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三重”价值的挖掘不可或缺

2023-10-17张继凤

今天 2023年19期
关键词:求真舆情习作

张继凤

(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五景小学 甘肃 白银 730400)

小学生习作课堂是个大舞台,它所发挥的价值远不止于遣词造句。除了教育教学价值,更多关系到小学生成长的价值也应挖掘出来。由于习作内容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习与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舆情息息相关,因而习作教学首先具有舆情价值。由此,舆情、教学、教育构成了小学习作的“三重”价值。从现实情况看,注重教育教学价值而忽视舆情价值的情况较多。事实上,“三重价值”都特别重要,都是习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事关学习、生活与成长,事关学校德育,事关家校共育。挖掘并发挥好“三重”价值,不仅仅是学生写作技能掌握的需要,也是处理人际关系、家校关系的需要,更是学生道德成长与精神大厦建设的需要。

1.注重舆情价值,改善多重关系

“舆情,既可以理解为民意,也可以理解为态度。”[1]国家有大舆情,学校、班级、家庭有小舆情。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舆情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习作之中。以往,面对习作中的舆情反映,教师总是从语文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未能从改善师生、家校等关系出发进行学生行为的重塑。事实上,充分关注学生习作中的舆情并作为班级管理的依据大有好处——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情绪走向,进而对“班级的有效教学起到预警作用”[2]。另一方面,教师也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勇于表达写真话、抒真情,从而为舆情的表达提供机会与平台。

1.1 透现学生“痛点”,提升道德认知

小学生的成长中总有一些“痛点”,让家长痛心,让老师忧心。关注“痛点”,既为作文素材的选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学生认知的改变与成长提供契机。比如,关于手机的“用”与“不用”就是一个“痛点”——不让用手机,部分学生的作业无法完成,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无法保证,作业的上传与监控成为一句空话;总是让学生用手机,负面效应随之而来——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间隙偷偷玩游戏、刷短视频,耽误学业,而且不经意间受到负面审美、负面思想的冲击与影响,盲目崇拜快餐艺术;总是不通过自主思考就抄袭“作业帮”中的答案,以致于忽略了思维爬坡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与思维的发展。

这样的“痛点”让成人左右为难,成为一段时期内影响教育生态的舆情。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这样的舆情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与规约。我们的做法是布置如下作业让学生思考:1.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运用手机或网络中的“作业帮”?如何恰到好处地切换手机与自主学习之间的通道?2.网络游戏对开发智力有好处吗?对学习提高有影响吗?3.你如何认识网络快餐艺术?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

语文教师应与家长联手进行问卷调查:自己不动脑直接抄袭“作业帮”的学生占比多少,因为迷恋网络游戏与刷短视频而影响作业完成的有多少,因为沉浸网络而导致睡眠时间与影响身体健康的有多少……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溯源性思考,分析上述舆情,提笔成文,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提升道德认知。

1.2 透现班级“槽点”,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些不和谐音,班级中总有一些磕磕碰碰。而这,正是班级管理中的“糟点”。面对这些“糟点”,人们议论纷纷,形成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班级舆情。尽管这些不和谐与磕磕碰碰,可能包含着学生的一些自私想法,但毕竟是学生心底的声音。一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体现在习作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透现班级“槽点”,既为习作的精彩奠定基础,亦为改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如果学生在习作中的“吐槽”不被老师重视,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的僵硬甚至敌对就会成为常态。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班级舆情,联合学科教学,发挥整体育人效应。

例如,部分教师抢占所谓的副课,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反感。一节课也就无所谓了,但是多节课被“抢”,学生就很有意见,议论纷纷,形成班级舆情。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数学老师总是抢课,好几节美术课被上成数学课了,有完没完吗?要知道,我可是最喜欢美术课的,一周完成一幅创意画,是我近期的目标。但现在,显然这个目标无法完成了……”语文教师或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学生习作中类似这样的舆情,进而与学科教师沟通协商,解决“抢占副课”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辨析知晓“学好每一门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联合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将“抢课”现象杜绝在萌芽状态。当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反映的问题被老师解决,写真话表真情的信心更大,作文中的舆情发挥了应有的功效。

