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上的华裔国王
2023-10-16彭志
近代以来,中泰关系一直十分友好,这可能与泰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华裔国王有关。
明清易鼎之际及其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我国华南地区的不少民众选择从陆路或海路前往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谋生。他们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他们的后裔不乏出色者,更有在异国他乡建立政权者,较为闻名的有鄚天赐、吴让、罗芳伯和郑信等人。
鄚天赐祖籍广东雷州,继任父亲鄚玖的河仙都督要职,并击败真腊的入侵,成为18世纪越南河仙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有“港口国国王”之称。吴让祖籍福建漳州,清乾隆初年率领一众乡人南渡宋卡,在考登定居并经营庄园,势力渐渐扩大,在马来半岛建立了吴氏王国。罗芳伯祖籍广东梅县(今广东梅州),清乾隆中期时迁居西婆罗洲坤甸(今属印度尼西亚),主要从事采金业,并在东万律(今属印度尼西亚)组织了有独立政府性质的兰芳大统制,被推举为首领大唐总长。
与上述三人相比,郑信的一生更为卓异,他既能在国家危亡之际担负起抵御外敌的重任,又能在立国后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华裔建立的诸多海外政权之中,郑信及其吞武里王朝堪称翘楚。
华裔成泰国民族英雄
根据国学泰斗饶宗颐编纂的《潮州志》记载可知,郑信祖籍广东澄海华富里(今广东汕头澄海区上华镇)。郑信的父亲原名郑达,是一名潮商。清雍正年间,郑达迫于贫困,南渡暹罗(今泰国)寻求生计。他在大城府经营生意,与当地人通婚,并与权贵阶层结交,逐渐获得了出入阿瑜陀耶王朝宫廷的特权,并被赐爵坤钹,后改名郑镛。
郑镛的妻子是泰人诺央,两人组成家庭后不久便有了孩子,取名“信”,在泰语中为“富有”之意。郑镛去世后,郑信被大臣昭披耶节基收养,在六七年里习得了为人处世的许多知识。
约10岁时,郑信进入三殿寺为沙弥,细心钻研佛典与巴利经文,学问大有长进。数载还俗后,他进宫做了御侍,深得毋隆葛国王的宠爱,先后出任巡抚官、副官,并获封爵为披耶,后晋升达城军政长官。郑信勤勉好学,熟习泰文、巴利文、汉文、印度文、缅文等不同文字,同时精通律志、骑术及兵法,是泰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具有文韬武略的人才。
18世纪中期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国势逐渐衰败,邻邦缅甸贡榜王朝的国力逐渐强盛,缅王多次发动对暹罗的侵略战争。1765年下半年,数万缅军兵分清迈、三塔关两路入侵暹罗,以南北夹击之势扑向阿瑜陀耶王朝的国都大城。在经历长达一年多的围困后,大城陷落,缅军進城肆虐。
当时,达城长官郑信正在大城奉泰王厄迦陀之命保卫国都,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率领精兵500余人从城东门突围。缅军派遣军队2000余人追击,郑信身先士卒,返身迎敌,手持长刀与缅军对砍,鼓舞了追随的亲兵。最终他们以少胜多,击败了追击的缅军。
行军至巴真府时,郑信又利用丛林地势伏击了另一支缅军,提高了自身勇猛抵敌的声名,追随、拥护他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大城陷落半年之后,缅甸与清廷起战事,郑信乘机挥师进军,收复故都,将缅军驱逐出国境,一洗亡国耻辱,成为泰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因驱逐缅军有功,郑信积累了很高声望,被部下拥戴为暹罗国王。郑信遂建都吞武里(今属泰国曼谷),史称吞武里王朝。王朝初建,国内外形势颇为严峻,外有强邻缅甸不时侵扰,内有割据势力各自为政。郑信登基之后发动了长达3年的统一战争,逐一消灭各方势力,统一了暹罗。
此外,郑信还不断拓宽吞武里王朝的疆域,不仅他自己成为中南半岛霸主,他的王朝也盛极一时,所占据的版图是泰国历史上四大王朝中面积最大的。
