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萧散虚和 君子藏器
2023-10-16毛代炜
他是『初唐四家』之一,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齐名;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敬重,并向其学习书法。虞世南的书法堪称『妙品』,萧散虚和,藏而不露,彰显君子风度。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1400年前的某一天,唐太宗李世民问时任弘文馆学士的虞世南(558—638年)有没有新诗作,虞世南以一首五言绝句《蝉》作答。虞世南托物言志,借秋蝉表达自己高洁傲世的情怀,赢得唐太宗的赞许。唐太宗不仅欣赏虞世南的诗文,对他的书法更是青睐有加。弘文馆学士众多,为何虞世南能得到如此重视?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大唐开国就追随李世民,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另一方面,则与他的“五绝”学识有莫大关系。
德才出众 时称五绝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鸣鹤(今属浙江慈溪)人。他是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唐代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经历了由动荡转向统一和繁盛的时代,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后,他依附于夏王窦建德,任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唐贞观年间,虞世南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虞世南虽然容貌平平,弱不胜衣,但德才出众,学识渊博,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称颂于时。五绝之中,虞世南尤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是初唐卓有影响力的书法名家。
虞世南的书法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这可能与其本人正直的性格有关。虞世南与其兄虞世基曾共同仕隋,但他由于性格刚直,长时间未能得到升迁。后来虞世南追随李世民,依旧秉持刚直的性格,也正因遇到李世民这种善于纳谏的皇帝,其政治才能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遇到天灾时,虞世南劝谏李世民减免赋税,施行仁政;在唐高祖李渊的丧葬问题上,他力劝李世民节俭发丧。正是这种敢于直谏的性格,使得李世民十分重视虞世南的政论。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唐太宗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唐太宗去世后,虞世南得以配葬昭陵,依旧陪在皇帝身边,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耀,足见他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书称妙品 笔外有意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将虞世南的隶书和行书赞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指出虞世南书出智永,且与王献之的书风更接近。清刘熙载在《书概》中也谈到“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从智永的传世作品《真草千字文》可以看出,其书法含蓄敦厚,笔画厚重,行笔沉稳,因此可以推知虞世南的书法也有此特征。
史载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但由于历史原因,虞世南的书法墨迹未有真迹传世,仅有两件书法风格近似的作品,分别为上海博物馆藏《汝南公主墓志铭》与故宫博物院藏天历本《兰亭序》。两本墨迹均为行书,书写流畅,风格飘逸,与“二王”书法一脉相承。后人认为,这两本墨迹在一定程度上与虞世南的书风相似,但并不能准确反映虞世南的书法全貌。
《汝南公主墓志铭》用笔上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沉稳遒劲而有生气,结体紧密而欹正相生。章法上,线条的粗细长短,字体的长短大小,墨色的浓淡枯湿,字势的斜正取向,皆随势生发而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着潇洒自如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跌宕美,通篇给人以外柔内刚、风神萧散、秀逸多姿之美感。清王世贞曾评价此帖“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明李东阳认为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所谓“戈法”,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
相传唐太宗临王羲之书法,写到“戬”字时,故意不写“戈”字令虞世南补笔,然后拿给魏徵看。魏徵看后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宣和书谱》曾记载“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米芾曾在《书史》中记载“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唐太宗学习虞世南的书法风格”这一论断从李世民所书《晋祠铭》《温泉铭》中可以得到印证,两篇书法均有明显的虞世南的书法风格,说明唐太宗对虞世南书法极为推崇。
从传世的石刻拓片《孔子庙堂碑》(陕本)可见,虞世南的楷书笔画舒展,结体开张,结字瘦长,上紧下松,形体线条外鼓,字內空间疏朗宽松;用笔圆劲含蓄,温润雅致,转折以圆为主,线条变化简洁,对比微妙,起落轻巧,因任自然,内含筋骨,笔势舒展,很明显是取法王献之的结体风格。
君子书法 得之于心
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发展高峰,其书法法度森严,为后世的文人书法树立了典范。然而,唐代初期,传统书法承接南北朝与隋代书法,尚未有严格的规范,因此文人书法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
在唐初的书法家中,欧阳询的《梦奠帖》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犹如枪戟林立,结体险峻;虞世南的书法则温润典雅,与欧阳询锋芒毕露的书法相比更加内敛。两种不同风格的书法常被后人用来对比。欧阳询的书法仍有北碑书法的刚劲锐利之感,笔画劲健且锋芒外露,结构奇绝险峻,与古人所强调的“中庸”并不相合。因而,有人认为虞世南书法的君子之气优于欧阳询。《宣和书谱》评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被后人认为是“君子书法”,因为其书的风格温文尔雅而不强烈夸张,含而不露且不妩媚华丽,笔画平实稳健,不过分强调提按顿挫的节奏感,结构端正而不欹侧,章法浑成而不错落。这既是虞世南在书作中体现出来的面目,也是他在书论中强调的书法原则。
虞世南不仅有高超的书法技巧,也有精到的书法论著。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录有虞世南的一篇《书旨述》,文中借“通玄先生”之问答,简述了文字发展的历史,讲解了书法的演变,文字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不仅指明了书法学习的源流,也点明了“二王”的历史地位,为后世学习书法确立了标杆。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也录有虞世南《笔髓》一文,文中对书法学习与创作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且文字描述具有文采,体现出虞世南深厚的文学功底。虞世南也在文中对历史上的书学状况和初唐时流行的真、行、草诸体技法进行分析,着意强调楷书应该“不徐不疾”,方能“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行书应该“内悬外拓,而环转纾结也”,强调了转笔和调锋的重要性;草书尽可“纵心奔放”,但书写时需要“内转藏锋”,方能“不违笔意”。在文末“劝学”一节,虞世南还强调了勤奋练习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在书法理论还是书法创作方面,虞世南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纵观唐代以来的传统书法流派,文人大多学习的是“颜柳欧赵”等人,很少有人以学习虞世南的书法而闻名,传统书坛也没有“虞体”这一书法字体。究其原因,在于虞世南的传世书法作品数量太少,虽然他得到了李世民的推崇而跻身唐初书法四大家,但其书法只是在贵族的小范围内流传,影响不广。《孔子庙堂碑》在制成不久之后即遭到毁坏,传世拓本极少。因此,虽然多数人知道虞世南的书法成就,但无法直观感受到他的书法风格。
在唐代的书法家中,欧阳询经常被拿来与虞世南进行对比,似乎虞世南的书法地位更高。但后世学习欧阳询书法的人远多于虞世南,“欧体”在历代书家群体中都有人将其作为范本学习。其原因也无非是欧阳询有大量的书法作品传世,如《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九成宫碑》等名品。而作为虞世南的继任者,褚遂良融合了虞世南的书风,并发展出了个人特色。褚遂良的传世作品數量较多,如《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之碑》《孟法师碑》《房梁公碑》等。至于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留下的法帖和碑刻数量则更多,而且现在也有经过考古发掘而出土的颜真卿所书《罗婉顺墓志》和柳公权所书《严公贶墓志》等。虞世南的书法影响在传统书坛中被历代名家不断稀释,这也导致了他对后世书法创作影响较小。后人在对传统书法史进行研究时,虽然得益于虞世南的书法理论,但无法对照其原作进行学习。因此,虞世南在中国传统书法史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虞世南在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出塞》等。这些文学上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虞世南的书法成就。随着当代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颜真卿与柳公权均有新的作品通过考古发掘的方式被大众所知。因此,如能在考古工作中发现虞世南的其他作品,势必会对虞世南的书法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毛代炜,供职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