1.3 透现家庭“缺点”,夯实家校共育

除了班级及学校内的舆情,家庭或社区中发生的舆情也应进入习作教学之中。家庭、社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然而,这个港湾中并不都是正能量。部分小区的部分家长为学生树立了负面形象,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对家庭或小区中产生的一些看法,无法与成人沟通,但会写在自己的作文中,达到倾诉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不应忽视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相反,除了习作点评以外,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以小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美好生活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习作中反应的舆情而夯实家校共育的力度。

某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我爸爸总是乱停车,以致于挡了别人家车辆出行的道。社区的微信群中好多人虽没有指名道姓的骂我爸,但拍照中的车牌号分明显示是我家的车啊。我真替我爸感到害臊。”社区微信群中的指责与埋怨经过一段时间内的发酵也会形成舆情。教师应该正视这种舆情,既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与自己的家人展开“斗争”,最终达到按规定停车的目的。关注类似的家庭与社区舆情很有意义,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写作时的素材问题,同时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了契机,更为家校共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支撑。

2.把握教学价值,提升写作技能

如何“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努力”[3],还需要教师把握教学价值。毕竟,如何写才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教学中的重头戏。小学阶段,学生的“如何写”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考支架或者“路线图”。其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点与面的穿插”与“正与反的对比”方面下功夫。

2.1 点与面的穿插

习作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有序架构不同的内容。其中,由“点”到“面”不可或缺。抓住一个“点”进行表达很容易,但拓展到一个“面”则不容易,考验着师生。“点面穿插”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架构习作内容的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展习作的边界。同时,“点面穿插”还是一种整体把握习作的方法——从一个大的视域要求学生展开所写内容,较好地完成习作撰写。例如,小学生“环保”作文较为普遍。习作教学时,不妨先从“点”开始:作为个人而言,任意捕杀动物、胡乱倾倒垃圾、随意砍伐树木等等,都是不环保的一个个“点”。仅仅这样列举事实,从意义上说不足以引发人们的警惕;从文章内容上说,显得单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一个“面”上展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因为生态失衡造成的环境问题足以对人类、环境及未来造成重大影响,诸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等都是一个“面”,是“面”上的整体性问题……从细微的“点”到宏大的“面”,学生学会了整体思考、整体架构、整体铺展。而这,有利于学生“怎么写”问题的解决。

不仅仅是环保作文。任何体裁或内容的作文皆可以通过“点面穿插”来筛选素材。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让“点面穿插”这样的方式植根于学生的认知当中。写人叙事的作文尤其既要注重“点”,亦要注重“面”。先从一个“点”开始,学生容易找到可写的内容;再从一个“面”展开,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宽处伸展,进而完成整体意义上的把控。切入点小一些,再小一些,这是纵深;拓展面广一些,再光一些,这是宽阔。即纵深又宽阔,必将开拓学生的思维边界,亦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2.2 正与反的对比

文学作品中,正面追问与反向逆问是常见现象,必要的反衬远胜于正面描写。小学习作教学中亦要引领学生多多进行正与反的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培养质疑精神。所谓真理愈辩愈明,正与反的对比中,正确观点才能凸显出来,两种观点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比如,上文提到的环保作文中的一些例子都是反面的。行文中还需一些给人以正能量的正面例子来进行印证,以此丰富观点,丰富习作内容。比如,不珍惜大自然的行为固然时有存在,但克制自律、爱护环境的人与事,也数不胜数。曾经有人一生都在植树,他所在的山区由过去的荒漠变成林海;相当一部分人坚持步行,很少坐车,目的是为了汽车少排尾气,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另有一些人坚持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其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诸如此类的正面事例应该与反面事例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为中心观点的论证而助力。教师不妨以正反主题的一组词进行命题作文的形式训练学生,如“敬畏与破坏”“贪婪与节制”“利他与自私”等等。如此,通过正反对比,不仅仅开阔了写作视野,亦开阔了道德视野。类似的正反对比的手法可以运用到更多类型作文的撰写中。语文教师就应该精确释放教学价值,助力于学生作文的轻松,助力于习作技能的提升。

