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后服务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探究

2023-10-17

今天 2023年22期
关键词:形式内容家长

李 英

(武威市凉州区南关小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课后三点半”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17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定位。2021 年“双减”政策正式落地,针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旨在突出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如何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让“双减”精神切实落地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议题。

1.小学课后服务现状分析

1.1 服务体系有待优化

1.1.1 内容较为单调

学校的课后服务不仅仅是监管,更是一种教育的延续,服务内容设计显得至关重要,成为彰显课后服务价值定位的核心要素。但是纵观小学课后服务实际,内容单调的问题并非个例。就目前而言,小学课后服务内容以学业辅导为主,在教师的帮扶、指导下,学生完成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课后作业任务。虽然能够落实课后服务的基本职能,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实现课余时间的自由解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猎奇心强但是专注力差,对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小学课后服务单纯以知识为主导的内容构建模式与小学生的成长特性不匹配,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综上所述,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存在趣味性与多样化不足的问题,若不加以调整学生容易出现热情低迷、敷衍了事等现象,将会弱化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

1.1.2 形式较为单一

服务形式是服务功能落地的重要载体,其选择与应用对于服务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受到兴趣爱好、认知需求与年龄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小学课后服务形式存在规范性有余但个性化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以及配合度。具体而言,在小学课后服务实践过程中,为了便于组织与管理,通常采取统一的形式,即学生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或是社团活动的探索,教师负责巡视监督与帮扶指导。此种组织形式展现出盲目追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局限性,不仅与素养立意理念要求相背离,而且与小学生的内心期许与成长诉求形成落差。由此可见,小学课后服务形式不够丰富多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是亟待优化的关键问题。

1.2 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从本质而言,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惠民工程,其服务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也面向家长,切实解决“课后三点半”的问题,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是课后服务的关键所在。但是现阶段小学课后服务在与家长的衔接机制方面存在些许的漏洞,是影响服务水平的又一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从服务时间方面而言,缺乏弹性空间。由于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生活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家长所需的课后服务时间不尽相同,而小学课后服务根据“双减”制度要求与家长的一般需求,制定统一的服务时间段,并未给予家长一定的选择空间,强化了制度却少了一丝的温度。第二,从服务机制方面而言,缺乏了有效的家校沟通。家长的诉求可谓是千人千面,及时的沟通,深入了解家长的诉求是课后服务提质的关键。但是小学课后服务鲜少开设专项沟通渠道,家长的建议、要求得不到及时、客观的反馈,会引发家长对服务态度与能力等方面的质疑,一定成为上影响课后服务的公信力。

2.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策略

2.1 面向学生:优化课后服务体系

2.1.1 内容突出特色

内容是小学课后服务的核心,打造丰富且富有特色的服务内容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做出如下尝试。第一,以五育并举为切入点,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融合德智体美劳各项内容,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后服务的趣味性,而且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对应五育制定不同的主题,设计相契合的活动内容。例如,设置德育日,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组织学生借助学校图书馆、信息技术教室搜集有关革命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并撰写演讲稿,组织演讲比赛,促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红色文化,学会珍惜现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又如,艺术主题日,教师融合当地的民间艺术设计“感受皮影戏魅力”的创意活动,组织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动手制作皮影形象,改编或及创作皮影戏剧本,以此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第二,以学科为中心,以兴趣为延伸。小学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内容设计应与学科知识相关联,但是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积极爱好的培养。因此,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应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例如,语文与书法相融合,将语文课文或是学生作文作为书法练笔的内容,既可以辅助学生重塑要点知识,又可以锻炼书法水平。又如,数学与科学相融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豆芽的萌生过程,并用数学知识统计、分析相关数据。通过对课后服务内容的整合与创新,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调动参与积极性。

2.1.2 形式注重多元

小学课后服务组织形式应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需要摆脱知识本位与经验主义的束缚,做到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服务新形式。第一,注重分层满足个性化需求。鉴于小学生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课后服务改变刻板的整齐划一,采取层次化的组织形式。例如,采取“自助餐”形式,包括夯基固本、专项拓展以及张扬个性三大主题,其中夯基固本以课堂复习与作业辅导为主,专项拓展则是指向小学阶段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塑造,如阅读与写作方法探究、数学思维训练、科学实验操作、英语情境剧场等等,针对学生的认知短板或是拓展需求展开。张扬个性则是围绕兴趣特长的社团活动,如各种类比的体育社团、艺术社团等。教师将选择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第二,聚焦能力促进综合性发展。在素养立意视域下,小学课后服务形式应聚集综合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探究真实的问题,形成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以“探秘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为议题的项目探究活动,明确项目任务,收集并整合有关传统节日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个传统节日宣传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探究,教师作为辅助者与支持者提供必要的点拨。发挥项目式学习的开放性、系统性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创新组织形式,推动课后服务走向深刻,为学生的个性、长远发展赋能。

2.2 面向家长:完善服务配套机制

2.2.1 采取弹性管理

课后服务并非是一项专项的课程,而是一种服务形式,满足主体的多元化需求是彰显其价值的关键。家长作为小学课后服务的主体之一,服务机制应切实解决家长面临的接送问题。但是面对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平衡规范管理与个性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家长的满意度成为小学课后管理的改革要点。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设弹性管理空间的方式探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第一,采取三段式服务模式。第一段为放学后延时一个小时,服务内容为基础性的作业辅导,确保学生在校完成家庭作业任务。第二段为放学后延时二小时,第三段为放学后延时三个小时,这两个阶段的服务内容以能力发展和兴趣培养为主。家长可以综合考虑接送时间、对孩子成长的规划、家庭生活安排等多方因素,合理选择服务时长。通过采取分段式管理,尽可能地覆盖家长的多样化需求,解决接送问题、减轻经济负担,真正彰显教育的公益属性。第二,针对三段式服务模式配置线上预约机制,即家长需要提前一周在学校课后服务线上平台或是班级群等方式,确定未来一周的课后服务需求,同时,明确预约的起止时间,为家长提供充足协调空间的同时,便于教师进行统计,合理安排课后服务计划。由此既满足了家长的不同需求,又保证了课后服务管理运行的规范性。

2.2.2 强化沟反馈拓展

小学课后服务是对家长诉求与学生需求的响应机制,其管理不应是自上而下的“独裁”,而是相互沟通的多维互动与相互合作的综合性体系。因此,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沟通反馈渠道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力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家校联系。一方面设计线上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服务时间、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客观、全面的收集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另一方面班主任发挥家校的纽带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认真观察家长的反应,从中捕捉有效的关键信息。第二,注重学生反馈。学生是课后服务的第一主体,其主观感受是衡量服务水平的核心要素,教师应注重收集学生的学情反馈。例如,认真观察学生对不同服务内容、形式的表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评判是否符合学兴趣。又如,教师应走进学生群体,与他们展开平等交流,从中了解学生对课后服务的真实想法。综合上述反馈信息作为优化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切实提高课后服务的适切性。除此之外,教师根据反馈获得的信息,拓展课后服务资源,优化服务形式。例如,激活公共图书馆、科技馆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的教育属性,联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诸如科学探究、多元阅读等。通过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增强课后服务的前瞻性,提高服务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课后服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彰显教育人性化的有力举措。但是不可否认,课后服务尚未形成完整、有序的组织体系,在实践落实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需要教师明确课后服务的功能定位,立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探索课后服务新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与修正,促进课后服务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形式内容家长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主要内容
家长请吃药Ⅱ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