努力改善中泰关系
除了在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外,郑信还是一位善于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的君主,其施政举措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数个方面。他当政后,积极努力推动暹罗和清廷关系良好发展。
因祖籍中国,建朝后,郑信迫切希望能够争取到清廷的承认,这样其在暹罗国内的合法地位将更加稳固,其政治威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再者,连年战争严重破坏了暹罗的经济生产,与清廷建立正式关系可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同时又可以有效抵制缅甸的威胁。综合考量之下,郑信采用了亲近中国的政策。
1768年1月,郑信在吞武里王朝立国不久后即派遣陈美到广东呈交国书给清政府,请求清廷敕封他为暹罗国王。因与郑信有矛盾的越南河仙政权的鄚天赐从中作梗,清廷误认为郑信是僭窃称王,称呼其为甘恩敕,并不同意册封之事。
1772年,郑信派人将滞留在暹罗的原籍广东海丰县的陈俊卿、梁上选等人及其家属送回故乡,并发给米食盘费。从这一年开始,清廷官方文书里开始称郑信为郑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暹罗国王身份的默认。
1781年,郑信遣使访华,满载象牙、胡椒、苏木的帆船足足有11艘,期望扩大与清廷间的贸易。两广总督巴延三奉命委派文武官员陪同吞武里王朝使者北上京师。郑信呈贡给清廷的物件有金页表文、盛表织锦口袋、三层小金葫芦、盛表圆木匣、黄?棉絮短条若干。经清廷礼部奏准,“例赏”和“加赏”给吞武里王朝的物品按照常例赏给。次年正月,吞武里王朝使者在北京“表贡方物”,清廷予以友好接待,并“赏赉、筵宴如例”,并称郑信为暹罗“国长”,两国间正式确立了友好关系。
郑信特别注重经营对华关系,多次派遣使节、使团前往广东,10余年里较为重要的遣使活动就有多次。正是因为郑信持续10余年的不懈努力,才推动了暹罗与中国外交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泰国文学作品《广东纪行诗》正是创作于某次吞武里王朝访华事件后。披耶摩诃奴婆曾随吞武里王朝的使团访华,他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详细记录下来,创作了775行的纪实长诗《广东纪行诗》。披耶摩诃奴婆在诗歌中描绘了广东的繁荣发达,港口“商舶如云集,面城四行横。桅樯森然立,时货来去频”,商船聚汇、货物众多是贸易蓬勃发展的表现;街道“纵横南北商铺立,巧夺天工佳木屋。朱红大字悬店门,告诸往来皆佳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城市整体上“水村遥相望,清幽足留连。居民鳞次列,檐脊相绵延。带水起园圃,油油菜色妍。有林皆果树,地洼辟水田”,刻画了一幅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广东纪行诗》以外国人的视野再现了清中叶广东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城市水平。
在吞武里王朝后期,郑信沉迷佛教,陷入癫狂,忽视了经济发展,加之连年用兵,各地民怨沸腾。以昭披耶却克里为首的上层人士借口郑信施政不当而逼迫其逊位,其后更是用檀香木将其活活打死。郑信生前常穿的泰服、华服各一套被其亲戚运回故乡澄海华富里,以衣冠冢的方式安葬,墓碑题作“暹罗郑皇达信大帝衣冠墓”。如今,在广东汕头澄海区,尚可见到郑信的衣冠冢及郑皇达信公园,它们诉说着泰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郑信与故土广东的密切关系。
中华多才俊,无论是国门之内,还是遥远的海外,都不乏建功立业者,郑信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作为华侨后裔能够在异国他乡荣登高位,建都立国,影响泰国的历史,其光辉人生在泰国史及华侨史上都书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