强化对腹泻的防治,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预防腹泻的传播和流行,减少给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痢疾小猪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诊断和防治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