3.注重教育价值,培育良好情操

曾有专家说,当“技巧胜过品德”时,教育就是失败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习作的教育价值更重要。引领学生形成道德品质这一点奠基性工程,既是思政课教师的重任,亦是习作课的重任——学生的习作中应该有“真善美”的影子,应该有指向明确的文心。教师应该“基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4],引领学生求真、向善、赏美,让习作完成的过程变成心灵洗涤的过程、道德纯化的过程、灵魂受孕的过程。

3.1 注重求真

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永不过时。为人处世需要求真,习作撰写同样需要求真。一个善于说真话的人是可爱的,一篇敢于说真话的文章是有分量有价值的——现实主义力量强化了,成为学生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求真”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考量要素,在习作撰写与评价中得以重视。但偏偏时下的教育教学中,说假话的现象时有存在:把作业本藏在床底下,撒谎说作业丢失,以逃避做作业“之苦”;向家长谎称学校收钱,以便购买小吃……类似的“求假”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倡导学说真话,学做真人;必须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诸如“老师像妈妈”“拉着奶奶过马路”“让老爷爷让座位”等等,如果是真的就要大力提倡;如果是胡编乱造的,肯定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应该予以摈弃。上文中提到的“比较讨厌抢占美术课堂”,正是“求真”的结果。诸如“妈妈偏心”“爸爸乱停车”“爷爷爱赌博”“小区内小狗随地大小便”等真话,应该大力提倡。当学生在生活与习作中都能坚持“求真”时,不仅仅习作中的“矫揉造作”少了,而且做人中的“虚伪浮夸”也少了,道德成长变得触目可见。而这,正是习作教学中强调文心的应有之义。

3.2 注重向善

引领学生求真的同时向善,也应该成为习作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真”与“善”有时是相容的,但有时是不相容的,甚至是对立的。部分习作的“真”中缺乏善的因子,因而不值得提倡。一次作文中,老师引领学生一定要说真话,于是一个学生这样“吐槽”:“语文老师在这个周末布置了两篇作文,太可恶了,我要是教育局长,就要让他下岗……”还比如:“学校霸王上周欺负了我,我要叫上我的哥哥去报仇,打得他七窍流血,跪下求饶……”诸如此类的说辞或描写可能是真的,但都缺乏向善的指向,缺乏温情的人道主义。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任何过分为难人的行为,包括让别人下岗或血腥暴力都是应该杜绝的。网络中的血腥小说、暴力电影可以看,但不能模仿;武侠体裁中以“实力为尊”的观点,不能苟同,更不能落实到行动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学习活动中,尽可能产生善念,让善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尽可能演绎善良之举,才是好的人性,才是应该高举的大旗。教师应该召唤“文心”之善,让学生多多描写生活中的善举,并促使自己行善举,发生接地气的成长。

3.3 注重赏美

引领学生求真的同时更要赏美。同样的,“真”与“美”有时也是不相容的——真的并不是美的。小学生染黄发或红发可能是真的,但未必是美的;穿奇装异服是真的,但未必拥有向上的审美价值。所谓“赏美”,意味着鉴赏美——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美的,什么样的行为就是不美的。一名小学生这样写:“我喜欢独特的纹身,有机会我要去纹一个最有个性的图案……”这样的说辞做到了“求真”,但做到了“赏美”吗?显然,究竟“独特”与“最有个性”是不是真的美还不好说,还值得商酌。可见,引领学生鉴别现实或网络中的美学因子显得不可或缺。抖音与快手中有大量的短视频,其中有一些美学倾向是危险的——过分的露肚脐、过分的奇装异服、过分的夸张动作……这些都对学生高品质赏美构成冲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辨别良莠,形成积极的审美观,并在习作撰写中表达出来。当彰显“文心”之美成为学生习作中的常态,学生或许能够开启赏美的天眼,发现更有家长的美学资源,并进行美的表达。

深挖“三重价值”,“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言语生命力的勃发”[5],亦能全部发挥习作教学的多重功效。舆情价值的挖掘,让学习与班级管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可贵的融合,具有难得的附加值;教学价值的挖掘,让学生找到了习作的路线图或支架,有序表达与具体表达变得容易轻松;教育价值的挖掘,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文心的追求让习作辐射出沉甸甸的现实主义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三重”价值的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与道德精神素养。

猜你喜欢

求真舆情习作
张锦绣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舆情
舆情
舆情
习作展示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